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女人离婚后居然不要孩子,好自私啊”
与我一起做一个爱学习、愿成长的人
阅读全文约需10分钟
文/晏凌羊
我一个小学同学,从小生活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之中。因为兔唇,因为家庭贫寒,她从小受尽歧视和欺辱,甚至被父亲、兄弟厌弃。她早早就辍学了,成年后她远嫁他乡,老公是一个非常懦弱的人。
婚后她跟老公生了一个儿子,孩子落地以后家庭矛盾增多。有一回,因为跟婆婆拌了几句嘴,她一气之下跟老公说了句“我要跟你离婚”,然后就抱着孩子出门散心去了。岂料,当天晚上,她老公就投河自杀了。
婆家从此恨她入骨,要求她不得再嫁,安心把大儿子抚养长大,给公婆养老送终。可后来,她还是认识了现在的丈夫。
前婆家把她赶出了家门,并且不让她认儿子。挣扎了一段时间之后,她选择了跟第二任丈夫结婚,并且又生了一个孩子。
而前婆婆则一直给她大儿子灌输这样的话:“你爸爸是被你妈害死的,你妈为了过好日子嫁人了,不管你了,以后我们就指着你过了,你一定要好好争气。”
她几次想去看一眼大儿子,可人都还没见着就被原公婆赶出家门。再后来她跑去学校见了大儿子一面,可头几次去的时候,她发现那孩子对她只有满满的仇恨。
好在,孩子长大一些以后也慢慢开始明事理,随着她过得越来越好,兜里也有了一些钱,现在母子俩的关系大为改善。
不过,在全村人眼里,她也是一个为了过好日子对亲生儿子不管不顾的蛇蝎妇女。
在农村长大的我,对这种舆论风向感到很熟悉。
一直以来,“不肯为了孩子忍气吞声的母亲”,总会遭受更多的舆论攻击。
我小姨被小姨夫家暴死了以后(她的故事以前写过,不再赘述),小姨夫后来又娶了个老婆。他的后妻果不其然也被暴打,某次,她被丈夫割掉半只耳朵后,抛下孩子离家出走逃命去了,到现在都不敢回来。
但是,村子里的人都在骂她:这个女人,心可真狠啊,连自己的孩子都不要了。
类似这种事情,在农村特别多。
一个母亲,若是不堪忍受丈夫家暴或忍受不了丈夫赌博、嫖娼、吸毒、出轨、好吃懒做、性无能等习性,毅然决然抛下孩子远走高飞,那她们总是要承受“心狠”“没人性”“只顾自己,不配当妈”等评价。
这种脏水一旦泼到女人身上,缺德男人就觉得自己更委屈了。下一次,哪个女人若是忍受不了男人的恶习而离婚,也总是要遭受“没有母爱”的指责。
作为一个单亲妈妈,这些年我也老收到类似的评论,核心思想只有一个:你真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母亲,居然做不到“为了孩子忍一忍”。
在他们的观念里,如果一个女人当了母亲,那么她连“人”都不是了。
倒是对男人,舆论很宽容。
没多少人劝他们“不要做”,却有无数人指责女人“为啥你不能忍”。
元旦节,易烊千玺主演的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三天就创造了7个亿的票房,相关剧情也引起了热议。
我对易烊千玺的演技没意见,但我对《送我一朵小红花》的“父亲人设”有意见。
我发现,男导演们在拍摄亲情戏时,都特喜欢拍“好男人”“好父亲”形象。
《送我一朵小红花》中有三个特别爱小孩的父亲。
高亚麟演的父亲,下班后去跑滴滴车,只为给孩子挣一点去青海盐湖的旅费,完成孩子的心愿。胃疼了,他也不舍得花钱去做个胃镜。忍不住扇了儿子一耳光,他低声下气去送药、道歉。
夏雨演的父亲,自妻子死后,就一直照料着患癌女儿。他经营着一家汽修店,女儿使个脸色就不敢抽烟,自学了魔术就为能哄女儿一笑……
还有一个父亲长期在医院里陪伴患癌的女儿。为了给女儿治病,连肉都舍不得吃……
后两个父亲,一个是单身,一个疑似单身……母亲们的形象是缺位的,好像不这么设定情节,就不显得这些父亲多含辛茹苦、多伟大高尚。
为何影视剧(比如《银河补习班》《海洋天堂》《搭错车》)都齐刷刷地在讴歌父爱呢?是“物以希为贵”吗?
你看《银河补习班》里的母亲,因为忍受不了丈夫混得太差(实际上是被冤枉),跟丈夫离了婚,带着孩子另嫁他人。父亲出狱以后,疯狂弥补儿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失的父爱,可感人了。
《搭错车》里,女儿是个弃婴,捡垃圾为生的“哑巴父亲”把她捡回家,一路含辛茹苦,把她培养成歌星。当年,李雪健和殷桃出演这对父女,把我感动得稀里哗啦。
《海洋天堂》里的母亲,因为接受不了孩子患了自闭症的这个事实,投海自尽,留下李连杰扮演的王心诚和大福父子相依为命。
讽刺的是,电影《海洋天堂》中李连杰所饰角色的原型是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的创始人田惠萍,她曾被评选为“感动网友的十大中国母亲”。
田惠萍的儿子在四岁时被确诊为自闭症,她为此辞职专门照顾儿子,并创办了“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17年来,她共为3000多个自闭症儿童及其家庭提供过服务。可是,到了电影了,她的角色被换成了父亲。
讽刺的是,田惠萍把儿子的病情告诉了丈夫,结果就是丈夫选择和田惠萍离婚,离开了她和儿子。
但是,到了电影里,离开的却是母亲,是父亲把自闭症儿子养大。
我真不知道影视剧中特意强调父爱,是不是因为“物以稀为贵”,因为我们在无数实事和新闻里看到的情况大多(“大多”二字大写、加粗)是这样的:
孩子得了癌症,率先放弃治疗、提出要二胎的多是父亲,砸锅卖铁带着孩子到处求医问药的是母亲。
生了二胎的夫妻俩离婚,有疾病、有缺陷的那个孩子,往往是母亲带在身边的。
很多弃婴,是女人捡回家养的。
孩子有智力障碍、偏瘫症状、成了植物人,照顾Ta一辈子、给Ta养老送终的多是老母亲。
六对已婚育的夫妻离婚,只有一个父亲会选择要孩子,而且大概率上这孩子还是扔给爷爷奶奶带的。
到了影视剧里,干这些事的大多是父亲。父亲干了这些事,往往会显得“更”感人、更具戏剧张力。
若是按现实拍,干这些事的都是母亲,大家反而可能会觉得稀松平常、没啥泪点。
不信你们回忆下我们讲亲情的影视作品,你就会发现这种倾向特别明显。甚至在一些公益广告中,人们也热衷于讴歌父爱。
现实生活中,明明承担了大部分育儿责任的人是妈妈,可妈妈们的形象被搬到荧屏上以后,大多是唠唠叨叨的、会贬低小孩的、没远见和没格局的、教导孩子的方式不科学的……完成对孩子启蒙、启发教育,把家族精神传承给孩子的,往往是父亲。
母亲们从来都被要求是懂事的、无私的、伟大的、愿自我牺牲的,一旦她们不符合这种社会规范,就很容易遭到孩子的记恨;而父亲则不必这么辛苦,他们年轻时可以不懂事、不靠谱,一大把年纪了也可以拎不清,但只要他们能给孩子们留下几句语重心长的话,他们就能被孩子们所原谅,还浑身上下散发着“慈父”的光辉。
影视作品里对母亲们的这种刻板印象以及抓住一点父亲的精神闪光点就大肆讴歌的现象,对母亲们其实挺不公平的。
男权社会里的男人们,哪怕是拍一部讲“父母爱孩子”的戏,也特别热衷于制造自我陶醉和自我感动。
有些事,母亲去做,是应该的。同样的事,父亲去做,就成了伟大。
有些事(比如抛夫弃子),母亲做了,会受到比较严厉的道德惩罚和舆论谴责。同样的事,父亲做了,人们大多呵呵一笑:男人嘛,正常。
嘿,当爹就是这么容易。
孩子出生前,女人怀胎十月,男人就贡献一颗精子。孩子出生之后,母亲很容易被苛责,而父亲只做到了“人之常情”就显得特伟大。
我们这个社会,给母亲设定了太多的义务,对母亲们的无私和伟大,总是“高标准,严要求”,却对父亲们的自私,特别能谅解。
不管什么样的女人,只要当了妈,很多人都可以对你说:“你怎么当妈的?”
可人们极少去指责男人:“你是怎么当爸的?”
我有时候吐槽逗号会想念她爸爸,就会出现好几个人跑来指责我“当初离婚,害孩子受伤害”。
可是,同样是戴绿帽,贾乃亮不会遭受这种谴责,只因为他是男人。
要我说,穷、家无宁日等等,也会伤害孩子的心,说不定更伤。人活在这世界上,有缺憾、遇到伤害都是必然。接受不了缺憾和伤害,才真正枉为人。
当了妈,连“离开让自己痛苦的人”的权利都没了,这才是一种更残酷的母职惩罚和以母爱为名的强权。
如果婚姻是一门考试,你考了90分,离满分差10分,而你的伴侣只考了20分,两人加起来总分很低,人们更倾向于苛责你为啥不能考100分,而不是要求你的伴侣“至少得考及格”。
我觉得这不过是“受害者有错论”和“欺软怕硬”“欺善怕恶”的变种。
大家都是这样的观念:因为作为受害者的你,更明事理、更要脸、更听得懂人话,而伤害你的那个人就是个烂人、无赖、混蛋、渣男,根本讲不通道理,骂他们是无效的,所以,我才会对你提出更高的自我保护要求。毕竟,让考90分的人考100分容易,让考20分的人考及格太难。
我就想问一句:是跟恶人讲不通道理,还是不敢讲?是批评他们无效,还是根本不敢批评?是考20分的人确实难考及格,还是不舍得逼他们考及格?
有些义务,本该是父亲们和母亲们一起去完成的,可现实却是:母亲们多承担了义务,本该要享受更多的权利、更宽容的舆论氛围,可现实却是她们一而再、再而三被苛求。
我真不希望母亲们被架在神坛上,一旦做不到一百分,就被骂心狠、自私。母亲们被要求伟大,这种伟大被不断重复,以至于变成了一种硬性要求,达不到这种要求就被千夫所指。而父亲们,只是站在一边看热闹。
什么时候我们的社会不再给母亲设定过多的义务和“光环”,而是开始慢慢纠偏,强调权利义务的对等,或许母亲们的春天才会到来。
当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影视剧中“好男人”“好父亲”的角色,也算是一种倡导。
全文完
欢迎分享或转发
这是最好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