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物志:夜戏戏


已经下了好几天雨了。

懒得出去吃饭,寻思着桌上的压缩饼干。

那是曾经带往西藏路上吃的。

没想到她竟然还在旅行包里。

望着窗外的雾雨蒙蒙。

也没什么好叹气的。

中午趁雨小的时候徒步了五公里。

杨郎村那条靠近国道的包子铺。馒头铺。

门口的炉子依旧是热气怒放着。

和雨一起安安静静着。

习惯了安静。

也就喜欢上了安静。

安静里读《癌症楼》《在路上》。

从村委会图书室借的书。颇有些意外。

雨是有些大了。

看着书,偶尔盯着那块未拆封的压缩饼干发愣。

就接到郭利的电话。

来三河村吃面看戏。他说。

很快,他和宁大的几位工作队老师就开车来接我了。

戏院在三河村八大队队长家对面的院子。

大伙先到队长家吃饸饹面。免费,管饱。

吃的人很多。男人得两碗。

我去厨房里看。

几个媳妇子在忙着洗碗。

一锅锅的做鲜红鲜红的辣油羊肉臊子。

见我拍照笑得有点不会干活了。

用饸饹床子压面是个力气活。

一个小伙和一个媳妇子合力把面压到锅里。

拍照时那听见小伙气喘喘的不如媳妇子平静。

屋子里还在吃面。

拉板胡的。二胡的。扬琴的。司鼓的。打板子的。

一个个吃的稀里哗啦。

我到队长家对面张少云家。这名字怎么很熟悉。

哦,小时候课本里的英雄邱少云。

雨一会大一会小。

院子里好多人。

外面有老太太带着孙子孙女。

手里拎着马扎早早就来了。

吃完面的乐队成员们在屋子里调试乐器。

屋子不大。没有吊顶。

摆了个长桌子。准备放点水果什么的。

后来又搬走了。

来看戏的人渐渐多了。

有好多隔着窗子往屋子里瞅。

好多村民叼着烟进进出出。

大家都挺高兴的。

见面寒暄。不停递烟。

这是村民们社交礼仪的一个不可缺的细节。

那叼烟的方式也让我想起自己的少年时代叼烟的样子。感觉很牛逼的。

戏马上就开始了。

主持人拿了张纸,很认真的拿着话筒上台。

他对着纸念,请宁夏大学王领导书记讲话。

王领导是宁夏大学扶贫工作队的队长。

不好意思的王领导讲了几句。

大家就呱唧呱唧。戏就开始了。

戏是秦腔。

一个中年男人上场。三十七八的样子。

开始有点不好意思。有点紧张。不敢看面前的人。

后来放开了,就忘记了一切,手掐着腰,吼起来了。

唱的是什么,我不太懂方言。

接着是一个女戏迷,从固原市来的,比前面一个要大方,出嗓就赢得大家的喝彩。

然后又是一个男人,大概快五十,一上来就不管别的,唱的很投入,闭着眼睛。

再上来的女子,也是城里来的,嗓子一亮,我听的有点像咱妹子候艳的意思。

村民们一个个上了,我找那个主持人,想看看他那张纸上写的是什么。

拿来一看,都是名字。城里来的戏迷名字,还有村民的名字。除了这,啥都没有。

只好到旁边屋子找几个人问。进来炕上坐着好几个女子,原来都是村民,打算一会唱呢。

问也不吭气。只好问村长。队长。还有张少云。

一会,拉板胡的进来。到处找钳子,说弦子崩了一根。

我把手伸到炉子上烤着,问着心不在焉的张少云。

过会才发现炉子没有生的。

屋子里热。是旁边的床上放 了电褥子。

我问张少云今晚村民们唱的啥。

《思贤册》《大登殿》《杀庙》《斩秦英》……有的折子戏,张少云也不清楚,就问,那个谁唱的是啥?《断桥》!一个女子突然来了一句。

院子里突然有点静下来。雨哗哗地下着。

没等片刻,一阵急促的鼓点响起来,嘡嘡嘡的锣声密集起来,二胡咿呀呀的,悲切一会突然激越起来,又一个村民上场吼了起来。

不经意发现,今晚唱起秦腔的村民都是个子高高大大的,眉宇之间透出一阵英武之气。

这里曾是少数民族戎的聚居地,更是秦汉大朝的曾经中枢。

杨家将也曾在此驻军。

或许这就是传续吧。

于是在一波波的秦腔吼声中,和宁大的老师天南海北的聊起来。

小时候看戏,对俺们都是过节,我和老爹拿着小板凳到大队部。

那时放电影都是好职业。

我则想起周作人在自传里说他曾经坐着小船去看戏。

可是他好像没说去看什么戏,只在写夜和船在悠悠然的。

或许还有月亮和梦。

我真的是忘记了。

耳里传进的是一阵阵高亢的秦腔折子戏。

就像诗人海子写秦腔,

“那秦腔,那唢呐

象谷地里乍起的风

想起了从前……

  人间的道理

  父母的道理

使我们无端地想哭”

还有这首《中国乐器》

“锣鼓声 
锵锵 
音乐的墙壁上所有的影子集合 
去寻找一个人 
一个善良的主人 
锵锵 
去寻找中国老百姓 
泪水锵锵 
中国器乐用泪水寻找中国老百姓 
秦腔 
今夜的闪电 
一条条 
跳入我怀中,跳入河中 ”

而村民们不会知道这些。雨中,他们的戏依然继续。那张纸上的名字一个个崩出来,站在简陋的不是舞台的舞台上,他们或许入戏,或许是戏。戏,真的是生活了,今夜,我们都是戏的生活,生活的戏,而明天继续来临,我们又进入又一场戏中,这戏,无比真实,鲜活,以及清晰。



观众


打或赏请扫上面

(0)

相关推荐

  • 【汗滴化雨伴笔耕】愚夫//抚今追昔忆秦腔 (二)

    抚今追昔忆秦腔(二) 抚今追昔忆秦腔  (二) 文/愚夫 (人到老境,只把怀旧尽忆兴趣之事,方为快乐尔!) 秦人忆秦腔,吾已叙写了一些文字. 多话于自己对吾家乡秦东渭南秦腔剧团之陈年旧事.其中对东府& ...

  • 【汗滴化雨伴笔耕】愚夫// 闲话我的秦腔情缘

     闲话我的秦腔情缘 闲话我的秦腔情缘 文/愚夫 我已早过七旬之人了,一生教书为业,很喜欢家乡秦腔戏.但从未投师学过,所以尽管经常随心所欲乱唱几段戏,但只能用两句话来总结平价自己:"板路全不懂 ...

  • 姚小红:记忆深处的看秦腔和闹社火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连着国风.  记忆深处的看秦腔和闹社火 文/姚小红 刚离开家乡,来到陌生的浙江建德,因为亲人朋友们都不在身边,那时候特别想家,想爸爸妈妈.想姐姐哥哥,想我那些好友们.随着时 ...

  • 【汗滴化雨伴笔耕】愚夫//抚今追昔忆秦腔(一)

    抚今追昔忆秦腔(一) 抚今追昔忆秦腔(一) 文/愚夫 吾之为文,必然以陈年往事之话题居多,故自知大有"终弗时尚"之感.但许多陈年旧事如鱼梗在喉,似有不吐不快之感,故而还是老来寻乐, ...

  • 村物志:雕花的玉米

    从雨雾朦胧的六盘山路不觉间就转到一个叫兰大庄村的地方了. 这个地方属泾源县白面镇管吧.兰大庄,应该是村里的人大约都姓兰的.问冶好,她说是.再往上走,就是冶庄了.冶这个姓,写小说的哥们进金海就是,不过他 ...

  • 村物志:T镇杨老庄雨人史记之三庙记

    我经常在想,赫光将军的生命定格在了二十九岁.          二十九岁我在做什么.          二十九岁,我还在贺兰山下的一个军工厂的工会.         工作:写总结,上半年总结,全年总结 ...

  • 村物志:T镇杨老庄雨人史记之养蜂人

    拐弯不一定是个错误. 临出门道别时,他要和我比年龄.知道我是1972年生人,他笑了,你还是个娃呢. 他是老王,甘肃环县人.已经70多岁,在杨老庄这呆了十年了. 沿着田埂走路,我还想着T镇政府大楼停电的 ...

  • 村物志:T镇杨老庄雨人史记(三)

    第一次走到圆光寺和杨家寨的城墙边时,我没想到,她们会离我那么近.还有那么多的菊花灿然开放着,一片片的连绵着. 杨老庄的来历,来的第一天就做了很多功课了.但我一直没进入她的内部.了解必须从亲近开始,即使 ...

  • 村物志:T镇杨老庄雨人史记(二)

    T镇常常停水.停水后楼里的卫生间就锁上了.想上厕所就得出去. 外面是有旱厕的. 旱厕有两个,一个就在楼的后面.还有一个在文化站的后面.文化站旁边是一个大舞台和广场.这个旱厕的连接处就是村里的公园.公园 ...

  • 村物志:T镇杨老庄雨人史记(一)

    在T镇,杨郎村是最大的村了.24个村. 在村里,我必然是个闯入者.好在我这个闯入者,只习惯了早晚的自觉地闯入.我会带着手机,放着从网易云音乐下载的歌,一大早,就走上村间的公路,或是沿着干涸的渠而行,我 ...

  • 2010年,老戏骨樊志启因戏与导演起争执,走出剧组后暴毙身亡

    2010年,老戏骨樊志启因戏与导演起争执,走出剧组后暴毙身亡 演艺圈有很多老戏骨,有我们熟悉的倪大红.陈道明.王刚.张国立等等. 相比这些著名的演员,下面要说的这位老戏骨名气虽不及以上各位,但是演技却 ...

  • 卫 凌 | 山西运城侯村出土的汉代百戏楼图像学解读

    卫 凌 运城学院音乐系教授,研究方向:河东音乐文化.中国古代音乐史. 百戏是古代民间表演艺术的总称,秦汉时已经出现.杨荫浏先生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写道:"汉代的百戏,内容相当 ...

  • 沪剧《盘妻索妻》茅善玉,赵志刚入戏太深

    沪剧《盘妻索妻》茅善玉,赵志刚入戏太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