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能否熬过七年之痒?有初心、有胸怀的综艺电视台还剩多少?
网视导读:距离上周五《歌手2018》歌王争霸赛落幕已近一周。不同于往季的是本季歌王由英国歌手Jessie J获得,而她也成为首位外国籍歌王。从《我是歌手》到《歌手》,六季的歌手时光,享受过嘉赞,也经历过人言,而《歌手》六年历程也向我们传递了两个弥足珍贵的字:初心。
今年,《歌手》第六年,也将迎来“七年之痒”。对于这季的《歌手》,认为其热度走低、收视下降的观众比比皆是,分析其不如前几季原因文章也随处可见。但今日我们不走吐槽风,主要来夸夸《歌手》之好。
歌手本色
”
《歌手》舞台真正地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歌手才可以被称之为“歌手”,不是仅有一定的人气流量发行一首歌、一张专辑就可以冠以“歌手”的称号。在《歌手》的舞台上,歌手们不仅需要有对音乐、肢体的感染力,更重要的是要拥有扎实的唱功。
(△《歌手2018》总决赛关于“歌手是什么”的阐述)
6年来,《歌手》既捧红了一些新星,有邓紫棋、李荣浩等;又使一些老星翻红,像杨宗纬、林志炫等。此外,《歌手》还向观众展示了歌手们的另外一面。在节目中,李健是以段子手的形象呈现,使观众对他个性的喜爱直接转化到对他音乐的关注。再拿腾格尔来说,节目一方面向我们展现了他的民族与乡土情怀,另一方面又让观众看到他草原硬汉背后的呆萌大叔形象。观众更是以 “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 来形容他的歌艺与地位。不论歌手们曾经历过何种事情,不论他们的歌曲还有多少人铭记,他们都未曾放弃对音乐的热爱,始终如一,初心未变。
《歌手》所体现的价值,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电视综艺节目。它在提供给我们美好的视听觉享受的同时,更向我们传递了歌手的内在及所蕴含的意义。
回归音乐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被贴上了“歌手”的标签,各行各业来转战当歌手的人也是数不胜数。可以说,歌手职业的低门槛一定程度上给歌手行业的专业程度以及规范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歌手市场的快速发展使得一些歌手被资本冲昏了头脑,盲目追求利益,丢失自我初心,创作出一些低俗的作品。
《歌手》就像一面镜子,提醒着歌手们需回归到真正的音乐,去做一名歌手应该做的事情。在节目里,歌手们也以自己的方式,将一些小众、民族的歌曲进行再次创作,这是一种对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在本雅明的著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中,有一个著名观点:他认为,伴随着大众媒体而兴起的复制文化,抹煞了现场文化独有的灵晕。虽然,大众文化让大众获得了艺术享受,但是现场文化的艺术性被削减。也就是说,艺术的现场性是高于荧幕性的。
《歌手》展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一个歌手演唱一首曲目,更是将现场舞台、 服饰妆容、音响配乐、后期剪辑等融为一体,实现全方位、多感受的刺激,达到与观众的互动、融合,给我们带来了超越了绝大多数的现场表演音乐体验。
大国风范
从《我是歌手》开始,节目就邀请了马来西亚的茜拉、韩国的郑淳元、黄致列,而到《歌手》,又有来自哈萨克斯坦的迪玛希以及菲律宾的KZ、英国Jessie J的加盟。我们以一个越来越开放、包容且自信的姿态来迎接来自世界各国的歌手,展现的是一个大国风范的形象。
音乐文化交流性的加强。在《歌手》的舞台上,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来自内蒙古的腾格尔演唱草原民歌,民族风的霍尊歌唱传统文化,还有外籍歌手Jessie J演唱电影《花木兰》的主题曲《reflection》,KZ演唱菲律宾经典歌曲《给孩子》等等。音乐无国界,在传唱歌曲的过程中,我们领略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魅力。
大国风范归于文化自信。Jessie J成为首位外国籍歌王,这与我们的文化自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与此同时,各外国籍友人也成为沟通两国之间文化交流的桥梁。在第十二期突围赛中,菲律宾驻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罗马纳亲临《歌手》现场,为KZ助威,并且在真人秀纪录中,也强调了KZ在增进中国与菲律宾的文化交流当中的重要意义。
《歌手》已然成为一种现象。我们也不可否认,如今的《歌手》已经进入一个疲软期,收视、创收、话题等也不如从前,不再有往日的辉煌。这一现象有着多方面的因素:观众对《歌手》模式与形态的审美疲劳、受网综的冲击下的电视综艺大环境的萧条、华语乐坛资源的消耗与枯竭等等。作为一档多年的综艺节目,《歌手》的现状与困境也正是大多综艺节目所面临的。如何去化解这一难题更是需要我们去不断地探索与发掘。但当我们都在讨论是否会有下一季的《歌手》时,足以证明它的成功。
(△《歌手2018》总决赛结尾片段)
不论歌手之路是否继续,《歌手》已经成为我们记忆的一部分,六年《歌手》,执着、简单地做一件事,前行不忘来时路,愿多年后被提及,仍是满含笑意。
-END-
版权声明:微信公众号【网视洞察】所有原创文字,版权均属【网视洞察】及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至朋友圈,如有其它媒体复制转载,需征得我方授权并注明出处。
授权联系:微信号 zhong_s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