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打响指的时候,你将…… ——《催眠治疗秘笈》│ 书海遨游 No.18042

书海遨游 No.18042

当我打响指的时候,你将……

——《催眠治疗秘笈》

推荐程度:*****

(一位差点被埋没的催眠大师的经验之谈)

原书阅读:390分钟

本文字数:2,475

本文阅读:8分钟

看了那么多催眠书,还是要属艾尔曼最实在。作为一名只教医生做催眠的非医科毕业的催眠师,高效实用绝对是一大特色。

在知道艾尔曼以前,一直以为在三分钟以内甚至是一分钟以内使一位来访者进入催眠状态是一件很难学会的事情。不过这个以为也就到他的理论为止了。

这本也是难得一本我想把脚本抄下来慢慢背的催眠书。因为对于三次握手法、眼皮测试乃至诸多催眠导入的解读,解答了我一些困惑的地方,是瓶颈期的需要突破难点。

具体说到书的内容,首先是催眠理论部分,开篇的暗示就非常重要,“作为催眠治疗师,你能够做的只是向催眠对象展示怎样克服从正常清醒或者睡眠状态进入一种特定的催眠状态的障碍。你没有催眠他们,催眠他们的是他们自己。这就意味着对那些使用催眠暗示的人并没有给催眠对象施加什么力量,也就意味着我在催眠中的做法,没有什么是你们学不到的。

这是在建立催眠的基本假设的同时,也是给大家学习的信心,“没有什么是你们学不到的。”

当然,也不是说看一本书就能学会催眠,虽然这是一本很好的催眠书。就像艾尔曼说的,他自己学了50年都还在继续学催眠,怎么可能几天就速成。

更要注意的是,虽然艾尔曼的催眠可以做的很快,但并不简单,或者说并不随意。除了催眠师需要注意观察五个关键因素之外:

1、身体温暖

2、眼皮跳动

3、流泪

4、眼球向上看

5、眼白呈红色或者粉红色

更关键的是催眠必须满足三个必要条件:

1、催眠对象同意

2、催眠操作者和接受者之间有交流

3、接受者不恐惧并且愿意相信催眠操作者。

通过各种脚本案例,看得出来,“假装”一词在艾尔曼的催眠里面用的尤为精彩,而且几乎是每次必用的口头禅。想到比他小13岁的同一时期催眠大师奥蒙德·麦吉尔说的,“假装、想象、相信,你就会进入另一个现实。”

“假装”,好像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假设。

从“假装”开始,我们能看到从两指闭目法到三次握手都是非常快速有效的导入方式,也看到了最原汁原味的Elman Induction。

更精彩的是从三次握手到三次吹气,乃至喝一口水,都是能实现一样的效果,这是在真正的在解构其中的原理。

而且还可以看到对于“催眠”这个词语的慎用,更多的是在说放松或者闭目状态。

理论解释完以后是大量的催眠止痛的案例,不愧是只教医生的催眠大师,而且大多都是牙医碰到的案例。特别在清醒状态下止痛,“病人必须想着某个特定的想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点。

不过说到催眠止痛,这本书还有一个关键人物就是艾斯达里。因为艾尔曼的学生大多都是牙医,所以催眠止痛是最主要的应用。那对于催眠止痛的鼻祖艾斯达里,那当然是要着重介绍,而且艾尔曼还特别定义了“艾斯达里状态”。可惜的是生前被人质疑的艾斯达里只有在死后才慢慢被后人发现其巨大的贡献。

进而引申到艾尔曼对于催眠状态的理解,分为四个层级,就好比催眠的深度:

1、轻度或表面

2、眠游(假性或真性)

3、恍惚(艾斯达里状态)

4、催眠睡眠

我注意到在眠游期,会有一个“复合暗示”的概念,即后一个暗示能让前一个暗示的效果更明显,感觉更多的是在做深化的事情。“如果你遇到了假性眠游状态,通过复合暗示将其改为真性眠游状态。”像极了是在说“深化”。

同时比起之前几处精彩的收获,让我感到很值得回味的还是他定义了一个“催眠睡眠”状态,进而引申出一个非常强势的观点,“在催眠状态不可能会睡着。恍惚会转变成自然睡眠的论断是完全错误的。

虽然这个观点和我之前的认知有些偏差,但我能理解的是如果定义了催眠睡眠,那的确催眠和睡眠就完全分开了。如果基于这种定义和思路,你会拓展出相应的工具和方法去做更多的事。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在于我们怎么去理解催眠,怎么去学。借用Elman的一句话可以指引很多朋友开始进入催眠的大门,“大家对催眠的误解是由于很多的人是从外部学习催眠而不是由内向外。

催眠并不是一个神奇的,或者新的发明,本来就在大家自己的身体里,只有从内部体会开始学,才能真正懂得催眠。

就像“来访者或者医生在从恍惚中清醒过来的时候,都曾表述过,有一段时间他们希望房间里的人都不要说话,尤其是催眠者。”真正懂的人或者说经历过的人才会知道,“眠游状态不是植物人状态,来访者并没有失去意识,相反,他的意识更为强烈。”

作为书的后半部分,用了几个章节的篇幅提到了许多催眠治疗应用的案例:无痛分娩、牙科止痛、口吃、肥胖、恐惧症、过敏症和忧郁症。很有意思的一点是,我感觉这个排序似乎是艾尔曼自己擅长领域的顺序,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的自信,越自信有效的就越排在前面。

同时这些应用里面都有一个共同的也是很重要的步骤就是“催眠分析”。我的理解是,这是艾尔曼的风格,无论什么症状,艾尔曼都会让来访者进入眠游期去探索症状的起因,当起因找到了症状其实已经处理好一大半了。

也看到艾尔曼对精神分析的评价。“精神分析通过特殊耗时的技术让病人进入潜意识状态下,分析潜意识的大脑情况;催眠分析通过处理意识层面下的认知,使医生可以提高病人的意识状态,并且是一种快速的治疗方法。’潜意识想法’并不是’意识层面下的认知’的同义词。

其实每种治疗风格都会有自己的逻辑和方式,但有一点共同的是,“事情并不总是它看起来那样。

更何况这件事情是发生在来访者身上,催眠师能做的也许只有陪着来访者找到事情本来的样子。治疗师的任何判断推理都有可能犯错,当然这些错误会被来访者的意识纠正过来。“当病人的意识提高正常水平以上到200%甚至更多的时候,她不会让你轻易的犯错误。”

当然我们还必须“记住,一次治疗并不能让病人痊愈。”

另外可以看到艾尔曼的一些习惯用语,就好像“当我打响指的时候,你将……”,渗透着强烈的权威感。也许这也是他的风格中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最后也留有一些困惑,就比如“催眠必须要植入选择性思维”,也许是翻译的问题,对于“选择性思维”还是不能完全理解,是不是直接可以理解成“双重束缚”+因果关系。这点还有待进一步体会。

总体而言,这是一本让我茅塞顿开的催眠理论书,当然也并不是推荐给初学者或者没有基础的朋友,如果你已经学了不少催眠就一定要来看看,看看不同的大师是在做什么样的催眠。有了一定的催眠基础就可以把这本书的内容更加融会贯通。

2018-4-18

大卫·艾尔曼 / Dave Elman

“每日糊图”:

每天发一张自己拍的照片和一段原创的文字,和你分享着生活和心情。

“书海遨游”:

每看一本书都会感慨几句,以此分享给大家,和大家一起讨论,引发更多的共鸣。

“每月一片”:

每月挑选一部当月最喜欢电影,做些感想和评价,推荐给大家。

大家可以在公众号的菜单中找到更多更详细的信息,如有任何问题,也欢迎大家随时留言反馈。

伴你一起

浸在消逝的时光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