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安山文学】特约作家李树志专栏(2)||也谈“忠孝”(散文)

  主编:非   
屹立在世界东方五千年的泱泱华夏,在上古时代就有了“忠孝”之说。在那个禅让制的时代,唐尧选择了虞舜作为他的接班人。虞舜不仅日夜照顾他双目失明的老父亲,对待三番五次想要加害于他的继母和弟弟也极其和善。当唐尧命其掌管行政时,他十分注重选拔人才,酷爱臣民,后来成了受人尊敬和爱戴的一代明君。
可见在那时的中国,人们就将“孝”作为了“忠”的前提。正所谓:“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君。”在当今我们看来,当一个人把对父母的孝顺之情同时给予一个国家、一个君主时,孝,便是忠,而当一个人为百姓祈福,为苍生立命,为万事开太平,他便是又最大限度的尽到了“忠”。当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父母享受到天伦之乐时,这便又是孝。
两千多年以前,孔子便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大同”的社会,人们“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由此看来,“孝”不仅仅是对自己父母,而是要对全天下的父母。这时,“孝”变成了一种责任。即全天下都尊敬老人的责任。唯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进步。所以,孝道,变成了人们生活中一条道德标准。
在阶级社会里,,忠孝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它不仅有阶级性,但也有广泛的民族性。作为调整社会人伦关系的基本规范,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如;儒家的爱人要从爱自己的父母开始,“仁以孝为先”这不仅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也找到了人道意识培养的起点。试想,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孝的人,怎么要求他去博爱他人呢?这也为我们学校当前探索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提供了启示。如:人为孝不仅是“养亲”,更重要的是“尊亲、敬亲”。
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指出了养亲不敬与犬马无别。这种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尤其是在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等建设方面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如:把忠孝同“义”联系起来。讲忠孝,要讲深明大义。
荀子提出:从道不从君,必要时大义灭亲;从义不从父,父行不义则净谏为孝,必要时大义灭亲;君不明,则邹谏为忠,必要时“禽择良木而栖,臣择明主而事之”。这些思想,虽然未全部被当时统治阶级所接受,但在中国历史上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成为了忠孝美德的一种流变。在今天的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更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如许多志士仁人在饯行忠孝道德时,贤不唯从父,改推得敬老爱众。而扩和到国家社稷,忠于国家和民族,在家庭个国家关系上,坚持社会本位。忠孝不能两全时,视精忠报国为最大孝。如为国捐躯的烈士们,他们报效祖国的博大胸怀和舍生忘死的崇高精神正是新时代忠孝的最好诠释,具有更深的现实意义。
插图/网络
作者
简介
李树志,男,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葛渔城镇蔺场村人。中共党员,1973年参加工作。曾任教于马柳中学、北旺中学。曾获得区,市优秀教师优秀称号和河北省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1991年调入安次区教育局任副股长,股长,纪检组长,正科级主任科员。1985年在廊坊市文联刊物《小城》上发表短篇小说《媒婆》。1993年在中国纪检监察报发表通讯《廊坊市第九小学校长廉洁从政二三事》,后又在廊坊日报发表报道五篇。
2016年退休。近几年在《今日头条》《心灵有约》等媒体发表散文、诗歌等近百篇。特别是2021年7月,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创作了长篇叙事诗《百年史诗:中国共产党之歌》,把百年党史汇聚到了一首诗中,此诗成为了党史教育很好的教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