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写于28年前的选煤厂管理文章

本文是王振生教授1989年公开发表的一篇论文,时间虽已过去28年,但其中的很多观点仍值得我们深思。我们的选煤技术和装备虽然已走在世界前列,但我们也丢掉了选煤一些本真的东西。

长时间以来,选煤界都在研讨科学管理和现代化管理的方法和模式问题。为此,笔者结合我国选煤生产的实际状况,谈谈下面几个问题。

1、选煤厂应有的追求

每一个选煤厂、每一位选煤工作者都应当树立这样一个总目标:在可比的工艺技术指标方面都应当赶上和超过国际先进水平。因为选煤厂的水平首先体现在工艺技术指标上,而不是在装备上。无论如何先进,如果工艺技术指标上不去,仍然无法说这个选煤厂是先进的。

国际先进水平是随着原煤可选性、选煤方法和选煤工艺流程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就要明确地知道国内外与本厂的情况,相似的选煤厂和选煤设备所达到的水平如何,本厂的现有水平如何,差距如何,有无办法赶上去。

2、应树立的指导思想

在经营管理选煤厂时应树立的指导思想:

(1)要敢于实事求是,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现在有这样的现象,本来我们工作得很好,可就是不敢肯定自己,领导上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例如某厂跳汰机选煤效率可达95%左右,领导还要批评该厂工作为什么搞得如此之差。而日本的跳汰机选煤效率只达93%左右,但是他们介绍经验的大块文章却译刊在我们的刊物上。所以,我们应当实事求是,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2)选煤厂的中心任务是搞好选煤,工艺技术指标要达到应达到的水平,经济效益也要达到当地市场条件下的最好水平。在这个总目标下,要增强群体意识、各尽其职、各负其责的观念,特别是领导上更要有这种观念。

(3)不到高峰决不罢休,攀上高峰就要保持,保住高峰就是高水平。

(4)要相信科学,相信技术。要向科学技术,也就是向技术人员要水平,要效益。因此,一个选煤厂能否上得去和达到高水平,我们技术人员要负重要责任。

(5)不搞形式主义,不利于或无助于提高工艺技术和经济效益的措施不搞,相反的要坚持搞,抓紧搞。

3、我们的水平与差距

我们的选煤厂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相比较,虽然在劳动生产率方面我们落后一些,但两者之间有着不可比因素,我们可不去比劳动生产率,而主要去比工艺技术指标。

应当比的几项技术指标是:设备的单位负荷q;选煤效率η(与可选性难易有关);分选精确度Ep值;不完善度I值和单位消耗指标,如重介质单位消耗量和清水单位消耗量。只要我们在这几项指标方面赶上或超过先进水平,就会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因此,我们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都要把这几个方面千方百计地搞上去。

在这几项指标方面应当达到的水平是:

q:我们认为应当在提高分选效率的条件下,尽可能地提高q,因为q提高了,就可以缩短运转时间,减少消耗,增加设备检修时间,产生良性循环。但也不要不顾条件,不考虑效果,为提高q而提高q。还应当看到,世界各国的q也是不平衡的。

η:随可选性、工艺流程和操作水平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不应低于90-95%,单机效率最低不应低于70%,高可达95%。但总效率(主洗单机或主、再洗或主、再、三洗总和)不应低于90-95%以上。我们国内质量标准化评比的指标大约都与国外先进水平相差有5%左右的潜力,即达到标准以后还将有5%左右的差距。

Ep值:对于重介质选煤,块煤重介选为0.03左右,末煤重介旋流器分选为0.05左右。对于跳汰来说,小于0.1者可认为是较好水平,等于0.1者可视为中等水平,大于0.1者可认为是较差水平。Ep值受可选性影响很小,主要是操作水平的反映。对于任何一个选煤厂来说不平衡性是很大的,技术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使众多的洗煤司机所操作的Ep值都能达到最好的水平。

I值:表示跳汰机的不完善度,在生产实践中I值有一定的波动范围,一般为0.12-0.24,高于上限和低于下限的情况都有,但较少。此值愈低愈好。

重介质单位消耗量:我们主要注意重介质的单位耗量,国外块煤是0.5kg/t以下,一般为350g/t以下,末煤重介质耗量0.5kg/t左右,我国抚顺西露天厂的介质耗量也达到了0.5kg/t以下的水平。

我们国家的选煤生产实际,在以上各项指标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平衡性,而最引人注目和最影响选煤厂水平的就是选煤效率值偏低,且存在着不小的不平衡性。

4、我国选煤效率不高的原因

我国的一些选煤厂差不多都有这种情况:一个一个地检查各个环节时,效率都不低,而全厂综合起来看,效率就不高了。还有的厂也是单机检查时选煤效率很高,而正常生产就不行了。关于选煤效率低的原因,我们认为一般情况是:

(1)浮选没有“吃”掉全部煤泥,总有一部分煤泥未经浮选直接放出厂外了,途径不尽相同,但总量大约要占原煤的l-5%,一般情况为2-3%,这部分煤泥未经浮选处理,损失一部分精煤产率,因而实际精煤产率受损失,选煤效率变低。

(2)跳汰选煤不能坚持合理排矸的原则,也就是不少厂舍不得把矸石尽可能地从矸石中排掉,总想多出点产品多卖点钱,为提高经济效益,把不小量的矸石掺到洗混煤中或中煤中去了,因而精煤产率降低了,选煤效率也低了,而经济效益并没有因此而上去,因为过矸拿煤配,卖个小价钱是最不上算的。在跳汰选煤中,由于主、再洗配合不当,也会使选煤效率降低2-3%左右。

(3)对不同操作水平的不平衡性影响,未给予充分注意,也就是技术管理未能加强,在工人操作中存在着自发倾向,各抒己见,各搞一套,任其自流,达不到高水平是必然的。

(4)在重介选煤中,介质密度不稳定,块末重介选以及与浮选之间,违反最高产率原则配合,综合起来,选煤效率降低是不可避免的。

(5)煤泥污染精煤,也使选煤效率降低。在选煤生产实际中,往往由于细煤泥灰分很高而附在精煤粒子表面,使精煤灰分增高,为保证精煤质量,往往不得不降低分选密度,因而可选性变难,精煤产率降低,分选效率也因而降低。因此,在管理中注意消除细泥的不良影响,也是提高选煤效率的一个途径。

5、管理的目标和方法

管理一个选煤厂的目标就是要在本厂的条件下,达到尽可能高的工艺技术水平。在这个总目标指导下,千方百计地运用最有效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方法达到应该达到的最高水平。

(1)要让全厂上下人人都知道,在本厂原煤性质、产品质量要求、选煤方法、装备水平和工艺流程的条件下,本厂应达到的指标和水平以及重要性。同时也要使全厂人人清楚,本厂的实际水平与应达到的水平有多大差距,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以及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消除这些差距。

(2)全厂各环节都要有明确的数、质量指标要求,并使有关岗位人员明确为保证该工艺指标要求应保证创造的工艺条件,这应该是全厂的最佳配合条件。

(3)要有专人经常地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总结先进经验;使操作水平达到最好,统一到最佳配合的条件上来,有潜挖潜,无潜保水平,能保住最高水平,这本身就是一个最好的水平。

6、在管理中应进一步明确的问题

在转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后,在选煤厂的经营管理中产生了一些不同的看法,对于我们达到“工艺技术指标先进,经济效益高”的目标不甚有利。因之,进一步明确以下一些问题是有益的。

(1)最大回收率原则仍然有效

在追求济经效益提高的同时,有的同志就认为最大回收率原则不灵了。要以最大经济效益为原则,我们要向最大回收率原则挑战。这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思想混乱。

根据我国的生产实践和多年研究结果,可以明确地说明,在我国现行的价格政策条件下,最大产率原则与最大经济效益是一致的,并不产生矛盾。如果不坚持按最大产率原则组织生产和指挥生产,不但无法获得先进的工艺技术指标,也无法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地加以处理。一般可能有如下三种情况:

一是原煤供应限量和不限量,精煤销路不限量,如果质量合格,销路就不成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按最大产率原则组织生产和指挥生产,使精煤产率达到最高,选煤厂才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因为精煤的价格为洗混煤的三倍以上,而从洗混煤中多回收精煤,精煤回收率增加1%,洗混煤最多也不过降低2%,所以多出精煤就是提高经济效益。但在某些选煤厂,在提高精煤产率的同时,舍不得从洗混煤中剔出点矸石,致使洗混煤降低为洗中煤了,售价锐减,经济效益降低,因而误认为最大产率不是最大经济效益,这是由于没有正确地运用最大产率原则而造成的误解。

二是原煤供应不限量,而精煤销路有限,洗混煤销路不限。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精煤销路的限制,只能处理一定量的原煤,选煤厂的生产能力得不到充分利用。如果按最大产率原则组织生产和指挥生产,只能处理100万t原煤,最大经济效益为10元t/原煤,年总利润额可达1000万元。而采取另外的措施,即采用提高精煤质量(降灰),降低精煤产率的办法,在同样的精煤销量情况下,可处理原煤120万t/年,经济效益可达9元t/的原煤,年总利润额可达1080万元。在同样的设备和人力的条件下,可多得利润80万元/年,职工个人收入可略有增加。这在选煤厂就是薄利多洗多赚钱。某厂根据实际情况,在精煤销路有限,洗混煤销路很旺的情况下,及时地采取了“保质量,争升级,限产率,多入洗”的措施,提高了本厂的利润收入。当精煤销路扩大以后,又及时地改行按最大产率原则组织生产和指挥生产,又使该厂的经济效益跃升一个水平。

三是由于某种原因,产品价格无规律性,甚至不入洗,直销原煤会得到更大的销售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就只能按价格论事,即哪一种产品价格高,我们就优先生产哪一种产品,以便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如果直销原煤比洗选加工后收益还高,干脆就停洗而直销原煤。但我们认为,这种情况只能在极个别的条件下才会出现,不能上升为一般的规律性。

(2)生产中虽然原煤性质多变,仍要进行产品质量设计

在我们没有实行原煤质量均匀化措施的情况下,原煤性质多变的情况确实存在。但我们在管理工作中不应屈服于这种客观条件,而是更应该针对这种多变的情况加强产品质量设计,以便在生产操作中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增加主动性,避免在被动情况造成更大的损失。

(3)大排矸原则还应该坚持

我们认为大排矸原则必须坚持。所谓大排矸原则,就是在跳汰选煤中,原煤中+1.8密度级的矸石,在矸石中的排除率应不小于70-75%,对于含矸量特高(例如+1.8含量在35-40%以上)的煤,应不少于80%,甚至可排到85%,对于含矸量特低(+1.8含量7-10%以下)的煤,可不考虑采用大排矸的原则。对于含矸量特少的原煤,跳汰选时应考虑设矸石再洗作业,以期能排出更纯净的矸石产品。

(4)关于“工人素质太差”、“水平不高”而无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问题

这种说法实际上是不公平的。能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原因不在这里,而是在于我们的管理水平,特别是技术管理水平。

(5)要相信自己,要敢于拿出自己的经验

我们在管理中,总是有不相信自己的情况发生。如果我们自己研制出某种设备,工作效果还不错时,往往不敢拿出自己的经验,甚至连个消息都不敢或不愿意发。而当同样的东西是远隔重洋取回的经时,却被大肆宣扬,自己搞的东西却没有人能够看得上眼。这种现象,必须纠正!我们必须敢于正视自己的经验,敢于拿出自己的经验。

(6)盲目追求先进,不顾工艺条件和经济效益,不顾实效上项目

在技术改革和科研工作中,都应当考虑上水平、提效益的原则。一些无关的只起装饰作用、花销很大的项目一定要慎重。相反,对于那些能够上水平、增效益的东西一定要抓紧时间上,不要追求形式。

(7)要放弃一机一人的原则,敢于实行多机组看管

由于多年的习惯,我国选煤厂多半是坚持一机一人的原则,占用的人数多,操作水平的不平衡性很大,对于最终效果产生不良影响。如果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放弃一人一机的原则,实行一人多机组看管,这样,操作的不平衡性可以减少,对于提高最终效果是有利的。

(8)老设备也能发挥新水平

一些老的选煤厂设备陈旧。对于这些老的设备能否上水平,持有不同意见。不少人都认为,设备不更新无法达到先进的水平,这种认识不利于我们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有很多实例可以说明,老设备也能发挥新水平。应该认识到,只要操作制度相应地加以改进,技术管理工作跟上去,老设备是能够发挥出新水平的。

7、企业的成败三分在技术七分在管理

根据我们自己的多年实践,我们认为:一个企业的成败,三分在技术,七分在管理。我们现有的设备虽然旧、老,但要相信,如能管好用好,照样可以发挥新水平,特别是洗选设备,尽管规格、型号或结构上有所差异,但其分选原理还是一样的。只要操作技术搞得好,水平照样上得去。即使是最新水平的设备,管不好,用不好,操作技术不过硬,仍然发挥不出新水平。我们认为,只要发挥人的聪明才智,抓好技术管理,就一定能发挥出最好水平。

觉得不错请点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