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充满柚花香的红色村庄
——海丰县大湖镇大德村的古风与红色遗存
三月柚花漫天香。日前,笔者来到海丰县大湖镇大德村,遇见一片白色的柚花盛开,村前村后,到处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花香,令人不断地作深呼吸,贪婪地闻个不够。而“大德柚”跟村的历史一样古老,远近闻名,其它还有花生、蕃薯、甘庶等绿色农作物。
这样一派乡村绿色生态的气息,倒是为这个拥有光荣革命传统之庄严的红色村庄渲染了一种温馨、可爱又可敬的氛围,令人感动又欢喜!
据了解,该村拥有近千年历史,早在宋朝期间,其先民就从福建莆田迁徙到此落地生根,并从故土请来了妈祖的神位安放在村子附近的山上,即是现在的大德妈祖。村名也叫大德村。至于为何叫大德这个名字,村民都说不知道了。
这个古村落,至今仍留有一些古物古迹,如“八卦古井”、古塔遗址、古道沧桑、年迈老榕等。大德的先民,重教崇文,曾出过不少私塾先生,被远近乡里聘请。每逢佳节,这些私熟先生便挑着行李和书籍,陆续回家,而留下了“十八担书囊”的美称。村里至今仍保留着淳朴的民风与乡土的厚道。
在革命战争时期,善良、朴实的村民们为掩护红军,和支持党的革命事业,作出了牺牲和贡献。由于该村背靠延绵的大德山脉,退守方便。当年,在地下党的领导下,以该村为根据地开展革命斗争至解放。在大革命时期,红军和游击队员一旦在周围遭遇国民党追击、围剿,就会在群众的掩护下撤至村后的山洞(后被称为“红军峒”,海丰县文物志也有记载)。期间,村民们又冒着危险,以上山砍柴、割草为名义,给隐藏的官兵和伤病员送饭送情报。
1929年3、4月间,红四师的两个连队攻打汕尾失利,部份同志牺牲,剩下的红军战士向田乾、大湖方向撤退,其中有20多位红军战士转移来到大德村。接着,敌人前来搜村,该村赤卫队把红军战士掩藏在村后山坡上的一个岩峒里。由于四周有国民党兵和他们的耳目,红军一时不能转移出去,在山峒里隐藏的时间长达半年之久,粮食和药物等生活用品,都是依靠该村村民以上山割草为名送至。至1929年底,风声稍松,便在群众的掩护下,红军战士才乘船转移到其他根据地。
此“红军峒”为天然岩峒,位于大德山北坡,峒口有巨大的岩石重叠相砌,只能单人直身进出,故不易发现,而峒里面较宽阔,且峒中有峒,底层岩峒相通,山泉从底部缓缓流过,可供红军战士饮用。解放后一段时间,岩峒里还留有红军战士睡觉的草席地铺、石头堆砌的土炉等生活遗物。
“红军峒”:
施粗眉烈士故居:
施水亮烈士故居:
大革命失败后,该村被国民党烧毁,还有农会会长施粗眉,赤卫队队长施水亮被杀害,后被评为革命烈士。
据村里老人们听他们的父辈说,当时,隐藏在峒里的这支红军队伍,有一位姓白的团长,可能是患病得不到有效治疗,环境又恶劣、缺食少穿,不幸去世,半夜在该村农会会员和村民的协助下就埋在山脚边。2003年,因在该村附近筹建了一座“百姓公墓”,白团长的遗骸也被一起移到这座新建的公墓中。据说,当时挖开原来埋葬的地下时,还发现有一颗子弹壳。
村民指认,当初埋下白团长遗骸的原址:
2003年新修建的“百姓公墓”:
抗日时期,日本鬼子曾在大徳村设立据点。村民们四散逃离,来不及逃跑的被集中赶在村里的林厝巷和大巷这两条小巷内居住,以林厝巷以东的另两条巷子被日寇占领。日本鬼子在四周掠夺奸淫、无恶不作。村民们还要承担繁重的各种劳役,不堪凌辱而背井离乡,家破人亡,至解放时,该村人口减至一大半,十分凋零。但该村的“红军峒”作为我党的秘密隐藏点,一直没有被暴露。
村民指说:那里就是日寇曾进驻的地方:
村里的老人们讲述“红军峒”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