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处亮 | 老槐新姿

在吕梁山脉东麓,孝义市西北山区的杜村乡,有个七百多口人的小村叫西房庄。村中央半山腰有一处大院落,约建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虽历经150多年沧桑岁月,仍完好无损。因在建时为全村唯一的一处坐北朝南的七孔上窑,人称“七眼院”。“七眼院”东西两侧各有三孔下窑,正南中央是别致而大气的大门,大门两旁是数米高的砖砌围墙。整个大院方方正正,雅致庄重。按说,北方山村院落窑顶边沿都是建有花栏的,可能是防止有人或物掉落院中的一种安全措施吧,可唯独这座院落窑顶未建花栏,因此村里人有种种传说。有人说是我的祖父在年轻时带领几个胞弟修建大院,在即将峻工时发生经济危机,加之积劳成积,英年顿失,祖父去世后,也就无人无力去完成花栏这项扫尾工程。也有人说是为了风水故意为之。究竟如何?不得而知。但“七眼院”被历代风水先生称为“钟灵毓秀”“风水宝地”都是真的。记得是在1969年,因是百年老院,我家上窑后窑背经常发生漏水,眼看成了危房,幸亏我的发小好友李成生帮忙,与我一起在西沟底抬回几颗大青石,砸到后窑背上,并用小平车拉了十几车土垫上,才保护了窑洞,且多年来常回村里检查维修,使老窑洞至今再未漏水。后来西下窑又两次发生塌方,都是我和家兄处光进行了修整,加之2000年后,院里住上了裴金刚一家,使这处大院得以完好保存至今。

赵处光兄妹五人在老槐树下

奇院奇景,奇树奇人。有许多人这样称奇。奇树是说在“七眼院”街门外西侧,雄立着一棵千年老槐树,树高足有十几丈,枝繁叶茂,树身很粗,四、五个人抱不住。由于树身年久空洞,常有几个小孩一齐进入树洞玩耍。至于树根,七叉八股,凸暴露卧街头,方圆足有三、四丈,是村中一景。每到夏日午饭时分,“七眼院”的男女老少及周围乡邻,端着饭碗来树荫下“会餐”,人多时达二、三十人,凸暴露卧的老槐树根就是人们的天然坐凳。人们东家长,西家短,村里新闻,国家大事,边聊边吃,尽情享受着与都市人截然不同的情趣。常有又黑又大的老蝎虎在攀树中突然摔到地下,引得妇女小孩一阵惊叫。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村里一位叫赵焕由的白发老人坐在树根上对我们一群孩子说:“这棵老槐树,我小时候就是这样,我老了,还是这样。千年的柏树问老槐呀!”,他又特别对我说:“老蝎虎护着老槐树,老槐树护着赵家人。这老槐树可是赵家的风水树啊!”

岁月沧桑,年复一年。白色槐花,谢了又开。一千多年的老槐树见证了四、五个朝代的历史变迁。特别是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开始,我们这一大家人先后从老槐树下走出去参加革命,参加工作,现在“七眼院”有二百余人遍布在孝义、太原、北京、天津、广州、深圳、江苏、江西等地,还有在美国、加拿大等地的创业者。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和高级技术职称的有20余人,其中有全国十大名律师之一的肖微。职务最高者是2007年底去世的副省级离休干部、原国家水产总局副总局长肖峰。

1998年清明节,肖微(左)和父亲肖峰、母亲阎听云及姑姑赵玉莲、妹妹肖永红在老槐树下合影。

肖峰原名是赵焕彩,是我们尊敬的堂叔。一九三九年时,他年仅十三岁,就离开家乡,跟着共产党干革命,南征北战。解放后,他又先后在江西、北京工作,担任高级领导干部。一九九八年清明节,叔叔携家人从北京回乡祭祖,坐在老槐树下,他感慨万千,随即以《院前老槐》为题赋诗一首:

多谢老槐护赵家, 老槐见我白头呀!

乘凉大树荫丛在, 惜别鲰生意寄赊。

风雨难摇强劲叶, 暑寒能耐健枝桠,

迎来万象轻盈日, 满院春情缀彩霞。

这首诗后来被收入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余霞吟稿》诗集中。

叔叔看到半壁树根在坡下悬空裸露,当即拿出一千元,嘱托村里人给老槐根部砸石筑墙,培土浇水。第二年春天,老槐树又抽出了茂密的新枝。绿叶丛中,白花点点,满街飘香,老树新姿,煞是好看。昔日的七眼院,虽已人去院空,但赵家人才遍布全国各地。老槐周围,到处是新房新貌,整个村庄生机勃勃,今非昔比。

老槐树健在,七眼院依旧。记的住老槐,记的住乡愁。从这里走出的赵家人,不管走多远,永远不会忘记这里的人,这里的院,这里的树,这里的根……

(原载于《孝义风采》2009年第1期,并入选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的《全国文学征文获奖作品选·散文卷》一书,同年获中国散文学会颁发的散文三等奖。)

【作者简介】

赵处亮,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孝义市作家协会艺术指导,孝义市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通信地址:山西省孝义市安居街同乐苑小区6号楼3单元3号。邮编:03230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