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变》读书笔记(一)
为什么下半年读书变少了?现在比较忙碌,也感到焦躁,看大部头的书,觉得难受。必须是小段小段的看,比如看唐诗。
这是一本老书,我用讯飞语音读出来的精彩段落,对我应该会有帮助,我感到自己需要一个规划。
前几天我仔细看了笔记侠一篇文章——战斗力爆表的团队什么样——里面的“北斗七星”选人法则,我只有一条不符合的,就是缺乏长期目标和规划。
王志纲的书我读过好几本,最有印象(现在也没了印象)的是《谋生》。以下开始《城变》:
“大上海就好像一个风尘舞女,不管你怎样接近她,她总给你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你可以享受他她的荣光,最终却无法拥有她;青岛好比一个都市大嫂,虽然涂脂抹粉、向往着都市生活,但骨子里还是一个村姑的气质;北京就像是琼瑶笔下的还珠格格,尽管浑身冒着傻气、土气,但毕竟是紫禁城里的姑娘,无论你是否喜欢她,你还是要去敬奉她、朝拜她;那么成都呢,就像一个正在读大学的情人,既有情调又善解人意。”
嗯,有人会不喜欢上面这段。
“如果你是一个文化人,这里有琳琅满目的文化大餐。无论是锦官城外柏森森的武侯祠,还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杜甫草堂;无论是司马相如当年当垆卖酒的传说,还是一代佳人薛涛的浅浅红笺;无论是道教圣地青城山,还是有中国第一都市禅林之称的文殊院,总会在不经意间勾起你无限的思古之情。”
嗯。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对于一个城市和区域来说,没有天时,就不具备超常规发展的可能;没有地利,英雄无用武之处;但如果具备了天时地利而没有人和,就不会受到机会女神的青睐。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鸟儿,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歌喉。”
时代的鸟儿就是天时地利人和的英雄,歌喉就是英雄能做的事情了。
“在古老中国千载一遇的城市化浪潮中,地方首脑必须从船老大变为船长。如果说原来的市长们是在河流里行船,只要凭借经验和直觉就可以顺利出行,那么当船只突然经过入海口来到浩瀚的太平洋,市长们就必须认识潮涨潮落的自然规律,要学会看罗盘,看风向,看天气,了解洋流的走向,并且熟练掌握航海技术。”
刚开始看不进去,必须通过朗读,然后就渐入佳境了。
“此时的成都就像是一锅温吞水,工作室就是要在这锅温吞水下面再添上一把柴火,使得这锅水沸腾起来。对工作室来说,要想超越案头上这些浩如烟海的专家们的研究,就只有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立场和角度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才能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最终工作重点锁定在以下几个问题:
1-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成都到底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2-在西部开发的浪潮中,大成都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
3-成都如何才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4-成都的城市经营能否另辟蹊径,走出一条个性化之路?
5-成都与西部兄弟城市是竞争还是竞和?
6-休闲产业能否为未来大程度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力?”
有些话是废话,但是我舍不得删。
“一个综合性的城市发展战略体系应该回答好5个方面的问题:我是谁?我到哪里去?我有哪些资源?我将如何成长?我将如何让世人认知自己?”
不要本末倒置了。
“在新的形势下,城市的经营者与决策者开始的是一次惊险的旅行,理想与现实、进步与妥协、生存与发展的博弈,无时无刻不在。一个发展计划不可能一出炉就一劳永逸,必然要伴随时代形势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就像滑雪和溜冰一样,要善于在运动中前进,在动态中把握平衡。”
在运动中前进,在动态中把握平衡。
“西安占据了西北战略要冲,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历来是一枝独秀、无人与之争锋,但西安毕竟是陕西省的单核城市,显得势单力薄,终究难以成渝双城记相抗衡。”
是,确实单薄,兰舟、银川这些都算不上大城市。
“成都无疑是中国最吸引人、最消磨人意志的城市,它独有的魅力使得自古就有“少不入川”的说法。很多人对成都人的生活方式不无批评,因为在他们眼里休闲就意味着懒散,意味着小富即安、不思进取。但无论怎么批判,成都人与生俱来的生活习惯似乎无法改变。在其他城市的人们为了生存与发展,只争朝夕地打拼。成都人依然我行我素,在大街小巷里悠闲地喝茶,搓麻将,总归一个字:耍。”
噢噢。
“休闲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人们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中超脱出来,在闲暇时间自愿从事各项非报酬性的自由活动。……休闲不等于空闲,而是人的一种理想和追求。休闲业也不等于旅游业,休闲业具有人文性、文化性、社会性、创造性、复合性等特点,它对经济的拉动将产生无处不在的原子裂变效应。”
凡事都有两面性:
“当成都与其他城市竞相发展工业经济的时代,成都人的劣势尽显:热衷投机,热衷务虚,热衷短期行为,缺乏实业心态和实干精神,悠闲懒散,浩衣无劳,效率低下,缺乏大企业发展所必需的大批量产业技术工人。”
“但当成都着力服务于其他城市的时候,成都人的特长尽显:善于经营,勇于创新,优于生活,长于兼容,勤于服务,敏于时尚,娴于文化,精于品味。”
啊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