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视剧《扫黑风暴》随想
从《人 民 的名义》到《扫 黑 风 暴》
——看电视连续剧随想
最近一段时间,电视连续剧《扫 黑 风 暴》十分红火。记得前些年,《人 民 的名义》热播时,也是好评如潮。那个时候,我正在荔枝做音频直播节目,录制了一段关于这个电视剧的评论。朋友们把这个音频录音翻了出来,以为其观点,与现在红火的这一部剧也是一个对应。坦白地说,新的这一部,我没有认真看过。四年前的评论,也就是一个参考而已。一家之言,未必能够得到众亲的认同。口语的造句方式,我就没有过细修改了,亲们见谅。
我们今天来说说正在播放的电视剧,人 民的名义,现在在电视台播放啊。因为炒作的原因,好像很热,一些关心我的朋友就跟我说,你的《风起》不是卖得很好吗?畅销书嘛,怎么不拍成电视剧呢?现在已经解禁了,反腐的题材是能够拍的。
我就跟这些好心的朋友说,我的书是拍不成电视剧的。理由很简单,这个里面的套路啊,很多人是不清楚的。作为一个生活在省委大院里多年,政法记者出身的官场小说作家,我对这个炒作得很厉害的《人 民的名义》,有这么几点,很多人不一定知道的,这个套路是很深的。第一,这个电视剧是个奉命文学,它是从上而下的,来自最高检。为了体现他们的成就,体现他们在反腐中的作用力量,他们着手搞个电视剧,得到了上方的首肯,所以大张旗鼓地在那拍,在那里炒,体现中央一种决心。这个当然是没有错的,有决心当然是好事。反腐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但如果没有这种奉命,我觉得是很难把这个片子做下来的。第二,不知道大家琢磨过没有,研究没有,热捧这个电视剧的,基本上是两类人,一类是上了年纪的一类人,就是跟官场多多少少有点关联的人。现在的大量网民,或者说我们的九零后,零零后,是没有几个人对这个东西感兴趣的,这种热炒作,是一部分人的兴趣,并不是全民的兴趣,第三,这个电视剧它利用了人们对腐败的痛恨的这种心理,所以在操作上就找到了噱头。找到了噱头以后,大家都觉得,可以从电视剧中找到某些答案。事实上这个电视剧出来以后,反响也是不一样的,说好的肯定有,唱反的就不少。我这里仅仅说三个方面的反对意见,我觉得人家是有道理的。第一,剧中人某某书记一句话,说某个人不行,就要他到妇联去看大门。能力不行的人就去妇联,而且还是在那里看大门?这已经遭到了全社会共同的诟病。剧中的一些美女人物,她们担任什么角色呢?花瓶情人等等,甚至剧中人还调侃,把男人做三八红旗手。这显然是对女性歧视,中国历朝历代有一个很有趣的事情,认为红颜薄命,认为红颜是祸水,一个朝代一个国家出了问题,把罪过归结为女人。这个电视剧犯了这个通病,那是不可饶恕的。第二,这个电视剧很有趣的事情,凡说那些做贪官的呀,出了问题的人物,基本上都是工农子弟。那些所谓正面人物,大都是官二代,红二代,很绝对的。这似乎基本上形成一个概念,革命政权,我们的江山,应该是用官二代和红二代来把持、来继承。工农子弟,你们这些人出身卑微,你们对经济很追逐,对权力很追逐,所以你们必定是要腐败的。这个剧创作者潜意识里有这么一个东西,给人造成了这么一种印象。第三,这个作品明显地具有系统倾向。所谓系统倾向是什么呢?就是监察系统都是好人,公安里面相对坏人就多一点,法院里面也坏人就多一点。这么看起来,只有办案的人才是好人,坏人不在这个系统里面。它让人感觉到,就是这么回事儿,非得要有纪检的人,有检察的人,在拯救这个社会,就是给人一种这样的感觉。我作为一个小说作家,我坚持认为,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应该记录揭示我们这个社会的本质。我们这个社会缺乏什么?缺乏监督机制。监督机制是一个完善的社会管理系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大家用民主与法制的方式来进行监督,而不是依靠一个部门、依靠一个系统来监督。这种监督是真正的以人民的利益为前提,是由人民来监督,而不是由上级来监督。所以我说,奉命文学最致命的弱点就在这里,所以我不认为《人 民的名义》这个电视剧,会在历史上留下什么好的名声,或者留下很深的痕迹,就是昙花一现,很快就会过去,像或者情感剧一样的。他就是这么一个概念化的东西。真正的艺术作品,真正有生命力的东西,是揭示事物发展规律、揭示人性的东西。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捧的,我们应该崇尚的东西。
作者张效雄,湖南湘阴人,湘潭大学1977级学生。记者出身的作家、文艺评论家。湖南日报社高级编辑、集团原副总经理。代表作:长篇小说《风起》,散文集《寻觅天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