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世胡亥母亲应为襄戎国羌人

文/郭汉彪

新《大秦帝国》我在网上看完第一部电视剧后- -口气将6部500万字的小说巨作全部细看了一遍,中国历史上最长的这部小说今天总算全部看完了,但心情却一-直平定不下来。我是按正史的复原来看这部小说的,写.的实在太好了,特别是《祭秦论八秦帝国骤然灭亡的两个最重大原因》我非常赞同。对于书中的许多方言与通渭县方言及其相似,现做探讨。

碧玉关历史文化研究院院长、研究员郭汉彪一、秦始皇二世胡亥的名字来历探究
(一)胡亥的母亲应为原平襄县(现在的甘肃省通渭县)人,襄戎国的羌人。襄戎国很有可能是老秦人东移时移交或转让给襄戎人的,所以大秦一直没有再次占领襄戎国,但老秦人的墓却在襄戎国地界存在(现在的天水、陇南、通渭等地区)。所以将胡亥的母亲说成是胡人是对的。虽然由于秦国及以前的历史资料被毁,但大秦没有消灭襄戎国,也没有敌视过襄戎国,这是历史事实。
(二)胡亥名字的来历应为祸害。是襄戎人对调皮小孩的一-种方言戏称。胡亥的母亲戏叫自己的孩子为祸害,而秦始皇也忘记了自己是否为这个小孩子取名,听小孩母亲叫祸害,赵国长大的秦始皇没有听懂祸害的语意思,还以为这是自己给起的名字,而山东士子在记录时写成了胡孩,意思为胡人的孩子,但又觉得不像名字,便改写成了胡亥。实际上胡亥根本上就没有正式取名。如果是老秦人应该都懂这样的叫法,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祸害的意思:在甘肃省通渭县还保留着中国最原始的方言。对于一些如:蛮哥、杈疙瘩、祸害等叫法,对大人说这话是最严厉的骂人语言,但对喜欢或比较亲的小孩子说这样的话是亲热戏骂小孩的意思,而不是真正的骂人。特别是小孩子在调皮不听话时最喜欢这样叫自己的小孩子了。
(三)胡亥名字的来历还有一-种应为“胡害”或“候害”。是呵斥小孩子别动、不要动、不许动等意思。这是甘肃省通渭县到现在还流行的普遍方言!
“胡害”或“候害”的叫法音调一般很混淆,听起来区别不大,但意思一样。例如: 1、小孩贪玩有可能要将花瓶等扳倒时,大人会严厉呵斥小孩:“胡害!”意思是不要动那个东西; 2、小孩在距离大人比较远的地方贪玩,大人会呼叫小孩:“胡害!过拉!”意思是不要贪玩了!回来! 3、如果小孩在身边总是不停地乱动,大人会轻轻的对着小孩说:“胡害,听话!”意思是不要乱动了,听话!
很有可能胡亥的母亲在秦始皇面前因上述三种之--情况对着小孩喊过:“胡害!”不懂老秦人方言或不懂襄戎人方言的在赵国长大的秦始皇误认为是小孩的名字了,同时也跟着叫了“胡害”, 而山东士子误记为“胡亥”了!如果秦始皇认真给孩子取名是决不会取这样古怪的名字的!秦始皇很忙,孩子又很多,而且又没有皇后和太后,忘记给孩子取名也是正常的。
还有,新《大秦帝国》中秦始皇与胡亥母亲在床上第- -次粗鲁的对话
却是地地道道的通渭县方言,不知作者是从哪里知道的这句方言,还真有点意思!
总之,秦始皇二世胡亥的名字应该是其母亲亲昵呵斥自己小孩的意思,不应该是真名,所以秦始皇二世可能根本就没有正式取名。

二、通渭县方言探秘
通渭县方言十分丰富,这种方言是如何形成的,字面都是啥意思,这都是-一个谜。而且从传播的强弱来看,东至山西陕西、北至内蒙、西至青海、南至四川,虽然在音调或词语上有一-定的变异,但都带有通渭县方言.的词语。个别人的迁移不可能把方言带出去,只有大量或大批人员迁移才能把自己家乡的方言带出去或保留下来。方言本身就是历史,可是很少有人对通渭方言的来源及迁移传播范围进行研究。希望在将来能有人对此有所研究。而且这种研究时间很紧迫,因为随着时代变迁,大量农民工进城,长期生活在当地的老年人逐年减少,地方方言很有可能失传,通过方言研究历史将越来越困难。

我认为,通渭方言虽然参杂了一些少数民族的东西,虽然与普通话大不相同,但基本上还都是早期汉语形成的基础语言,每一个方言都是来源于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语句组合,应该是汉语的雏形,所以可以看做是早期汉语才对。另外,通渭整体方言与少数民族语言是两个概念,根本不是一回事,不能混淆。
在历史上,中国古代人的发源地在那里?集中居住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会集中居住在某-一个地方,是什么环境让人们都住在那里?羌人、黄.帝、炎帝、姜氏、伏羲在那个地方长期居住?他们后来都迁移到那里去了? 义渠国、天水郡的具体地址在哪里?这些早被人们认可的大体范围在陇中,但因为无具体地点而争吵不休,谁都说自己的家乡就是中国古代人群集的发源地,但都不能确认。那么陇中在那里?从近代史看,陇中即早期的天水郡所在地,而早期天水郡与原平襄县同期设在同址,平襄县即通渭县的前身。从各个方面分析,通渭县的现象是最有可能说明上述问题,但惟独没有人去研究通渭县古代历史,加之通渭史书记载等资料全部因地震毁坏,研究通渭古代史更加困难。所以我想提示一下大家, 能否从汉语言的形成及发源地和汉语言的传播途径寻找上述具体位置,当然这可能是异想天开,只能说是一-种提示或研究途径罢了。不过研究- -下通渭方言还是很有意思的,因为研究-一个地方的方言,就是研究-一个地方的历史,所以方言本身就是历史。我写了几部现代史志,翻阅了大量资料,也接触了许多行家,发现研究古代历史时从方言人手则可以解决- -些 无法解决的历史问题。通渭县志有通渭方言的部分汇总,但没有解析,所以我这里想从方言解析中寻找一- 些让人想象不到的东西。这个课题太大了,几乎涉及到中国古代的所有历史资料,短期内不可能有结论,只能给后代们提供一-下可用资料,让将来的历史来做见证。

在古代,西部先秦早期人员结构基本都是由羌人组成,而羌人大部分来自陇_上人员,所以研究先秦文化离不开陇中方言。黄帝炎帝从陇中离开向东迁移发展后,带走了许多羌人,方言也随之迁移了。原发源地由羌人或西羌襄戎人继续长期占领,由于原发源地文化进程很慢,西羌人被后代称为番子(类似少数民族),正因为这样,许多方言被完整保了留下来,成为一-种自成体系的地方语言。通渭方言不但繁杂,而且意思深远,所表达的内容还是多层次的。你随便说几句通渭地方话语,如果给人翻译就需要好大- -段话和好多层意思才能给别人翻译成功。
早在黄帝炎帝时代,他们就出生在通渭- -带,很早就把通渭方言带到了各地。所以在山西、四川、河南部分、青海、宁夏、陕西等地的方言中有好多就是通渭方言,只是音调有些不同罢了。再从全国各地的汉语方言来看,没有一个地方的方言能有通渭方言繁多,所以说通渭方言是汉语最古老的活化石不为过分。从历史分析,通渭县的方言就是中国汉语最古老的方言,汉语就是在通渭最古老的方言基础上发展而来。因为秦代从通渭发祥地打天下,统- -全国后就统- - 了语言,而秦代的语言就是通渭话,汉代统- -汉语也就在秦代统-语言上发展而来,所以普通话从通渭话而来是有一定道理的。
秦代的发源地虽然也是陇东陇南一带, 但却一直没有占领陇中(从秦始皇绕道去陇西就可证明),秦代占领陇中的最近距离是秦安县现址。秦代早期人员组成也是陇上人员,后来统- - 了中国。陇中直到公元前114年归顺汉代。虽然陇中一直被西羌襄戎人占领,但整个陇上的方言基本都是以陇中方言为主体,所以陇中方言对中国文化也具有代表性。西羌襄戎人虽然归顺汉朝,但不容许汉朝军队进人陇中的中心地带,所以汉朝大军西征河西时只能从边缘渭水河借道甘谷武山西进。即使这样的路线也比秦始皇西巡陇西近了许多路程。(文中陇西是现临洮县址)羌人、黄帝、炎帝、姜氏、伏羲在那个地方长期居住?他们后来都迁移到那里去了?义渠国、天水郡的具体地址在哪里?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应该在相关的各县史料中都有记载,即使不全记载,也应该有断续记载,可是偏偏在现存的各县史书中都没有记载。如果找不到历史记载,就说明正好涉及此段历史的史料丢失或毁坏。从陇上各县史料看,惟独通渭县的历史资料在大地震中全部毁坏,所以通渭县的古代历史有很大的挖掘潜力。而那个潜在的史料说不定就是揭开上述谜底的钥匙。现在的天水市和秦安大地湾炒作很厉害,但有一个致命弱点----他们都不符合陇中的地理位置。而陇中的位置在通渭县最符合地理位置。
以上内容来自我在QQ群与大家的讨论发言整理,仅供参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