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一妻多夫制如何形成?和人类差异在哪?
无论在人类社会还是在动物世界里,一妻多夫制都很罕见,但并不是不存在。在动物中,瓣蹼鹬的一妻多夫被研究最多,我们以它为例,一起来看看动物的一妻多夫制是如何形成?和人类又有何不同?
瓣蹼鹬一妻多夫制的常态
瓣蹼鹬是“鸟纲-鸻形目-鸻形目-鹬科-瓣蹼鹬属”之下的一类鸟类,我国常见的瓣蹼鹬为红颈瓣蹼鹬。雌性瓣蹼鹬羽毛鲜艳绚丽,雄性灰暗无光泽,和大多数动物相比,瓣蹼鹬显得有点雌雄颠倒。大多数动物里,强壮美丽的总是雄性,雌性则显得平平无奇,比如锦鸡、孔雀、狮子、驯鹿等等。
瓣蹼鹬的行为也是“雌雄颠倒”的。每年雌鸟比雄鸟先到繁殖地,它们互相之间争夺领地,展开厮杀,就像大多数雄性动物经常干的那样子,个个是“女汉子”。
几天后雄鸟也到达繁殖地,雌鸟积极主动地向雄鸟求爱,雄鸟面对气势汹汹的“女汉子”,则像个小媳妇一样温顺,表示顺从。雌鸟见自己吓到雄鸟了就再三伸长脖子,把嘴巴指向天空,意思在安慰雄鸟:它的武力只对外,不对雄鸟。很快雄鸟就放松戒备,准备和雌鸟交配。
雌鸟就像卸了盔甲的女战士,在雄鸟面前低下头来,邀请对方爬到自己背上进行交配。雄鸟比雌鸟矮一头,根本爬不上去,于是就采用从天而降的方式,骑到雌鸟背上,完成交配。
很快雌性瓣蹼鹬下了3-4颗蛋,然后扬长而去,抛夫弃子,另寻新欢去了,留在在风中飘零的雄性瓣蹼鹬。雄鸟只好担负起孵蛋的重任,它们褪掉胸部的羽毛,当它们趴在蛋上时,能够用肌肤直接给鸟蛋加热。
一个交配季里,雌性瓣蹼鹬可以勾搭到好几只雄性,并给它们各留下一窝鸟蛋。而雄鸟则着鸟蛋孵化,无暇他顾。这就是瓣蹼鹬一妻多夫制的常态。
一妻多夫如何形成
动物学家有个观点,认为动物采用何种交配制度,与雌雄双方的攻击性有关。比如雄性攻击性强,雌性攻击性弱,那就容易形成一夫多妻制,就像妻妾成群的象海豹那样。相反,则容易形成一妻多夫制,其中的代表就是斑鬣狗和瓣蹼鹬。
攻击性的强弱受体内雄性激素的调节。雌性瓣蹼鹬和斑鬣狗的卵巢都能够产生大量的雄性激素,这让它们表现出比雄性更像雄性的特征:更大的个头,个鲜艳的色彩,更有力的肌肉,更强的攻击性。
而当在繁殖的时候,雌性瓣蹼鹬体内又会产生大量的雌性激素,促使雌鸟大量产卵。从这一点上来看,它们确实是雌鸟,但在其它方面它们更像是富有攻击性的雄性动物。
与雌性瓣蹼鹬形成互补的是雄性瓣蹼鹬,它们温顺、平和、有爱心。在繁殖期间,雄鸟的垂体腺会分泌大量的催乳素,雄性动物产生大量的催乳素,听起来不可思议!雄性瓣蹼鹬固然不能分泌乳汁,但在催乳素的作用下,它们变成了具有母性光辉的雄性动物,承担起了孵蛋和照顾幼鸟的责任。
人类与动物有何差异
人类社会比动物要复杂得多,不同地区、民族有不同的婚配制度,有一夫多妻、一夫一妻、也有一妻多夫,甚至多夫多妻。
我国某些地方也存在一妻多夫制,几个兄弟共娶一个妻子,但这与动物行为无关,是因为经济落后,不想家族财产被一代一代地分流掉。
人类的婚配制度不仅受到动物原始的本能、雌雄双方的攻击性、体内激素等方面的影响,更是受到文当地文化、法律的约束。越是高级的动物,动物本能、激素等方面的影响就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