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摄影 ▏为什么他的眼里常含泪水

(之19)
为什么他的眼里常含泪水
马秀华/摄影/文
(本文图片未经许可,不得下载使用)

当我见到李京太时,他已经是78岁高龄了,我采访他,是因为他是方城县拐河镇丝绸织作技艺唯一的省级传承人。每年还享受着省政府一定量的传承经费,按理说,是个高兴的事儿!

可是,在采访的全过程内,他很少笑脸,反过来却是满脸的惆怅,眼睛里常常含着泪水。

中午的餐桌上,副镇长王小柯告诉我,拐河北部山区延绵到南召一带,先民们都养柞蚕,缫丝,纺织,沿袭了上千年。拐河镇方圆几十里地织机达数百台,老远都能听到织机的声音。拐河镇是织绸的集中地、丝绸交易的集散地,拐河镇是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节点,旧有“小上海”之称,新中国成立后,拐河温庄村,一个村子还有100多台织布机日夜不停地在哐当、哐当地响着。

李京太是1944年出生的人,他妈就是在织布机上怀的他。他爹结婚时,他外婆为他妈准备的唯一嫁妆就是他现在用的那台织布机(也够时尚的了)。

不用说明的原因,也是大家知晓的原因,手工织绸渐渐地衰败了,没人做了,现在村里还有几十台织机,全部成了“古董”,与“古董”不同的是,这些织机上全都布满了蜘蛛网。全镇、全村只有一台织机在劳作,这就是李京太他母亲那特殊的“嫁妆”。

李京太老伴勾线、纺穗子(作纬线用),老头子整日地坐在织机上,每织出0.1毫米的布,手需要来回拉一下,脚需要上下蹬一下,梭子需要来回穿一下,如果要织出1米的绸布,俩手和俩脚就要紧密配合着动作1万次。

李京太15岁开始织绸,没有歇脚,卖出钱他织,卖不出钱他还织,一直织到2011年,他两口子硬是织出来个“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他在2015年,也被认定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原本没有这些头衔,倒也轻松,李京太朴素的、单纯的想法,就是“把外婆、我妈的手艺接过来,白(别)在我这辈子就给毁了!”

“现在给我个传承人,可是我怎么传啊,我儿子、儿媳都不想学,我传给谁啊?”

手工山绸,是个好东西,柔软,耐用,舒服,如果能开发出实用的旅游、文化产品,市场愿景应当说是很好的。但是,太费功夫了,效率也太低了,算算经济账,你说没人学也在情理之中!

李京太老人,拿着织布的梭子,眼里噙着泪说:就这,快扔得了,对不起老祖宗啊!

为什么老人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爱得深沉!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