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玛,红军长征唯一经过青海的地方
1936年7月,红军二、四方面军近2.5万人从四川甘孜进入班玛县子木达沟,在这里休整了22天。休整完毕后,红军在藏族同胞的指引下离开班玛,继续北上抗日。当地藏族人民为了表达对红军的怀念,把子木达沟改称为“红军沟”。红军把抗日的种子撒播在玛可河畔、山谷草地和牧民帐篷,也把党的民族平等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带到了这里。这里是红军长征唯一经过青海的地方,这片鲜为人知的土地,从此拥有了红军亭、红军哨所、红军桥、红军墓、红军泉。一处处红军长征留下的历史遗迹成为鲜明的教育素材,感染着当地群众和来访的人们铭记长征精神,传承民族品德。
1、对于居住在平原地带的人来说,青藏高原永远带着神秘的面纱,就象天际漂浮的云彩让人感到不可揣摩。我从西宁市出发一路向南,经贵德县,沿黄河逆流而上,行进800余公里,来到了三江源之行的第二站果洛州班玛县。班玛,山川秀美、人杰地灵,林木葱郁、水草丰美,大河小溪如网如织,藏家碉楼古朴典雅,森林资源得天独厚,藏族人民民风淳厚,佛教文化底蕴浑厚,半农半牧独具特色,春如山花之烂漫,夏如牧草之繁荣,秋如层林之斑驳,冬如白雪之恬静,牧者、耕者、歌者自得其所。
2、班玛,各类优势资源丰富,有着“三色班玛”的美称。一是绿色班玛,班玛,是三江源核心保护区,有青海省最大的原始森林,全县林地面积达2823万亩,玛可河、多柯河、开柯河三大“姊妹河”平行纵贯全境,素有“三江源小江南”的美誉,境内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二是红色班玛,班玛,是红军长征唯一经过青海的地方, 是果洛红色摇篮。当地藏族人民为了表达对红军的怀念,并借以教育后人追念学习红军的英雄伟绩,把红军走过的子木达沟改称“红军沟”,把红军走过的桥称为“红军桥”、把红军战士喝过的泉水称为“红军泉”……艰苦卓绝的伟大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长征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正如红军战士镌刻在石崖上的“北上响应全国抗日反蒋斗争!安庆宣”的标语一样,虽然历经七十多载的风雨剥蚀,至今仍字迹清晰、历历在目,成为了见证红军长征来到班玛西藏的历史凭证;三是金色班玛,浩瀚无边的原始森林和雄浑博大的山川还孕育了“三果洛”厚重的文化底蕴。地处安多、康巴文化结合部的班玛地区是民族多元文化的聚集地和历史积淀区。
3、这是玛可河畔的一个分岔沟,原本叫子木达沟,因为红军,这条沟不但被当地群众叫做红军沟,而且成为青海非常珍贵的红色旅游以及教育基地。拐到沟里不远,一块石崖上红军当年书写的 “北上响应全国抗日反蒋斗争,安庆宣”的标语,虽历尽岁月沧桑,但依旧清晰可辨。游人站在这块石崖前,不由地为叱咤风云,艰苦奋斗的革命前辈肃然起敬。
4、班玛,风光优美奇异,有插入云天的陡峭岩峰,有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有蜿蜒流淌的江源溪流,有广袤千里的金色草原;还有红军长征走过的子木达沟——红军沟。原始森林及子木达沟红军沟、红军哨所、扎洛村、果洛先民遗址等省级旅游景点,基本上未经过人为的装饰,完整地保留着本来面目。亚尔堂乡、灯塔乡的民居碉楼,造型古朴典雅,独具民族特色,已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5、位于玛可河两岸的藏式碉楼民居,依山势高低错落,全部是用石料砌成,这种碉楼在其他藏族聚居区很难见到,和闻名的四川丹巴碉楼相比各有特色。班玛藏族碉楼群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藏族碉楼群落之一。分为石碉、木碉、混合碉三种,其中石碉最有特色。外墙全用石片砌成,按照类似榫卯的结构,大小相扣、横竖交错,使墙体受力均匀,不易裂缝、倾斜。亚尔堂乡、灯塔乡的独具藏家风情的藏式碉楼,造型古朴典雅,独具民族特色,其手工营造技艺于2008年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班玛还是青、甘、川三省文化交界处和塞蕃古道经过地。
6、远远望去,碉楼群修建在较高的半山腰,山间云雾漂浮在碉楼身后,映衬着苍翠嫩绿的大山,土黄色石砌的高墙透出历史的韵味来。欣赏藏式建筑,就好比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历史书,这些建筑记载了藏族文化的发展和宗教的兴衰历程。
7、班玛县曾经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贸易通道——茶马古道上的重镇之一,从其县府所在地赛来塘到西藏的商路,历史上曾被称为“赛西古道”。来往的商贾,在为班玛带来财富的同时,也将四川、甘肃、西藏多地藏、汉、彝等民族的建筑风格带到这里,使班玛碉楼既博采众长,又独具特色。
8、在果洛这片苦寒的地域,静静地流淌着一条非常不起眼的河流——玛可河。如果没有地图册,如果没有指示牌提醒,很难相信眼前的这条河就是万里长江支流大渡河的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