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是个怨妇,我被折磨成了抑郁症?
by 壹心理优秀答主们
家里条件不好,妈妈没有工作,从记事起就一直抱怨身边所有人,高中开始我被她的负面情绪搞得抑郁了,这么多年一直躲在外面读书尽量不回家,奈何好久一次电话也是在里面和我抱怨爸爸哥哥家里各种事情,姥姥是得了癌症后自杀的,我一直怀疑我们家是不是有心理疾病遗传,或者得抑郁症的几率比一般人高一些?
辰境:心理作者,2星优质答主
题主,你好!你的描述中提到,妈妈不工作,从小开始抱怨身边的人和事,现在离家工作生活,尽量躲开,但妈妈一段时间来的抱怨电话,都会让你崩溃、大哭、咬自己的胳膊,对你情绪影响很大,让你也抑郁了。
?抱抱题主,感觉你在与母亲的关系中一直艰难的挣扎着:
不想受母亲负面情绪影响,躲开她;对她有情感依恋,长时间不打电话内心空虚;受她负面情绪影响时,不敢当面反抗,宁愿咬自己,事后又将咬伤的照片给她看让她愧疚;怕她像姥姥一样自杀,找工作找离她近一些的…感受到了你的委屈与愤怒,无奈与无助,想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对上述的困境,有三方面的想法:你的修炼;接电话的策略;母亲的改变。
?自身的修炼
你在描述中提到,你妈妈的负面情绪把你搞抑郁了,你平时还是乐观开朗的,那现在做一个奇迹提问:如果你妈妈再不给你打电话抱怨,你的感觉是怎么样的呢,是否不再自卑、不再抑郁。
而且,你是否思考过,为何你已经不能承受妈妈的负性情绪了,你为何不是当场拒绝她,而且伤害你自己。
确实,坏情绪是可以传染的,但同样面对抱怨,每个人对其的认知不同,感受不一样,采取的行为也不一样。
她是你的妈妈,抱怨的是你无法感同身受去恨的爸爸、哥哥,还有姥姥自杀的负性事件成为背景,你被束缚住,很容易陷入其中,但你现在察觉到了,如何从这个怪圈中走出来,首先需要你自己成长。
比如心中爱的空洞是否有其他情感可以填满,比如开朗幽默积极向上,是否可以更爆棚一些,让所有的负面情绪碰上都去冰雪消融。
?接电话的策略
在问题中,你主要描述了打扰你的电话,不知过年过节与目前见面是她不再抱怨,还是见面的抱怨你有应对的法子。
猜测电话因为不常打,所以每次打来要不是最近发生了什么事,妈妈的情绪特别强烈,要不是就是积聚了大量情绪,一次电话时间特别长。
感觉妈妈并不是打来寻求解决方案的,而且宣泄自己的情绪,她可能没有朋友,自己的妈妈也不在了,只有女儿是最亲的人,可以说说心里话。
理解了妈妈的心情,题主也要看自己的状态,能不能接的住妈妈的情绪,接不住不要硬接,迂回一下。
?场景一:温柔而坚定的拒绝。
你自己心情也不好,听个两三分钟后,“我在加班赶个方案,时间很紧,回头忙完了,我给您打电话哈。”
听到中间受不了了,继续借口“刚才领导发消息来,让我查个资料回他,我先干活去了,回头我们再聊。”
?场景二:不拒绝、不投入
电话开着扩音,音量调小,自己忙自己的,比如做点家务、开着电脑刷新闻、刷段子,不时在电话里“嗯嗯”两声,一半精力在外,一半精力在电话,不会很快被负性情绪带跑。
?场景三:站在妈妈一边感受
有时劝妈妈找包容,是无法像妈妈一样,恨那个她抱怨的人,比如你无法恨爸爸、恨哥哥。但试着站到妈妈的角度去感受一下,是不是他们的行为确实有不当的地方要被抱怨呢。
也许一时无法真站到妈妈一边,不过可以站到陌生人角度,安慰另一个陌生人,方法很简单,就是重复她话的后半句。
“…他怎么能这样做呢。”“嗯,能这样做呢。”
“…太让我寒心了。”“嗯,太让你寒心了。”
“别人都…他却…”“可不是么。”
?场景四:欢乐替代法
“……”(抱怨)
“是啊,是啊,你太不容易了。妈,跟你说个高兴的事…”
“你说这个让我想到网上一个段子…”
当你能量满满,随时带跑话题。
?母亲的改变
为妈妈找到她感兴趣又有成就感的事,鼓励她去做,无论跳舞、唱歌、写字、画画、写书、厨艺、手工艺、录抖音小视频…将她的注意力转移出家里三个人,一亩三分地,她的抱怨会慢慢减少。
?我是辰境,希望我的回答能给你小小启发!
黑科大5788?:2星优质答主
楼主,您好!从您的描述中,我感受到了你的无奈和痛苦,以及想要自救的迫切需要。
你平时性感开朗,只是受到负面情绪干扰时会烦躁抑郁,这是正常的现象。
您说妈妈经常向你抱怨一些事情,这些抱怨让你没有办法正常生活,并且烦躁、抑郁。可见妈妈的负面情绪对你影响很大,如果想改善这种状态,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从改变自己的认知开始。
你已经意识到了妈妈的话是一种负面宣泄,没有实质意义。
可以尝试一下改变自己的认知,认识到你和妈妈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她的话和你没有关系,妈妈有自己的人际关系,这些都是应该由她独自面对的。
你要从她的抱怨中抽离开来,就像看一场话剧一样,即便有可能在当时会产生一些情绪,但走出剧场就会把这些抛在脑后。在心情烦躁时,可以进行情绪转移,做一些自己能够坚持下来并且感兴趣的事情。
二、从改善妈妈的宣泄方式开始。
这一点应该有一些难度,因为妈妈已经以这种方式生活了很多年,如果不好改变,也请不要气馁。妈妈向你宣泄可能只是在找一个出口,而她可能认为你是她最亲近的人,“理所应当”听她抱怨。
可以尝试拓宽一下妈妈的宣泄渠道,如找到她感兴趣的事情并且坚持下去,练习瑜伽、冥想等。还可以时常做一些令她开心的事,调和她的负面情绪。
无论从哪方面下手,都是具有挑战性的,希望你能够坚持下去,如果实在有困难的话,可以找专业的咨询师进行沟通与调适。
对于你说的害怕自己受到家族遗传,这一点你不必过于担心,只要信念足够强大,是可以战胜一切的,如果还是不放心,可以去专业医院进行检查。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你,祝你生活愉快!
宋静雅:心理作者,1星优质答主
题主,你好!很心疼你,通过你的描述我看见一个陷入“母爱包围圈”的女儿,一个还没有实现完全个体化分离的女儿,一个想要走出缠结的亲子关系的女孩。
母亲是我们的重要早期养育者,是我们的重要客体,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影响着我们自体的内化。
处理好与母亲之间的关系,是处理好其他关系的重要基础。
当然,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不光是你,很多人都陷入在“母爱包围圈”中难以自拔。
一方面想帮助母亲,一方面又无能为力,产生的结果就是内心积满了愤怒和无力,向外攻击可能跟母亲产生激烈“战争”,向内攻击就是题主这种,受到母亲负性思维的影响,内心悲观、自卑又可能有些自责。
我看到你强烈的想和母亲分化开来的愿望,也看见了你想帮助母亲摆脱抱怨的迫切希望。在此,我和题主讨论一些小建议,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一是接纳母亲并尝试理解母亲。
我不确定,题主是否羡慕过别人的乐观上进独立自由的妈妈?也可能在心里曾经热切希望自己拥有这款妈妈该多好?但事实上,我们的妈妈就是这样子的。
她经济不独立,对命运充满了抱怨和愤怒,有没有改变命运的能力或者尝试,安于现状却希望别人能够改变她的命运。不能处理好自己的亲密关系,却让女儿成为自己负面情绪的“垃圾桶”,给女儿带来极大的压力。
你似乎承担了你不该承担的责任,你成了一个“家长”。
你自己的状况不好,你向她倾诉却得不到她的回应和帮助,你感觉到很失望,也不被理解和支持。
但是,即使你内心千疮百孔,但是你还是急切希望你能帮助母亲,让她生活的更好。接纳这样的母亲吧!她不独立,也不自由,自体很脆弱,充满了对命运的抱怨,她没办法给你人生的指导甚至积极生活的榜样,但是就是这样的母亲,就是你的母亲,接纳她,甚至承认“我的确没有一个完美的母亲”。
尝试去理解她,不是容忍纵容她,而是冷静分析下,她为什么这么做?背后隐藏着什么没被满足的需求?每个人的行为都是有其理由的,当我们理解了她,才有可能帮助她改变。
二是接纳自己并认真爱自己。
你的原生家庭和你的家庭是两个家庭,妈妈的人生和你的人生是两个人生,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课题,都需要自己去完成。
所以,你不用为妈妈的课题操心担忧,那是她必须面对的课题。我们可以支持她,但是不能替她承担这个课题。阿德勒强调,即使是父母,也不能去干涉子女的人生课题。
同样的,作为女儿,也没必要去承担妈妈的课题。我能理解,你生在这样一个家庭氛围中,你会对自己产生一些不良的认知。父母的不和谐婚姻是不是婚姻常态?我会不会也成为妈妈一样的人?
我怎么就那么幸运遇到美好的亲密关系?你对自己充满了怀疑,一种“不配得”的信念在你心中生出来。
你会自卑,会恐惧,会退缩。但是亲爱的,你要知道,你值得一切美好的事物。放下“不配得”,告诉自己“我值得”。
所以,请接纳你自己,即使还不够完美,但你也是独一无二的。独行的人总会遇到有趣的人,世上的美好与你环环相扣。你相信,就会遇见;你坚持,就能获得。
请认真爱你自己,去专心做自己的人生课题。自我成长,自我关爱,自我鼓励,自我支持,自我强大。唯有你的自我强大起来,你才有可能帮助妈妈。先爱自己,才有余力爱别人。
三是觉察关系并突破模式。
请认真觉察一下你和妈妈之间的关系,在这段关系中,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你希望这段关系的走向是什么?你想怎么处理这段关系?请认真思考一下你们之间的关系。
我感觉,你在这段关系中很想逃离但是又逃不出去,很纠结很焦虑。其实,个体化分离应当在你上大学的时候就顺其自然完成了。
你开始了你的新生活,妈妈也应该开启一个新生活了。因为,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家庭生命周期。在子女长大成人离家的时候,子女要解决如何顺利个体化的问题,家长要完成如何适应子女独立的难题。如果这个过程顺利完成,你们都不会这么纠结。
谁痛苦谁先改变。
我看见,妈妈仿佛没有很强大的改变动力。那么,请你来做那个先改变的人吧!和妈妈在保持空间界限的同时,也保持一下心理上的界限,对于她的“入侵”你可以温柔又坚定的拒绝。
你不用做一个“救火队员”,也不用做一个“裁判”,你就做一个中立的人吧。你可以倾听,但不一定要提出解决方案;你可以鼓励,但不一定要“站边”;你可以支持,但不一定要去替她解决问题。
把她的责任还给她,让她自己去面对,去解决。相信每个人都有解决自己难题的能力,你做一个稳定的后盾,但不是一个“前锋”。推荐一下武志红老师的得到课程《自我的诞生》,那里面有很多技巧帮助你突破“母爱包围圈”。
你也可以读读《母爱的羁绊》这本书,你可能也会有很多体悟。
四是适当帮助却不干涉。如果你怀疑是否存在心理疾病家族遗传史,你也可以鼓励妈妈去看一下心理医生。
在我看来,妈妈有很多的创伤没有抚平,有很多的需求没被满足,有虚弱的内在小孩没被看见,也可能有很多未完成事件待解决,姥姥的去世对她也是一种丧失,是否需要进行哀悼处理等。
如果妈妈能够接受心理咨询,对她自己是大有益处的。妈妈自身的问题解决了,你们之间缠结的关系也将迎刃而解。
但是,心理咨询的效果取决于来访者的求助意愿的强烈与否,不是自愿求助,恐怕没有很好的效果。所以,题主可以尝试以温和的方式和妈妈探索一下,是否能够接受心理咨询。
最后,送给题主一句话:爱妈妈,也爱自己!
希望你一切都好!
御原洛宇:我在一直追寻,我想知道何为“真物”?来吧,那让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吧
♥楼主您好,首先抱抱楼主(つ´ω`)つ,从您的文字中我感受到了您的艰辛,真的很不容易,心疼你。
从中也可以看出您是一个很积极向上的一位坚强的女孩,在这里我也是由衷的佩服您。您已经很厉害了哦,请继续不要被坏情绪所打倒哦!对于您的情况我将倾尽我所以专业知识与生活经验尽最大的努力为您分析解答,希望对你能够有些许帮助♥
1.关于心理疾病是否会遗传
●首先科普澄清下:
—心理疾病是不会遗传的,所以不用过于担心。
—癌症此类病症确实会严重影响病人情绪,并导致其患上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其实是通俗的说法,一般我们在学术上更科学的说法应该叫精神心理障碍。顾名思义这些是在自我心理上所产生出来的,如果想要预防乐观积极的心态很重要!
2.踢猫效应
▲心理疾病不会遗传,但坏情绪会!这一切都是因为踢猫效应,现在由我为你科普一下。
★踢猫效应:是指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
原典故:“一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所导致的恶性循环。
▼就如您文字所说的,您本身其实是一位很乐观开朗的女孩子,但主要是由母亲的负能量的传播而影响到您,这就是踢猫效应的坏情绪的传播。
3.对于您此状况的一些小建议
①培养构筑强大的内心,可以多阅读一些书籍帮助自己建立强大的心理防线,给您推荐几本书《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活着》、《我这一辈子》。希望读完可以让你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②从根源去阻断负能量的由来,换眼之就是尽量和您的母亲保持一定的距离;当她和你侃侃而谈那些负能量的事时,您大可把这当作只是外界杂音不去听,切勿往心里去,不能因为别人的坏情绪而影响自己。
③多结交朋友,增添兴趣。不去想那些糟心的事,我们的青春就应该自己主宰,不是用来发愁的。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过自己喜欢的生活,那些烦恼也好,负能量以后也会随之烟消云散。
④★当您发现自己的情绪已经有问题时,请一定要去正规的医院及时就医,切勿采用任何的极端方法来发泄,及时咨询心理医生,这也是最快最有效的解决方法。
♥以前我也很丧,但是我记得身边有这么一个人这么对我说的:“生活只会越过越好,一切都会过去,过了夜昼就是黎明”。现在的确我的生活越来越好,相信想您这么乐观开朗的女孩以后也只会更好的,加油啊!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个人愚见啦,希望能够帮助到您。这里是洛宇,茫茫宇宙中的一颗星星,即使是星星我也希望能用我的微光照亮你们,给予你们许些温暖~如果还有什么问题的话,可以关注我到壹心理平台提问邀请我哦,洛宇一定知无不言;很高兴能够帮助到您。最后祝您生活愉快!
放~飞:心理学爱好者,15年的坚持和积累,让自己及家人成为了学习的受益者。
?你好,感谢你的来访,理解你现在的心情,一面心疼亲生的妈妈,一面又饱受她的精神折磨。也看到了你积极向上的一面:寻求自救。为你点赞??
几点建议:
?1.接纳:父母也有他们的局限性,站在更高的角度、更多人的视角看问题,就会多一份理解和慈悲。
正如你所说,外婆因病自杀,也对于你的妈妈来说,肯定也是很大的打击。她的心理也有创伤,需要疗愈。
之所以会向你和家人抱怨,那是因为你们是她最亲的人,在你们那里她能够得到安全感,虽然给你们造成了烦扰、和伤害。
这里介入“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的概念,生理年龄指我们实际的年龄,心理年龄则是他的心的年龄,有些人可能年纪很小,但是少年老成,他的心就是一个很古老的心;有的人可能年纪很大,但是老顽童,他的心还是一个孩子的心。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很多子人格构成的一个整体,妈妈在向你们牢骚、抱怨、哭诉时,其实就是她作为孩子的子人格在表现。心理上对你们产生了依赖。
?2.与原生家庭实现分离:
这里的分离不是离家出走,而是从心理上实现与原生家庭、与父母的分离。
幼年时,靠父母给你提供心理营养,成年后,自己做自己的重要他人,给自己提供心理营养:自我认同、肯定、赞美等好评。提升自信心、提高自我价值感。
?3.从中学习:
从妈妈牢骚抱怨的模式中,看到她背后的需求是什么。
行为有对错,但动机不会出错。行为背后都会有一个正面的动机。
每个情绪背后都会有一份不被满足的需求,或者希望被看到、被理解、被接纳。
当需要被满足时,除了牢骚抱怨外,还能用其他的方式得到满足吗?
因为父母的模式,会被我们自觉不自觉的带进自己的人际关系,甚至是婚姻家庭里。所以,从妈妈那里“看到”,学习并成长。
?希望以上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