华州高塘塬名溯源(二):文韵深厚改“崇塬”
邮箱:3125136050@qq.com
文韵深厚改“崇塬”
相传五帝时的尧舜禹时代,黄帝后裔封彤塬立崇国,彤塬更名为崇塬。据《史记·五本纪》载:黄帝居住在轩辕之丘,有多妻,生有二十五子,他们中有姓氏立国者十四人。其中没有登临帝位的儿子昌意之脉,生有黄帝之孙颛项、曾孙鯀和玄孙禹,鲧是顓顼之子,禹之父。鲧初封彤地,彤鱼氏的母亲当属鲧的曾祖母辈。鲧在尧帝时治洪水,后治水不成而被流放到羽山,由儿子禹继续鲧的治水事业。鲧的后人在彤原立崇国,彤塬易名崇塬。
高塘塬“龙耳山”
鲧来到彤塬,见南山有座奇峰,该山顶主峰宛若两耳,高耸入云,南北相对立,似有同天际相语之灵气,于是称其为崇山,今人又称为龙耳山。取崇山之灵气,在彤塬立崇国,更彤塬为崇塬。人常说“崇山峻岭”,以比喻山岭之高大雄伟。山之所谓“崇”者有高耸入云之顶峰,岭之所谓“峻”者,有巍峨英俊之横梁。彤塬正因有高耸入云之崇山而得名。
鲧为人聪明能干,颇才气,在当时诸侯国中很有威望,加之是黄帝和颛项之后裔,到了尧帝时承担了治理洪水之重任。《史记·五本纪》中曾记载:当尧帝时,大水成灾,浊浪滔天,浩浩荡荡包围了山岗,淹没了丘陵,各部落民众择高而聚,非常忧惧。尧求能够治理洪水的人,各个大臣和四方诸侯都说鲧可以。尧说:“鲧为人背教化不可用”。但四方诸侯坚持说比较起来没有比鲧更贤能的,希望尧试试他。于是尧听从四方诸候建议,任用鲧治理洪水。经过九年,洪水还是没有平息。治水大业没有成功。这时尧已任用舜代行天子的政事,舜巡视发现鲧治水之法不行,把鲧流放到羽山,并推举鲧的儿子禹治水,最后才取得成功。禹后来被舜帝向上天举荐继承了天子位,国号叫做夏后。禹后来又举荐将天下传授给益。禹去世三年丧礼结束后,益又将天子位辞让给了禹的儿子启。于是启登上了天子位,这就是夏后国的启帝,正是由于禹、启为夏后国,历史上才将禹之父鲧称为“崇伯”,后又有“夏伯”之称。
高塘“鸡仔山”——尧帝陵
崇塬之名历经夏、商近千年,到周人灭商建立西周后又复名彤塬。史载,商朝末年,周人自周原兴起并东进欲灭商朝,当时据守在崇塬的崇国国君崇侯虎不但忠于商朝,而且国势较强,是周人进逼潼关的最大障碍,崇国驻崇塬扼守关中东部,易守难攻,于是周人集中全力由西、南、北三面包围崇国,再用计谋离间崇侯虎与其弟崇黑虎关系的同时,又以商纣王荒淫无道,天怨人怒应当讨伐,对崇黑虎进行攻心,最后得到崇黑虎的配合才擒获崇侯虎,降灭了崇国。随后又将歧周(今岐山、扶风的周塬一带)之都东迁到沣(今西安西南)。正如《史记・周本记》中记载:(周文王姬昌)先征伐邗国。下年,讨伐崇候虎,并营造丰邑。从歧下把国都迁徒到丰。再下年,西伯逝世,太子发即位,这就是周武王。周武王没有崇国之忧,随攻取潼关,后出潼关大会四方诸侯于盟津(今河南省孟津),周军和诸侯军旅从盟津渡河直逼殷郊牧野(今河南省淇县西南)。商纳王自焚于鹿台而死,商朝灭亡,周武王在镐京建立周王朝。建周后为巩固政权,实行分封制度,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的各地为诸侯。据《史记》载:“彤伯为成王宗伯。”据《路史》记载:西周成王姬通,封其子于彤城(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西南),立彤国,为伯爵位,世称彤伯,其后以国为姓,乃成彤氏。
自周文王灭崇国后即废去崇国之名,恢复了崇之前的彤塬之名,崇国的城郭也随之称为彤城,武王建西周两年后病逝,太子通继承王位,这就是周成王。因成王年少,周家刚刚安定天下,武王之弟周公姬旦恐怕四方诸侯生乱代任子成王主持国事七年,待成王长大又交回了王权。成王时封其子到彤塬,立彤国,后裔随以彤为氏。彤塬自西周复名,经历周秦汉三国晋南北等六朝,又近千年。到了随,隋炀帝因为母后独孤氏修建省亲离宫再次改彤塬为崇塬。据陕西简史载“北魏末年,鮮卑六镇军人进入关中。建义元年(公元528年),尔朱天光率两大军团入关,鮮卑将土部分留居关中。沙荔之战后,宇文泰的鲜卑大军驻扎于华州、华阴、栎阳(今临潼北)等地。当时鲜卑人独孤氏进驻彤塬,西塬曾驻有独孤信家族,并建有庄园,所以至今人们仍称西塬南部为“孤独庄”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