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喝酒,大致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喝一...

“北京人喝酒,大致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喝一毛三的是一个层次,喝二锅头的是一个层次,喝红粮大曲、华灯大曲乃至衡水老白干的是一个层次,喝八大名酒是高层次,喝茅台的是最高层次。

安乐居的‘酒座’大都是属于一毛三层次,即最低层次的。他们有时也喝二锅头,但对二锅头颇有意见,觉得还不如一毛三的。一毛三他们喝‘服’了,觉得喝起来‘顺’。”

这一段精彩总结是汪曾祺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小说《安乐居》中的原文,这“安乐居”的前身就是“大酒缸”。

大酒缸兴于清代,盛于民初,是大众酒馆,当年在北京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曾是北京爷们平日的一大消遣之地。#北京头条#

这里不设桌子,放着几只半埋在地下贮酒的大缸,供应老白干,俗称“烧刀子”的高度白酒,酒精含量高达50%以上,多是高粱酒,据说酒沾了地气喝了不上头。

酒缸盖是漆成红色或黑色的两个半圆形对拼的木质缸盖,被店家擦拭得一尘不染,缸盖直接当桌面。

到这儿喝酒的大多是体力劳动者,也有文化名人来体验生活的。

一到严冬季节,北风呼啸,雪花纷飞,劳累了一天的爷们儿走进“大酒缸”,掌柜满面春风,店内炉火熊熊,这里是驱寒解乏的好地方。

要一碟花生米,一碟芥末墩,两条小酥鲫鱼,再配着开花豆、炸饹馇盒,大家围坐在酒缸周围的方凳上,不论相识与否,都一见如故,这里没有高下尊卑、贵贱贤愚之别,一边小酌二两,一边听酒友们山南海北地闲扯掌故逸闻,什么张大帅、吴大帅、还有城头变幻大王旗……#美食记#

可惜,上世纪50、60年代,“大酒缸”就销声匿迹了,如今,只有老辈人才会偶尔回忆起当年那温馨热闹的光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