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出红山第二辑,古玉是文化之载体,眼力是鉴定之根本,用心始成

今天继续学习红山玉展。学习需要反复,需要温故,需要刻意练习,需要量变到质变。

这是那件鸡骨白玉猪龙的痕迹,被我抓拍下来,莹润的包浆下,是杂乱无章的划痕,这是解玉砂留下的。方向不一致,划痕自然,有浓厚的包浆,粗细不等,区别于现代高速打磨痕。

这件玉猪龙,最美之处在于内部的沁色。这种沁是活的,如白云飘逸,浓淡不一,丝丝缕缕。

红山龙凤配,美不胜收。河磨黄玉,熟透感明显,雕工精湛,瓦沟纹,打磨抛光细致入微。

这种光气,是红山古玉的典型特征,跟玉质特点与精细的工艺有关。底部划痕有的残留明显,有的打磨殆尽,不一而足。但我们要知道其工艺,是磋磨而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红山古玉中有很多玉蚕,然而蝗虫不太多,这件玉蝗虫,神韵极好,做工精细,振翅欲飞。小器大作,味道很吸引人。

熟透感,是鉴定红山古玉的重要方法。五千多年的埋藏,让古玉已经不再是入土前的样子,变得十分熟糯。这种感觉,让人百看不厌。这种熟感,跟用手盘出来的温润油性,完全不同。

特别喜欢这件马蹄形器的沁色,丝缕状水银沁,伴随土咬痕迹,在玉器表面被岁月定格。这种沧桑感,如年迈的老人,有着历经世事的阅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