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点心理学:你的行为能否被预测?

导读

你或许听到过人们这样评价一个人:“ 吉姆像他妈妈样具有艺术才能。”或是“玛丽和她祖父一样固执。”或许你会发现,兄弟姐妹的急躁个性也正是你自己想改变的缺点。你可能正为此而沮丧。让我们来看一看有哪些证据支持人格特质的遗传性。

行为遗传学所研究的是人格特质和行为方式受遗传影响的程度。为了确定人格的遗传效力,研究人员比较了具有不同基因比例以及在相同或不同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家庭成员的人格特质。例如:如果人格特质中的社交能力是遗传的,那么社交能力在同卵双生子(他们具有100%相同的基因)之间的相关比异卵双生子或其他同胞(平均来说,他们具有50%相同的基因)之间的相关要高得多。

遗传学的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人格特质都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你能发现你和父母的一些相似之处吗?

特质能否预测行为

假设我们让你选择一些你认为非常适合自己的特质词汇。例如,你会告诉我们,你是个非常友善的人。现在我们了解到了什么?如果人格理论允许我们对行为进行预测,那么在我们知道你将自己评定为非常友善时,我们能对你做出什么样的预测呢?我们如何才能判断你的观点是否可信?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你可能有这样一个观点,如果知道一个人具有某种特质,就能对他在不同情境中的行为加以预测。因此,我们可以假设你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出友善的举动。然而,在20世纪20年代,一些研究人员对特质相关行为的研究却发现了令人吃惊的结果,行为在所有情境下都一致的证据微乎其微。

例如,在测验中撒谎和欺骗这两种行为都与诚实这个特质有关,但它们在学龄儿童中的相关却很小。另外的研究人员在对其他特质(如内向性和守时)的跨情境一致性的研究中也发现了相同的结果。

如果特质相关行为不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也就是说,如果人们的行为在不同情境下是变化的,那么为什么我们所知觉到的自己和别人的人格是稳定的?

一致性矛盾 ‍

某个熟识者在某个环境下对你所做出的人格评定与另一个熟识者在另一个环境下对你所做出的人格评定是相关的。在不同时间和不同观察者之间进行的人格评定具有一致性,然而,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评定却缺乏一致性,这现象被称作一致性矛盾。

一致性矛盾的提出引发了大量的研究,一段时间以来,有一个大多数人都同意的结论是,这些不一致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情境的分类方式是错误的:一旦理论家们对情境的心理特征做出合适表述,这种矛盾就会逐渐减弱。例如,假设你试图通过确定某个朋友在她参加的每一个聚会中是否有相同的表现来评价行为一致性。你会发现,在你仅仅用“聚会”来划分情境时,她的行为会有很大的变化。

你需要确定的是,什么样的心理特征能明确标定互不相同的聚会。可能你的朋友在需要向陌生人透露私人信息的场合会觉得不舒服,因此她会在这些聚会(她被期望透露私人信息的聚会)中显得非常不友好;而在另外一些聚会(不需要透露私人信息)中却显得相当友好。同样,在另外一些需要展现她自己(如在找工作,面试时)的情境里,她也可能会表现出一些消极行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