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莫言作品,学作文方法!


童年读书(节选)

莫言

  我的二哥也是个书迷,他比我大五岁,借书的路子比我要广得多,常能借到我借不到的书。但这家伙不允许我看他借来的书。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很长,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他知道我溜到了他的身后,就故意地将书页翻得飞快,我一目十行地阅读才能勉强跟上趟。他很快就会烦,合上书,一掌把我推到一边去。但只要他打开书页,很快我就会凑上去。他怕我趁他不在时偷看,总是把书藏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就像革命样板戏《红灯记》里的地下党员李玉和藏密电码一样。但我比日本宪兵队长鸠山高明得多,我总是能把我二哥费尽心机藏起来的书找到;找到后自然又是不顾一切,恨不得把书一口吞到肚子里去。

  有一次他借到一本《破晓记》,藏到猪圈的棚子里。我去找书时,头碰了马蜂窝,嗡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忍。但顾不上痛,抓紧时间阅读,读着读着眼睛就睁不开了。头肿得像柳斗,眼睛肿成了一条缝。我二哥一回来,看到我的模样,好像吓了一跳,但他还是先把书从我手里夺出来,拿到不知什么地方藏了,才回来管教我。他一巴掌差点把我扇到猪圈里,然后说:活该!我恼恨与疼痛交加,呜呜地哭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可能是怕母亲回来骂,便说:只要你说是自己上厕所时不小心碰了马蜂窝,我就让你把《破晓记》读完。我非常愉快地同意了。但到了第二天,我脑袋消了肿,去跟他要书时,他马上就不认账了。我发誓今后借了书也决不给他看,但只要我借回了他没读过的书,他就使用暴力抢去先看。有一次我从同学那里好不容易借到一本《三家巷》,回家后一头钻到堆满麦秸草的牛棚里,正看得入迷,他悄悄地摸进来,一把将书抢走,说:这书有毒,我先看看,帮你批判批判!他把我的《三家巷》揣进怀里跑了。我好恼怒!但追又追不上他,追上了也打不过他,只能在牛棚里跳着脚骂他。几天后,他将《三家巷》扔给我,说:赶快还了去,这书流氓极了!我当然不会听他的。

  我怀着甜蜜的忧伤读《三家巷》,为书里那些小儿女的纯真爱情而痴迷陶醉。一个个人物活灵活现,仿佛就在眼前。当我读到区桃游行被流弹打死时,趴在麦秸草上低声抽泣起来。我心中那个难过,那种悲痛,难以用语言形容。那时我大概九岁吧!

 


借鉴点

  动作描写,几乎是刻画人物不可缺少的重要技巧。这种描写技巧之所以如此受人青睐,主要在于它不仅能够展示人物性情,还能巧妙地表达作者独特的思想感情。品读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这篇作品,同学们至少可以学到两种动作描写的技巧。

  技巧一:紧扣个性,借动作表露心迹。

  人们常说:“言为心声。”其实,人物的动作也是心声的一种表露,正如你高兴时会手舞足蹈、失落时会泣泪涟涟一样。因此,在不少优秀作文里,往往都能通过人物的不同寻常的动作,来反映其内心或喜或忧、或失落或兴奋的复杂心理。这一特点,在《童年读书》里表现得极为形象。如,当他“读到区桃游行被流弹打死时”,竟然“趴在麦秸草上低声抽泣起来”,一“趴”一“泣”,将莫言嗜书如命的性格展示得淋漓尽致。

  技巧二:描写细腻,借动作还原生活。

  人物的情感,往往通过寻常的动作得以展示。因此,借人物动作表达情感,是记叙文最为常用的技巧。或许就是那么一次关爱的抚摸,那么不经意地拍一下肩膀,或是温暖地握一次手,便能将父母之爱、师生之情、同学之谊展示得淋漓尽致。这篇佳作里,便有好几个精彩的细节。如看到哥哥读书的情景时,他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先是伸长脖子,远远地看,继而不由自主地靠了前;哥哥则故意把书页翻得飞快。这一“伸”、一“看”、一“靠”、一“翻”,将作家在困难年代对书的渴望之态展示得栩栩如生。又如,看到哥哥揣着书跑时,那又“跳”、又“骂”的情景,更是形象逼真,让人感觉如在眼前。正是这些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童年时代爱书如命、勤奋好学的莫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