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言童语(71-80)| 郞晓梅评《中华诗词》校园诗稿作品

郎晓梅 网名茗风,斋号古梅轩、呆也楼,辽宁凤城人。

 【童言童语(71-80)】 

续:

童言童语(1-10)

童言童语(11-20)

童言童语(21-30)

童言童语(31-40)

童言童语(41-50)

童言童语(51-60)

童言童语(61-70)

(71)

李佳慧

(辽宁灯塔市佟二堡二中七2班)

落 叶

花自凋零叶自残,随风飒飒满山川。

莫伤秋色经霜老,暖护冬根又一年。

郎晓梅:好比泉顺崖势,四句一气贯通,一二句顺承写形,三四句转折写意,结构脉络的层次感令人读来颇为舒适,作者的格律基本功已然小成。但首句其形有李易安“花自飘零水自流”句的影子,转结其意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影子。作品尚未能写出自己的东西。如首句之形影写作,用人五十自伤一百,不能超越不要硬碰,避开就好。如转结之意影写作,倘作者没有独立的思想和我独的性情,想改也难,而有无独立的思想和我独的性情却是诗路能否走远的根本。今虽乌泱泱所谓诗人遍地,因思想、性情见胜可以文学视之者或许千里有一,千中九百不过文字游戏解闷罢了。指导老师或应更多解决学生意影写作之弊,落实于“创”字,启发学生创新性思维,从真正的“创作”层面上进行写作。


(72)

尚洁欣

(辽宁灯塔市佟二堡二中七1班)

中 秋

菊向园中独自开,凭栏斜倚满思怀。

一轮明月知人意,斜挂枝头照影来。

郎晓梅:诗中“独”字用得好,既将人之情移于所见之外物,写人情,又适恰于菊本身,没有通常拟人修辞的突兀,很自然。“独”实为此诗的“眼”,作者写“独”,以“圆满”为背景烘托其“独”,虽是古法,用也较为从容。望月思人以圆衬独是中秋诗之千古一旨。这首诗虽法不出新,但也能写出一点自己的样貌来,可赞。此诗一弱在意象局限,一弱在所思不明。中秋诗我喜欢唐代薛能《中秋旅舍》:“云卷庭虚月逗空,一方秋草尽鸣虫。是时兄弟正南北,黄叶满阶来去风。”不似尚洁欣诗只用“菊”“月”两象,薛能诗用云、月、秋草、虫鸣、黄叶、风等诸多意象营造萧飒氛围,且其所思非常清楚,题中“旅舍”提示羁旅之愁,诗中“兄弟”言手足之情。尚洁欣诗之思则膜翳在眼,读感弱于薛能诗,虽然其基本的惆怅美感犹在。


(73)

檀江瑶

(安徽望江县二中高二7班)

夏 夜

何处觅清凉,云开月一窗。

风吹柳亭下,蛙鼓水田旁。

隐隐荷摇乱,纷纷萤舞忙。

凭谁夸夜色,唯有我家乡。

郎晓梅:“云开月一窗”句佳,云开见月的动感画境跳跃而出,而且衔接第一句,的确给人刹那清凉,同时交待了中两联所写皆从窗口。风、柳、蛙、田、荷、萤,中两联选取这些典型物象营造其典型的乡村夏夜氛围,较为自在浑然好看。只是尾联虽然能够对前面所写给予恰当总结,使诗圆融一体,但是疑似从“谁不说俺家乡好”,意俗句弱。所谓“刻骨搜新句”(刘得仁),“肠枯漫索惊人句”(章甫),“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古人写诗一定要“新”要“惊人”,他们的诗句逾历千载犹能常读常如初见惊喜的原因就在这里。我们今人写诗经常落入名句圈套。那么在写作初期,你不能确定你的抒情语句是否是属于你自己,怎么办?我有一个祖传妙方。唐代韦庄有一首《夏夜》:“傍水迁书榻,开襟纳夜凉。星繁愁昼热,露重觉荷香。蛙吹鸣还息,蛛罗灭又光。正吟秋兴赋,桐景下西墙。”中两联也是写景,也写到了荷与蛙,两首诗的区别在尾联,檀江瑶诗纯粹抒情,韦庄诗情景交融,以景结诗。诗以景结是唐诗结尾大法之一,这种作法不仅可以让作品更有余味,而且你写你的当时环境,一般不会雷同他人。

(74)

张 煜

(安徽望江县二中高二1班)

庐山观瀑有感

千尺飞流千尺珙,三叠雪练舞青虹。

峥嵘峭岫君休叹,欲览风光到险峰。

郎晓梅:可以在格律的束缚下较为清晰地写景传情,这是一首不错的学生作品。虽然与李白写的秀峰瀑布不同,这首诗写的是三叠泉瀑布,但是有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在,庐山瀑布诗就比较难写,一写就容易进他的框子。这首诗的首句就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影子。我们写作品经常无意间就入了别人名句的框成了别人的影子而不自知,比如这首诗的结句又有毛泽东《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影子。这就不合“创”作的要求,“创”作的根本在于“创”,何谓“创”?《广雅》说:“创,始也。”《国语·周语》言“以创制天下”之注曰:“造也。”“创”要求“新”,其结果绝不可以是影子作品。这首诗还有两个问题需要提醒以引起今后注意的问题是,“珙”类生僻字要慎用,“飞流”与“雪练”、“峥嵘”与“峭”两组都属于同意类词,一首作品中应尽量避免同时出现,毕竟绝句体量小,就好比密闭的罐头盒子里,不必要的同意类多余词挤占一点空间都会明显损耗氧气。


(75)

倪嘉林

(辽宁营口红旗小学三2班)

时 间

时间一阵风,要找却无踪。

今日不珍视,万事尽成空。

郎晓梅:童儿诗,并未严格依五绝格律,遵古体写。暂不设限,令其自由发挥性情,将天真想法录下来,先培养旧体思维习惯,待大些时候慢慢教与平仄,这是符合儿童旧体教学规律的教学过程。当赞。这首诗语言流畅,表意清晰,没有语词不当、语法不合等问题。但是假如我给骆宾王的《咏鹅》打100分,倪嘉林这首我打60分。40分扣在缺乏儿童诗应有的天真烂漫上。这首《时间》承袭宋诗说理风气,成熟老道,写的是被强制施加的成人思想,并非出于本真好玩的儿童世界,即便出于童手,其情也伪。伪情之作,不论长幼,不论文质,皆不敢太过称许,因贻害无穷,其中又应以儿童诗为最不可者。


(76)

陈 阳

(江苏无锡前洲中学七3班)

桂 花

秋风缓缓来,香气漫瑶台。

莫道今独放,寒梅继后开。

郎晓梅:语言顺畅,没有不妥帖字,主观有寻求表达桂花特质的想法,将梅花与桂花相联系,写其孤寒于无形,言别人所未言,是其佳处。但咏物而拘泥于物。或可拿宋代陈与义《长沙寺桂花重开》对照看:“天遣幽花两度开,黄昏梵放此徘徊。不教居士卧禅榻,唤出西厢共看来。”关于花,只一二句蜻蜓点水式涉及,三四句离开花,写人趣。虽写人趣,亦是花趣,其线索还在桂花,但属侧面写花,借人趣烘托花趣。就如写美人不一定非写“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诗经·硕人》),也可以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陌上桑》)。周振甫《诗词例话》中说:“不描写形体,描写它的影子,通过影子来显出形体,叫取影,也就是衬托。这是指不正面描写人物,却描写别的事物来显出人物,或用别的人物来烘托作品中的主人公。”咏物诗用侧面烘托之法,较比正面实写,诗思更奔放开阔,诗句也会更活泼好看。

(77)

金燕华

(安徽望江县古炉中学901班)

过油菜花田

田原三月涌金黄,蝶舞蜂飞闹野忙。

应是花间风馥郁,吸得一口齿留香。

郎晓梅:一二句顺承,写花田景色,逼真生动,引入其境,三四句一转一结,言其氛围气味,整体结构合理。但有两处不宜:一是“应是”古人诗常用,表达“猜想”“料想”之意,此处作者在乎其间嗅乎气味,用“应是”意思不通。二是“吸”馥郁之气不同于咀嚼,用鼻而非口,则留香于“齿”不合逻辑。苏轼言诗趣所得须得“反常合道”。艺术语言自当有“反常”之新,但以合自然之道、审美之道为前提。


(78)

许玉林

(安徽砀山县秋实小学六1班)

朋 友

摩擦总谦让,甘苦可平分。

有事无须解,眼神能会心。

郎晓梅:合律但诗味不够。诗要写情写趣,只是发议论就不好了。孟浩然《送友人之京》:“君登青云去,予望青山归。云山从此别,泪湿薜萝衣。”说朋友你呀好像登上青云去京城了,而我等着你再回到青山中的我这里来。想到我们从此就分别了,我的眼泪流下来湿了衣服。我们可以从这首诗里边学到的:一是诗句中饱含着孟浩然对友人的深深的不舍之情,非常感染人。二是孟浩然是从友人要去京城的这一件具体的事儿写起,就有具体的话可以说真切的情可以表。三是孟浩然写离别之情,但是词语多用具体的有形象感的,比如“青云”“青山”“云山”等似乎我们都能看得到,而最后一句“泪湿薜萝衣”就好像一个电影镜头一样,孟浩然在几千年前送别友人时泪流湿了衣服的情景好像就在眼前。这是真的诗,是有诗味的诗。


(79)

李虎宸

(江苏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三8班)

转地球仪

旋转随心一指头,风光皆在小星球。

旅游不必购车票,览遍大洋和大洲。

郎晓梅:一指头即可随处旅游,三年级的小朋友能够运用格律诗形式写出生活的一个瞬间,写出自己的奇思妙想,尤其是除去标题,28字之间运用了诸如“星球”“旅游”“购车票”“大洋”“大洲”11个字5个现代性词语而令诗意完全区别于以往任何时代,发出了纯粹的“我”的时代的声音,着实难能可贵。小朋友是任性的,写“我”的时代的方向也是对的,暂且由他这样任性地写作,由他这样寻找自己的感觉。但是,毕竟这首诗新意有余,古味不足,真正的发扬传统还需根植于传统,指导教师向古人经典学习的引导还须跟上,以免小朋友在窜高拔节的过程中营养不良才好。刘熙载《艺概》说:“惟善用古者能变古”。


(80)

何 璇

(广东佛山市杏坛梁銶琚初级中学初三1班)

听 琴

一曲弦初弄,高山流水音。

知交何处觅,咫尺有同心。

郎晓梅:能够运用典故,于格律中,用诗性语言把听琴感受写出,很了不起。但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高山流水”“同心咫尺”都是成语,不能这样直接放在诗里。用典故怎样算好呢?清代薛雪《一瓢诗话》说:“作诗用事,要如释语;水中著盐,饮水乃知。”就是说,诗中典故要像盐撒在水里,化了,看不出,但可以品得出,才叫好。比如张旭《桃花矶》“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表面写桃花矶,暗用陶潜《桃花源记》典。再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面看是用比喻表明被贬但心地光明如玉壶冰,其实化用六朝鲍照“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句。这些诗在读者不知道典故的情况下也能读懂,就是有如释语“水中著盐”的用典。清代诗人袁枚也强调并善用此法,他的学生严蕊珠曾说:“先生之诗,专主性灵,故运化成语,驱使百家,人习而不察。譬如盐在水中,食者但知盐味,不见有盐也。然非读破万卷,且细心者,不能指其出处。”(《随园诗话》)“运化成语,驱使百家,人习而不察”才是上流。

(未完待续)

编辑/章雪芳  审核/小楼听雨  校对/冯 晓

点击回顾

小楼周刊(252):2021年第三十四期

每周试玉(246)|嘉宾【卢冷夫 张庆凯 褚宝增 李俊儒】

【小楼听雨诗刊】2021年(4-6)月目录

《小楼听雨诗刊》辛丑新春大拜年

第四届【人间要好诗】大赛获奖作品公示

特辑 | 《小楼听雨》诗词平台五周年

童言童语(61-70)| 郞晓梅评《中华诗词》校园诗稿作品

书 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