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课堂|古诗词意象意境一文通,收藏吧,后浪!

一、要点梳理(一)什么是意象和意境1.意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简而言之,就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景物形象。意象是诗歌艺术构思的形象元件,诗歌的意义就是由若干意象的内蕴所组成的。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意象的作用有:(1)借助意象(组合)营造氛围、环境或意境以送别诗、山水诗和边塞诗为代表。如“枫叶荻花秋瑟瑟”;“青海长云暗雪山”“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2)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3)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4)衬托人物气节、品质或性格这种作用在咏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银杏)、金风玉露(秋风秋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2.意境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它包括“意”与“境”两个因素,“意”就是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境”就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3.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由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其二,意象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简而言之,意象与意境是点与面的关系。意象是一个个表达意义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意境是由意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一种情调、韵味。(二)意象分类分类意义例句送别类(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叙写别后的思念)杨柳:“柳”与“留”谐音,借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词人对恋人的怀念。长亭:送别之所,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写离人望着短亭长亭而不见人归来的伤心情景。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浸染着离情别恨。酒: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等。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为“阳关”。赵彦端《点绛唇·途中逢管倅》:“别离何遽,忍唱阳关句!”思乡类意象(思念家乡;牵挂亲人)月亮:因其独特的形象,很容易让我们想到故乡、亲人。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借月亮充分展示了两地同时思念之情。鸿雁: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又有怀念故人之意。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鹧鸪:鹧鸪的鸣声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双鲤: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莼羹鲈脍:指家乡风味。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捣衣砧声:妇女对丈夫的思念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落花: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芭蕉:表达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以一女子的口吻,写她不能与情人相会的愁绪。丁香:指愁思、哀怨或情结。牛峤《感恩多》:“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猿猴:借猿啼表达悲伤之情。杜甫《九日五首·其一》:“殊方日落玄猿哭,故国霜前白雁来。”王昌龄《卢溪别人》:“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愁猿。”杜鹃/子规:凄凉、哀伤的象征。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黄叶:秋风萧瑟,落叶飘零,常给人凄凉孤独之感,故古典诗歌中黄叶常常指凋零或美人迟暮之意。王勃《山中》:“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贾岛《忆江上吴处士》:“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乌鸦:常用以描写荒凉之景,表凄清之情;也指小人、俗客、庸夫。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菊花: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梅花: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松柏:坚贞不屈的人格。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竹: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郑板桥《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许浑《金陵怀古》:“楸梧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苏轼《南都妙峰亭》:“池台半禾黍,桃李馀榛菅。”爱情类意象(表达爱恋、相思之情)莲:与“怜”音同,借以表达爱情。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比翼鸟、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红叶: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朱淑真《恨春》:“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鹊桥:引申为能够连结男女之间良缘的各种事物,喻指爱情。秦观《鹊桥仙》:“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卢照邻《长安古意》:“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燕子: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诗经·谷风》:“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战争类意象(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投笔:弃文从武。杨万里《送谈星辰许季升》:“许子儒冠怨误身,如今投笔说星辰。”长城:指守边的将领。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楼兰: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柳营:指军营。王维《观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请缨:喻杀敌报国。何景明《武昌闻边报》诗:“先帝恩深能养士,请缨谁为系楼兰。”羌笛:多见于唐代边塞诗。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燕然勒石:封候。霍去病在漠北打败北匈奴刻石记功。表示想建功立业。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吴钩:泛指宝刀、利剑。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五柳:隐者的代称。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三径: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苏轼《次韵周邠》:“南迁欲举力田科,三径初成乐事多。”五湖客:表示功成名就之后就急流勇退遨游江湖过自由自在的日子。温庭筠《利州南渡》:“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吴文英《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宫里吴王沉醉,倩五湖倦客,独钓醒醒。”二、方法点拨(一)意境分析题1.设问方式(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这首诗(或某诗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4)某几句诗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2.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点出描写手法。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3.方法总结意境分析三注意:一注意:描绘图景将诗句与想象结合。描绘诗中图景,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二注意:概括意境特点应多角度。概括意境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这两个词最好能从不同的角度概括,角度有色彩、动静、视野、荣衰、明暗、气势等。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淡静美、清丽隽永、感伤哀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绪基调。三注意:分析情感要具体。诗歌情感分析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二)意象特征分析型1.设问方式(1)分析某意象的特征。(2)概括某意象的形象特征。2.答题步骤第一步:概括意象特征。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意象特征。(概括题此步骤省略。)3.方法总结意象特征分析三关注:一关注:诗人用来修饰描述意象的词语。二关注:意象本身的自然属性。三关注:诗人描写意象的修辞及衬托作用的句子。四关注:意象在诗中常见的表意作用。(三)意象作用型1.设问方式(1)某意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2)某意象在诗中的有什么内涵?(3)某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4)结合诗句鉴赏诗中的某意象。2.答题步骤第一步:判断意象类别,概括意象特征。(结合诗句判断是画面意象、传统意象、比喻意象还是象征意象;有什么特征。)第二步:点出形象的意义。(意象传达的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第三步:点出给读者的感受。(画面意象有画面感、传统意象引人联想、比喻意象生动形象、象征意象含蓄凝练。)第四步:分析意象是否有结构上的作用。3.方法总结意象作用解题四关注:一关注诗中意象特征。诗人在诗中描述的意象特征是符合诗人情感的。二关注诗中意象的传统内涵。有些意象是具有传统内涵的,也能表明诗人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三关注诗中抒情词句。意象最终是为抒情服务的。四关注意象所在位置。要从意象所在位置来看其在结构中的作用。例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②上战初归。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鸊鹈泉:泉水名。(1)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参考答案: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三点剖析考点:古诗词中的意象、意境的辨别、理解和赏析。重难点: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意象的作用和赏析诗句的意境。易错点:意象作用分析不准确,意境的赏析不全面。意象特征分析

例题例题1、古诗鉴赏(6分)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1)17.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例题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山寺夜起江湜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随练随练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唐多令(邓剡①)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注:①邓剡(1232—1303)又名光荐,字中甫,又号中斋,文天祥的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所写。(1)8.上片中“堪恨西风吹世换”一句语意双关,请简要分析。(5分)(2)9.下阕中的“雁”这一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6分)

例题例题1、阅读古诗,回答问题。南湖早春①白居易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鸸②语未成。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注]①南湖:鄱阳湖分南湖、北湖,自星子县、甕子口以南称南湖。元和十年(815)夏,宰相武元衡被人谋杀,忠直的白居易愤而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手,被诬为越职言事,于是年秋被远贬江州。②鸸:一种鸟。(1)诗人描写了什么样的早春画面?请简要分析。

随练随练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度破讷沙①(其二)李 益破讷沙头雁正飞,鹈泉②上战初归。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鹈泉:泉水名。(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诗。(2分)(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意象作用题

例题例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至正改元辛巳寒食日示弟及诸子侄①(元)虞集江山信美非吾土,飘泊栖迟近百年。山舍墓田同水曲,不堪梦觉听啼鹃。[注]①这首诗作于元顺帝元年寒食日祭扫祖墓时。作者的先祖虞允文曾在宋高宗绍兴年间大破金兵,暂时稳定了南宋局面,但最终宋朝还是灭亡了。(1)你是如何理解诗中“啼鹃”这一意象的?请结合末句简要分析。

随练随练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诉衷情令·长安怀古康与之阿房废止汉荒丘,狐兔又群游。豪华尽成春梦,留下古今愁。君莫上,古原头,泪难收。夕阳西下,塞雁南飞,渭水东流。【注】康与之,北宋末年南宋初期词人,此词作于词人南渡之前。(1)“夕阳西下,塞雁南飞,渭水东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2)词的上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的?请结合注释简要阐述。拓展拓展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扫花游·秋声王沂孙商飙①乍发,渐淅淅初闻,箫箫还住。顿惊倦旅。背青灯吊影,起吟悲赋。断续无凭,试立荒庭听取。在何许。但落叶满阶,惟有高树。迢递归梦阻。正老耳难禁,病怀凄楚。故山院宇。想边鸿孤唳,砌蛩私语。数点相和,更著芭蕉细雨。避无处。这闲愁、夜深尤苦。注释:①商飙:秋风。①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开头三句,使用“乍发、渐、初闻、还住”这一系列词语,把“秋声”起伏错落的听觉形象写得张弛有致。B.“背青灯吊影”一句说,作者在不绝于耳的“秋声”中,身单灯孤,形影相吊,内心充满孤寂不堪的羁旅之苦。C.“迢递归梦阻”一句,是针对上片“顿惊倦旅”的进一步铺陈,原来“秋声”惊断的梦境是萦绕心间的“归梦”。D.本词结尾的“这闲愁,夜深尤苦”,一个“闲”字,在悲愁的氛围中透出了一种自嘲,流露出闲暇轻松之感。②说说本词“想边鸿孤唳,砌蛩私语。数点相和,更著芭蕉细雨”几句营造了这样的意境?拓展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道中二首(其二)吴松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注:吴松:即吴淞,江名。(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么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答案】(1)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2)孤舟联结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答案解析

例题例题1、【答案】(1)17.D(2分)。(2)18.“浮云”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落日”则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两个意思,共4分。对一个得2分)【解析】(1)17.此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D项,“一反李白诗的豁达乐观,尽显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不正确。在该诗歌中并没有体现出哀伤的情调。故选D。(2)18.此题考查对诗歌和诗人的了解和认识。“浮云”、“落日”和“孤蓬”一样,都是送别诗常用的诗歌语汇,诗人将情感融入到景物中,故答题时,可结合着对景物的理解,进而体会诗人的情感。“浮云”飘忽不定,故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落日”天色已晚,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例题2、【答案】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而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能力。学生解答时需要注意几点:一是读懂诗歌,理解情感;二是要会逐联分析,明了“烟”的画面及其特点;三要语言准确优美,表达出诗人的心境,鉴赏出诗歌的美感。难度较高。此处需抓住关键词句把握主旨,三四两句抓住“烟色如云白”使用比喻,以及“流”字的妙处展开回答。诗词赏析:这是一首描写羁旅行愁的诗作。当时作者遭遇离乱,漂泊他乡,心情孤独愁苦。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里,孤独一人,对月思乡,感慨身世浮沉。首联“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描写月亮从高高的岩石之巅升起来,月光普照大地,为全诗铺设了思乡的氛围,奠定了思乡的基调。接着诗歌转向对月光下一溪水雾的描写。由于月光如水,澄澈明亮,所以,本来就洁白的云气更显洁净飘渺。首联描写符合山中晚景特点,月光的衬托使得景物更加美好。颔联紧承首联,写月光照耀下的溪上水气如云样洁白,飘飘漾漾,散流在寺前。表面看起来,这不过是自然现象,并无妙处可言。但比起首联,却写出了水气的自然飘动的动态之美。而且,洁白的水气飘渺轻盈、流落无定,不禁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这一联的描写除了用云气暗喻作者羁旅生活的特点,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重重一笔,妙不可言。颈联写无法入睡的自己打开寺门,站在寺外观赏美景。眼前美景,让作者感慨万千,不禁怜惜起来。这一份怜惜,暗含着深沉的身世漂泊之感。诗人抬头看天,却感觉到霜重气寒,心中难免凄凉孤独。“霜天”二字,紧扣心情,间接表达了漂泊在外的孤寂凄冷的心境,可谓传神之笔。尾联直抒胸臆,用反问的形式写到:谁看到无家可归的客居他乡的人,在这荒郊野外,月下思乡,山中叹惋,独自一人深夜不眠呢?反问加强了抒情效果,与前面的景物描写遥相映衬,更写出一份愁绝伤绝的自伤之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整首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描写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慨,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以月色铺设情境,则无一处不孤寂愁苦。此诗大有杜甫诗歌沉郁苍凉之感,但多出了一份轻巧和淡静,可为上乘之作。

随练随练1、【答案】(1)8.明写恼恨“西风”使季节更换(2分);暗写痛恨元朝统治者使南宋灭亡(2分),让自己沦落天涯(1分)。(2)9.“雁”这一意象的特点:①因季节变化从自己的家园北方南迁(2分);②寒夜里无处可栖,只能伴着清冷的明月,栖于瑟瑟的芦花之上(2分)。“雁”的形象寄寓了诗人对乱离中有着不幸处境的人民(也包括自己)的无限同情和慨叹(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1)8.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用了双关的手法,“西风”及是自然物的实写,又象征蒙古统治者的侵略势力。(2)9.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鉴赏诗歌的意境,其实就是将带有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找出来,然后看这些意象组成了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诗歌赏析:“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一场大雨洗过天空,夕阳斜照彩霞映得水面格外明亮;大潮汹涌,在漫过海滩后又渐渐退去。江岸边留下了些许沙痕。声声落叶,飞快地透过窗纱,使词人感到秋意袭身,时令已由夏入秋了。这是一幅凄凉的黄昏秋江图。恰值兵败被掳之后,作者面对着此情此景,哪能不倍加伤感呢?“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西风”既作为一种自然物的实写,又象征着蒙古统治者侵略势力。时代变革、朝廷更换,邓剡抱定不再仕元的决心,天下之大,哪有立足之地?词人把自己比做被西风吹落天涯的枯叶,也很恰切。北朝的乐府民歌《紫骝马歌辞》云:“高高山上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它用风吹落叶比喻流落飘荡的情状,反映人民在战乱中逃亡景象。形象鲜明,深沉悲愤。“天涯”意谓极言其远,以托出词人欲归不能的哀怨。词人在上片极言自己如落叶飘零,无根无绪,意在引出下片中作者表达的寂寞心情。“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建康(今南京),是烟柳繁华地,也是南宋王朝赖以阻挡蒙古南侵的一道屏藩。萧条得使词人生寂寞、衰歇之感。此词带有几分嘲讽意味,不只是一味悲慨而已。借燕子飞入新巢,喻指许多南宋遗民变节奉敌。作者大悲慨之中,怀有深深的嘲讽。更表明他不仕新朝,坚守节操的心声。词人又通过对空阔的水、天之间渐次观察,终于发现:“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淡淡几笔,就勾勒出另一幅凄清的寒汀芦雁图。词人置群雁于虽凄清而洁白的明月、芦花中,寄寓了他对乱离中的人民怀着无限同情。虽然是群雁,然而无首。没有凄居之处,真是可怜之极。邓氏此词以感情沉郁和风格清奇取胜。上片“寓情于景”。下片“以喻见意”,通过寒叶、西风、乌衣苍、明月、芦花等,表达了他作为作者的主体感受。全词如一幅清丽而寓意深刻的画卷,让欣赏者感到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例题例题1、【答案】①诗歌描绘了一幅南湖早春霁后花鸟图。②首联写风吹云散,雨后初晴,阳光返照,大地回暖。③颔联写红花遍野,山杏初绽,湖面铺绿,水苹生长。④颈联写雨后白雁的翅膀仍显得很沉重,笨口拙舌的黄鹂的叫声不成样子。【解析】此题考查对古诗写景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这首诗是一首写鄱阳湖早春景象的诗,首联写天气,颔联写植物,颈联写鸟,尾联抒情。按照坐着的写作顺序对古诗所写景物进行简要描绘即可。诗歌赏析:此诗为一幅多姿多彩、生机盎然的早春画卷,堪与作者名篇《钱塘湖春行》媲美。其特点有二:一是精于选景构图。诗从傍晚雨住天晴、返照映湖的特定场景落笔,紧扣时令和地域特征,着重描绘了山杏、水苹、白雁、黄鹂的各异情态,活画出了南湖早春的神韵。二是工于锻炼语词。写山杏初发,随处开放,曰“乱点”;因其点缀于湖光山色之间,故曰“碎红”,显现其天然情致。写水苹新生,则用“平铺”、“新绿”,显示其生长情景。五、六句尤为精警。严冬方过,大雁飞得低而缓慢,写其“翅低”、“飞仍重”,为作者之精心创造。一个“重”字,活现白雁早春懒慵笨拙之神态,可谓“诗眼”。下写黄鹂早春呜叫,说其“舌涩”而“语未成”。一个“涩”字,亦传达出黄鹂初歌口拙之态。“碎红”、“新绿”,交相辉映;白雁、黄鹂,各极其趣。描摹情状,有静有动,有声有色。遣词造句,看似平易,其实精纯。

随练随练1、【答案】(1) 边塞(2)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解析】(1)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对唐诗题材分类考生都很熟悉,可以通过王维和岑参等来印证答题。(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以从诗歌形象、表达技巧、思想感情诸方面来回答。诗中“雁”“战初归”“铁衣”等内容能反映诗人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人塑造出来的慷慨悲壮的氛围。意象作用题

例题例题1、【答案】啼鹃,相传为古代蜀主望帝之魂所化,啼声甚悲,往往用来寄托国家的兴亡。这首诗末句语意双关,明写暮春杜鹃哀啼使人难过,暗中寄托了国家兴亡的悲戚。语意含蓄,隐晦曲折而又感情深沉。【解析】此题考查对词的意象分析。本题考查对意象的鉴赏能力。“啼鹃”这一意象,要结合自己以往学过的知识来加以理解。诗歌的最后一句,一语双关,既有字面意义,也有深层次的亡国之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整首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来分析。

随练随练1、【答案】(1)夕阳西下,北雁南飞,浩荡的渭水滔滔东流,景象肃杀而壮阔,与上片的衰败相互映衬,词人寓情于景,衬托出浓郁的哀愁。(2)词人怀古伤今,以狐兔群游秦汉古城,昔日的豪华已成梦来抒发自己对朝代兴废的无限感慨,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北宋王朝的深切担忧。【解析】(1)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本题可抓住“夕阳”“雁”“流水”来展开联想,很容易联想到肃杀而壮阔的景象,由上片“阿房废止汉荒丘”相互映衬

,景物描写渲染的凄凉,烘托作者的心情自然是哀愁的。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解答此题,可结合着注释及词中的关键词句加以理解,这首词吊古伤今,表现了身处偏安局面,不胜今昔之感的情怀。上片从眼前景物写起,阿房废址,汉代荒丘,成了狐兔群游之所。昔日豪华,已成春梦。抚今追昔,不胜悲愁。因此,作者是借助描写眼前的荒凉景象和对往昔的回忆来抒发情思的。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拓展拓展1、【答案】①D;②答案示例:这几句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想象中此时的故乡情景;孤雁在空中唳鸣,寒蛩在砌下哀吟;而淅沥的秋雨敲打芭蕉的声响,与雁唳蛩鸣声声相伴相和。故乡的秋声比此刻在异乡听到的秋声,更显凄惶孤寂。让人感到,从异地到故乡,由近到远,这悲凉的秋声无处不在。诗人倦旅思归,欲归不能;客居愁,归家反而更愁;从而抒发了无以躲避、无法排遣的羁旅之愁;感人至深。【解析】①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及赏析。这里没有流露出自嘲、闲暇、轻松。②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分析诗句的能力。结合诗句描绘的画面,阐述诗人的心境即可。拓展2、【答案】(1)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2)孤舟联结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解析】(1)此题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注意赏析需要理解这一联所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情感,更要把握其艺术手法,甚至语言的精妙。即抓住内容、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来做分析。这句是写景,所以要从写景的手法出发,抓主要意象,描绘出画面。(2)此题考查诗歌的意象。孤舟联结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既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又表达了作者漂泊、思乡、孤寂之感。【诗词赏析】《吴松道中》共有两首,是诗人行船在吴淞江上时所写。诗人写这两首诗,原本无一定题旨,他在吴淞道上一路行来,身与境遇,便随兴而发,随感而咏,或写景或怀古,富有当时当地色彩。遣词用语,不事雕饰,浅近自然,与诗人随意挥洒的诗情相合。这里选的是第二首。吴松,即,吴淞,江名,太湖最大的支流。这一首写泊舟后第二天的行程。诗中的‚“天寒”“叶飘”“雁声急”“岁晚”“霜月”诸语,点明季节已是晚秋。前三联描写了由盘门到枫桥的一路景色,兼及诗人自己的心情。天刚破晓,船又启航。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深秋天寒,时时听到空中大雁,鸣声惶急,向着南方飞去而无留意。诗人不由得又低头思量自己。大雁急急归去,顷刻使能回到南方,可我自己呢?一年将尽,旅程却还遥远着呢。为了排遣乡思,诗人便留心观看船的四周,发现了两个极有意思的景象,其一是‚鸟避征帆,他所乘坐的这艘远行之船,在湖面上一摇一晃地前进着,水鸟们,鸣叫着随在后面,有时船身猛一倒退,鸟儿们便急急地避了开去;其一是‚鱼惊荡桨跳。鱼儿们聚游在船的两侧,船家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偶尔声音响了一些,便惊得鱼儿慌不迭地散了开去。看着有趣,不知不觉间,夜已来临,尾联便写夜宿枫桥。枫桥在苏州城闻门外十里枫桥镇,原本称‚封桥,因唐代张继《枫桥夜泊》诗而得此名。天既已黑尽,诗人便盘算着:今夜,这艘孤舟该宿于何处(何许)呢?放眼望去,一轮霜月下,他看见了那久负盛名的枫桥。南宋诗人范成大编纂的《吴郡志》说,枫桥,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因此,诗人一见到枫桥,便兴致勃勃地嘱咐船家将船系在桥下,决定这天晚上夜宿于此处,以一抒幽思。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