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做好事的好人发红包古时候孔子是这么回答的
给做好事的好人发红包古时候孔子是这么回答的
奇葩说近期的这道辩题“给做好事的好人发红包,你支持吗?”虽然节目充满争议,但辩题会很有意思,其实这道题是好人做好事该不该得报酬的一个延伸话题的讨论(但不等同),假如是你,会如何选择呢?
不过这道题并不是当下社会才有的道德焦虑,其实在中国古代也是有的,我们的祖先也思考过这个问题。比如我们的儒家圣人孔子,就遇到过这么一件事,并且还认真回答了这个问题,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孔子本名是叫孔丘,字仲尼,生于春秋时期鲁国,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他开创的儒家学说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甚至到了今天还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孔子对这个话题的讨论,其实还是要从《子贡赎奴,子路受牛》这两则故事说起。
《子贡赎奴》
春秋时期,诸侯林立,长期互相攻伐,经常发生战乱,是一个不和平的年代,也是孔子认为的礼乐崩坏的时代。当时孔子的祖国鲁国出了一个规定,讲的是鲁国人去其他诸侯国,如果看到鲁国人沦为奴隶,可以用钱为这个奴隶赎身,回到鲁国可以向鲁国国库报销。
孔子的弟子子贡,有一天看到一个鲁国人在外面成为奴隶,于是就将他赎回来。只不过的是,子贡并没有向鲁国国库报销。大家纷纷称赞子贡道德高尚,一下子就传到了子贡的老师孔子那里去了。
结果孔子却大骂子贡,说他这样做不对。子贡也是纳闷了,我这不是做好事不图回报吗,高尚得很,老师你骂我干嘛?
孔子解释说,子贡啊,你这样做,会导致更多的鲁国奴隶不能被赎回祖国,是错误的行为。咦,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孔子又继续解释说,子贡啊,你想想啊,将来我们鲁国人看见同胞沦为奴隶,在想赎回来的时候,会因为你的行为而犹豫的。他会想,如果赎回去,去报销别人会说,他这样的行为太势力,会埋怨他;以前有一个叫子贡的人,都不报销,你这样的品格不如子贡啊。这样一来,想赎回奴隶的人,就会有道德压迫感,最后选择了冷漠,不去赎人。所以说子贡这样是立了一个太高的道德榜样,会阻碍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解救回国,危害实在太大了。
《子路受牛》
有一天,孔子的另外一个弟子子路看到有人落水了。子路这个人人高马大,孔武有力,而且富于侠义精神,马上就跳下去救人了。忙活了一阵,总算是毫不费劲地把人救上来了,落水者的家属非常感激,于是就送给子路一头牛。子路也没多想,就收下了。
结果,一些不相干的人就议论纷纷起来,大多是指责子路的,说他怎么下水救人还收钱,道德觉悟太低了!
孔子知道这件事后,没有责怪子路,反而表扬了他,说子路这样做非常对。孔子解释说,如果是救人,受到救助的人要报答,可以接受的,此举可以鼓励更多的人乐意施救,这样更多的落水者可以被救起来,社会风气也会好起来。子路啊,你别听那些风言风语,要相信老师说的,以后也要一如既往地救人,如果人家酬谢你,你也可以接受。
大家看了这两则故事,会不会觉得很神奇呢?
好人做好事,往往会被道德绑架,必须做了好事不图回报,才是真正的好人,才是出于真正的本心--这种看法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看来,实际上是有害的。这种思想并不会鼓励更多的人做好事,反而会让做好事的人犹豫,因为做好事有时候是有风险的。比如子贡赎奴,可能会损失大量的钱财,要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有用不完的钱;比如子贡受牛,他跳水救人,也是冒着生命危险的,要知道人的命只有一次机会。
所以啊,不要总觉得要做好人就应该无偿去救助别人,这其实是道德绑架来着。这种思想如果被提倡,会让想做好事而怕冒太大风险的人犹豫,导致做好事的概率降低,这种社会风气要不得的。
曾经出现的几起扶老案,撕裂了整个社会的信任,一度让人们对做好事这个问题变得非常犹豫起来,跟这种思想或多或少是有一点联系的。但我见过一所大学,给出了一个令我比较满意的答案。他们的校长告诉他的学生,以后遇到老人摔倒了,大胆去扶。如果老人诬告你,学校会为你提供法律上支持;如果你打官司输了,学校号召大家来给你捐款。有时候,就是要让好人做好事,少点顾虑,这样大家才敢放心地做好人。
回到奇葩说“给做好事的好人发红包,你支持吗?”这个辩题上,其实支持的一方背后是坚持人性善的哲学思想,反对的一方是人性恶的道德忧虑。其实我们大可没必要像反方那样妖魔化金钱,一味地要求那种最纯粹的、不求回报的做好事。用他们的观点来反问反方,你们崇拜且提倡白方礼老爷爷那种纯粹且极致地做好事,那你们会教育自己的子女也学他那么做吗?或者更进一步反问,你们自己会这么做吗?我想绝大多数家长不会那样教育自己的小孩,他们自己也不会那样去做。因为那是一条最苦的路,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忍得住,而且充满了更多的风险与艰难。
试想一下,如果能减轻做好事的好人风险与担忧,这种做法,何乐而不为呢?
真的没必要将金钱妖魔化,钱只是钱而已。钱可以拿来做坏事,可以腐坏一个人,同样也可以拿来做好事,也可以让一个人变得积极向上,完全是看使用它的人,错并不在钱身上,而是人性。虽然马东给红包的定义是小额的金钱,不会像反方说的那样,会让人发家致富,但即使是改成报酬,也是一样的道理,本质上还是要看你怎么看待人性。
人性是本善还是本恶,这个其实没有什么标准答案,但它是可以被影响的,是可以通过社会环境营造出来一个更合适我们的状态。
孔子生在春秋乱世,应该不会有人认为当时的人道德水平会比现在高吧?那样的时代,诸侯尔虞我诈,哪里会有道德。但是思想家毕竟是思想家,孔子还是提倡人性应该坚持并且鼓励人性善意多一点,他的观点其实出发点是在这里的,希望善良的好人能继续做好事,又希望好人可以不用那么累,不用被道德绑架,只要是做了好事,出于本心是好的,要点报酬也不必过度苛责。
如果通过这种奖励能降低好人做好事的风险,降低他们的忧虑,能鼓励更多的人做好事,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