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遗爱在博鳌

《苏州日报》2021年01月09日 B01版

  夏冰

  一个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不容易的;一个人,在任上鞠躬尽瘁,得到百姓的爱戴,是很不容易的;一个人,在任职的地方,五百年后,依旧被当地百姓深深记住,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个人,在任职的地方,五百年后,不但被当地百姓深深怀念,还被他姓家族列入家谱,奉为异姓祖先,年年扫墓,年年祭祀,这在普天之下也是件稀罕事。这位官员,就是明代苏州人周泰。

  周泰,字景通,自号讷斋。少时师从楼日宏,治学勤奋,深得老师器重。他身居阊门市廛,却能固守清静,以教书授徒为业,安心治学。正统戊午科考中举人,随后出任广东潮阳县学教谕,负责当地的教育工作,培养造就人才。任满考核为最优等,得到提拔。

  景泰年间,他升任乐会县知县。乐会县署位于孤岛之上,也就是今天的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乐城岛。该岛是万泉河诸岛中最大的岛,面积约2.5平方公里。当年的博鳌,民风淳朴,然而时常有海寇袭扰。于是周泰纠集武勇,治兵剿寇,还百姓以安宁的生活,而他自己却因劳累、外感热毒引发背疽病,于景泰五年(1454年)四月六日病逝于任上,年仅48岁。得知噩耗,乐会县的百姓奔走悲号,希望留葬这位贤能的父母官。

  博鳌名士邓文善,向周泰遗孀楼嬿劝说,想让周泰安葬于自家祖茔地“莲花墩”,并负担孤儿寡母生活。楼嬿认为,老家还有年迈的父母公婆需要侍奉,待在他乡终非长久之计,婉言谢绝了邓文善的一片好意。在邓文善的照顾下,楼嬿与幼子在博鳌又生活了一年多,来年秋天,在苏州同乡的帮助下,楼嬿携幼子,带着丈夫的遗骨,回到故乡苏州。当年腊月初一,周泰遗骨被安葬于阊门外半塘附近的祖茔地,人称“周公墩”。

  博鳌百姓为表达思念之情,在邓氏祖茔地“莲花墩”,奉周泰衣冠,聚土为冢,定期祭祀。

  楼嬿回到苏州,抚育教养儿子之余,在家设立讲堂,培养乡里才俊子弟。其长子周诏,潜心好学,不负所望,成化庚子科(1480年)考中举人,授山东嘉祥教谕,九载考绩入京,被选为兴王朱祐杬伴读,在湖广安陆州(今湖北钟祥)兴王府担任纪善,还为第二代兴王朱厚熜讲解经史。后来朱厚熜当上了皇帝,周诏扈驾入京师,晋升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不久又升任太常寺卿,卒于官,被嘉靖皇帝赐葬苏州小茅山,赠礼部右侍郎。

  父以子贵,周泰在嘉靖初年被追赠“太常寺卿兼翰林侍读”,嘉靖三年(1524年)乐会县令遵巡按之命,将博鳌的周公衣冠冢碑题名为“明故赠太常寺卿兼翰林侍读乐会令东吴周公墓”,留存至今。当年帮助过周泰遗孀孤子的邓文善,也受到官府嘉奖,享寿97年。

  据《邓氏族谱》记载,万历十三年(1585年),一场洪水将邓氏家族的谱牒悉数冲毁,洪水过后的第二年,邓文善第四代孙邓日进与族人商议,以邓文善为始祖,重修族谱,并将周泰事迹也收录入谱,在祠堂特设周泰灵位。自此,周泰正式成为博鳌邓氏的异姓祖先。

  1997年,苏州因桐泾北路建设需要,文物考古人员对虎丘乡留园村黑松林进行考古发掘,在土墩里发现明代墓志两方,其中一方便是周诏为自己的堂弟媳陈氏所撰写,言明所葬之地就是“武丘乡周公墩,从祖兆也”。原来,留园村黑松林土墩是周氏的祖坟,始于南宋开禧年间,周泰的父亲周执中与伯父周允中在洪武年间被朱元璋移民至南京,后来周执中以守墓的理由回到苏州,就定居在阊门附近。周泰本人就修葺过祖墓,去世后也归葬此地。

  至今远在天涯海角的博鳌,邓氏的后裔,依然在每年的清明,祭祀并缅怀这位来自苏州的异姓祖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