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作家】夏四文/担水 2024-06-17 05:23:01 担水 作者:夏四文 一 这段时间,教育行业政策频出、新闻不断,在这炎热的夏季,有几个降温的大招:双减政策、民促条例、课后服务、假期托管……简单一点解读,就是想让家长轻松一点,孩子多玩一点,社会和谐一点,莫整天为了个伢子的读书学习搞得鸡飞狗跳,鸡犬不宁。你看,现在:妈,我出去玩下?作业写完吗?写完再去,下周还考试呢。生闷气,摔桌椅,熬啊熬啊,熬不完作业不能出门,熬完作业哪有心思出门。作业不做了,玩手机,不出门啦。我记得我们那时候:妈,我出去玩下?水缸担满了吗?担满再去,马上要做饭了。哈哈,担几担水,小事,腿压弯,背压弓,肩压肿,阻挡不了外面的诱惑,水桶扁担拿起,走咯。如果从数学等量代换的角度来说,娃儿现在的作业=我们那时的担水。对于担水,我是体验深刻、感悟真实、记忆犹新啊。 二 水要从塘里担。家乡是平原地带,没有山泉,没有溪水,全靠大小不一的池塘贮水。我们屋前屋后就有好几口塘。为了区分,每口池塘都有名字的。命名的方法也不一,有的无从考证,有的可以理解,有的甚至无法从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找出合适的对应的词汇。像李公塘,应该是塘周围大范围内的李姓的共有,记得他们中秋端午过年打鱼的时候,凡李姓人家均可分鱼。像王私塘,只有靠塘近的王姓人家才能享用恰鱼和恰水的福利。像朱家塘,就是朱姓人家的。像恰水塘,塘里的水除了灌溉就是用来恰。像洗衣塘,就是灌溉和洗衣。你不能到恰水塘洗衣,那会遭到全村人的唾弃;你也不会到洗衣塘担水,喝了不卫生不舒服。还有什么探塘、官塘、豆腐塘、和尚塘、大专塘、小专塘,因为是方言这么叫的,来历也就搞不清楚了。关于塘的属性,村民们用最朴素的方法要鉴定:恰鱼和用水。有的塘,某屋场的人只能用水,当然主要是农田灌溉用水,里面的鱼大了不能分。有的塘,某屋场的人可以分到塘里长大的鱼,但是不能灌溉用水。能恰鱼又能用水的池塘,才真正属于你勒屋场。有时啊,为这鱼和水的问题还经常引起矛盾纠纷甚至械斗,年载久了,谁知道老祖宗他们当初是怎么定的? 三 那时,在农村,生活用水全靠担,菜到塘里洗,衣到塘里洗,煮饭烧茶用水就只能靠缸。厨房只那么大,缸也只那么大,所以每天都要担水,夏季用水高峰时期,早晨一次,傍晚有时还要补一两担。孩提时记事起,父亲早晨第一件事就是担水。农忙闲时,风雨无阻。母亲更要早早的起来,把水缸清洗一遍,池塘里来的水,沉浸下来,细沙泥尘是有的。担水大都选在早晨,父亲他们要趁还没有出工,早饭还没有吃,这样的空档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一个早晨,来回六七趟,把缸里的水担满,就可以安心干其它的事情。村里人都利用早晨担水,而一口池塘就一个担水点,一般是用青石麻石打的跳板,相当于独木桥样,一个下去,挑担上来,后面的就依次等着,所以排队是常有的事。排队时,他们也不闲着,昨天忙了什么,今天又干什么,都相互的交流,有的时候做同一件事,种同一块地,于是就有了伴,有了唠嗑人。大概四五年级时,俺兄弟俩就开始担水了,卸下了父亲的担子。父亲特地请圆木师傅做了一担水桶,比正常的要小一点,应该是考虑我们当时的力气吧,那担半大的水桶,好像只有我们家有,连续担了一二十年,直到后来井的出现,才退出历史舞台。 四 对于一个读五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担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人往跳板一站,水桶往跳边一放,腰一弯,桶里进水,进满,要把腰直起来真还要费点劲。有时就把扁担弄短点,绳也弄短点,两只手提着桶,借此减轻肩膀的负担。从跳板到路上,一般都是台阶,比较陡。所以,从跳板到路上这是第二个难关。有时憋着气,脸胀的通红,好不容易才走到路上来。因为个子不高,有时水桶就撞到台阶,结果满桶的水要撞出来一大半。路上走是极其舒坦的,有时还有显点小本事,甚至小跑起来。刚开始的时候,我是没有这本事的,一个肩膀压得喘不过气来,我又不会换肩,左肩膀不行,所以就靠右肩膀硬扛。开始是红肿,然后有点痛,再后来就会脱一层皮,我现在老感觉右肩膀有点低,估计是小时候担水担谷压的。不过,当时没有这样的感觉,因为担担子应该是正常的事,只有那些当官的,恰国家粮的,上班拿工资的,才不用肩膀。所以,谁考上了大学,谁就把扁担丢了,丢扁担也就成了考大学恰国家粮上班拿工资的代名词。 五 缸里的水是比较容易担的,就那么几担,而且父亲没事的时候基本不要我们伸手,尤其做作业的时候,绝不耽误。当然,俺兄俩当时成绩比较好,其实水也没少担。真正要读书学习的话,时间是有的,干点农活,帮衬下家务活,也不会耽误读书,尤其周末和假期基本把这担水的活儿承包下来了。难熬的时间总会有的,开茴担水是最冇味的事。红薯藤长深了,要掐下来,掐成尺把长的苗,重新移栽。把沟一开,茴藤一摆,土一扶,就要浇水。因为土是干的,不浇水是栽不活的。三四月是农忙时节,一般是油菜收割完,就开始开茴。气温高,加之事又多,所以傍晚的时候开茴是常事。记得家里有几厢土在新交屋场那边,离家比较远。放学后,书包一放,母亲就吩咐到土里去帮忙开茴。开沟扶土是父亲的事,放藤是姐姐们的事,担水浇就成了我们哥俩的事。在新交屋场边开茴,要到探塘去担水。天将黑,路又远,杂草丛生,路边全是禾苗豆苗,挡着个水桶,本来力气就小,根本走不动。有时放学回来,肚子早就饿瘪了,咕咕叫,但是也冇办法,茴冇开完,饭也冇熟,回去也是白坐。初中时,学了《愚公移山》,每每这时,我就想起“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这是水桶运于探塘之尾啊。没办法,茴是当时主要的粮食补给物,米少了就恰茴。茴多了就晒茴丝,剁茴米,烫茴粉皮,这样易于保存,食用起来也方便。茴也是成本最低的农作物,开下去,浇几次水,点几轮粪,翻几下藤,就只等收获。而茴藤又是喂猪喂牛最好的饲料。 六 记忆中,还有担水的时候,那就是卤禾场。禾场就是晒谷坪,每家每户都会有一块,有的在屋前,有的在屋左右,屋后一般都栽了树,不宜建禾场。晒谷坪是泥巴坪,那时根本冇得打水泥的禾场。泥巴坪上有沙子,如果晒谷,沙子混到谷里,饭就不好恰。饭一进口,牙齿一咬,叭,咬了一粒沙子,牙齿都磕坏。怎么办呢?农民伯伯有的是智慧——卤禾场。最经济实用的方法:将牛粪稀释,在泥巴坪上薄薄的抹一层,稀释的牛粪将泥沙尘土暂时凝固,太阳一出来就可以晒谷了。所以啊,到了收获季节,就要早早的准备牛粪。看谁起得早,能够守住村里牛拉下来的,抢牛粪成了收谷季节的头等大事。记得阳叔在世时,自己喂了一头牛,主要犁兄弟几家的田。他有个好习惯,不管什么时候,总把牛粪积起来,在屋边挖了个小池,储着,那时,求他的人多着呢。牛粪备好了,要将它稀释才能用。担水这事又少不了。这就用专门的粪桶了。卤禾场,是一个集体大协作的活儿,一个人是干不了的。有修草,有扫地的,有担水的,有烫粪的,就像一条流水生产线。修草怕锄头伤脚,扫地漫天灰尘,烫粪气味难闻,担水自然是我们的选择了。 七 后来啊,一切都变化得那么快。先是有了摇井,要用水的时候就摇几桶,水缸就消失了。后来有的几家联合挖了明井,潜水泵一下去,水池一下就满了,水桶就消失了。再后来啊,赛美水库的自来水过来了,龙头一开,哗啦啦的,水池又消失了。水泥坪横空出世,卤禾场就不需要了。烘干机一来,水泥坪毁掉又栽了花草。杂交稻问世,开茴的就少了,现在吃茴的也没有几个,当然,红薯粉真红起来了,成了湘汨两县的特产,说不定什么时候还会弄个中国地理标志名产出来。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家家户户,人人个个,真的把扁担丢了。 作者简介 夏四文,中师毕业,初中教师。图片:网络 征稿说明 《潇湘原创之家》 卢宗仁专辑 万辉华专辑 蒋正亚专辑 彭定华专辑 吴标华专辑 易石秋专辑 陈有红专辑 谭伟辉专辑 黄志中专辑 谭湘岳专辑 沈保玲专辑 史建国专辑 朱素青专辑 杨英专辑 柳平国专辑 许光辉专辑 杨辉专辑 弘毅学子专辑 方绪南专辑 龚春林专辑孙美堂专辑 万志勇专辑 甘桂柳专辑 官松源专辑 熊英专辑 刘正年专辑 罗夏龙专辑 秋暖跃马合辑 魏晓晖专辑 方良专辑 何志贤专辑 吴穷专辑 严树林专辑 何贵专辑 夏四文专辑 逸仙散文专评 高三九专辑 赵光专辑 卢从正专辑 长寿采风专辑 彭盼兮专辑 熊业民专辑 李细田专辑 “党在我心中”特刊专辑 童锦华专辑 王飞帆专辑 方东清专辑 方罗平专辑 刘朝朝专辑 刘博专辑 易迎华专辑 (专辑持续更新,欢迎作者入驻) 赞 (0) 相关推荐 “黄河情” 征文 | 陶山人吃上了黄河水 | 作者:牛思龙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 ... 翻身农奴把歌唱 翻身农奴把歌唱 三十天坐月子的时间,终于熬完了. 走出屋子,外面的阳光直晃我的眼睛,想看看太阳有多高了,直接睁不开.阳春三月的风还有些尖,穿着毛衣,我也不禁打了一个冷战.回头瞧见大盆里已经攒了满满一 ... 王洪义丨担水 担水 作者:王洪义 12岁那年的冬天,纷纷扬扬的雪下个不停.爱在火炉旁听讲故事的我走进了生产队的饲养大院.那里不但有膘肥体胖的牛.马.驴.骡,还有许多和我同龄无忧无虑的快乐的小伙伴,孤残乡亲和能说会道 ... 张玉波| 大水缸 记得小时候,农村里还没有压水井,更别说自来水了,所有的用水都要去村里的水井挑.因此,水缸是家家必备的,有的还不止一个.我家人多,用水也多,因此我家的水缸特别高大,缸沿儿跟成人的齐腰高,比我七八岁时的身 ... 散文||水 殇 水 殇 李先锋||河北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古代的著名思想家老子,把水的博爱胸襟和超然.洒脱地概括得淋漓尽致.水又是生命之源,世间万物都离不开她的滋润.历代文人墨客 ... 孔庆贵丨故乡的那口轱辘井 ▲图片来自网络 咯吱.咯吱.咯吱--从轱辘井上嵌入槽的摇柄处传过来,很刺耳也很难听,像是梦里咬着牙的响动,打着提溜的一桶水,便被慢慢拉了上来.一只手抓牢摇柄,弯腰叉腿,另一只手迅速抓住桶把,腾出握摇柄 ... 杨福国:挑水 挑 水 山东德州 杨福国 回乡下老家,邂逅了堂哥的女人金丫,忽然想起以前乡间挑水的事来了. 那时候,村里还没有自来水,全村五百口人,吃水全靠村东自留田里的一口甜水井.村西头的要往家挑担水,往返一趟 ... 迟贺:一根扁担半桶水 全文长约 12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2 分钟 我喜欢看大人们挑水的姿态,他们把扁担担在肩上,两只手伸出去拽住两边的钩子,水桶在钩子下面颤悠颤悠的,再看他们挑水走路的形象,感觉很拉风. 孩子嘛,总是急 ... 五十年前新市夏季:我童年的平凡一天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有违权者请告知删除) 五十年前新市的夏季,也是像今天的热,我家在新市寺前弄的南端某宅,宅内楼上仅有二十多平方的小厢房, ... 鲁北情思:扁担记 山东省滨州市作家协会 文学作品展示平台 我的家乡是滨州市沾化区徒骇河北岸的一个村庄,家乡节节块块的往事,回忆起来总是让人感慨而动情.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子里清晨的宁静是由扁担钩和水桶摩擦的吱扭声打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