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武:高校人才开发的辐射性
开启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薛说人才
高校人才开发具有任何单位无法比拟的优势,呈现出辐射性的良性滚动发展,是人才开发的真正“硅谷”。
一、师承效应与师生人才链
从人才学角度来看,“名师出高徒”是人才开发的一般规律。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深刻地指出了教师在培养人才中的重要性。实际上,也正是因为教师育人的重要性,在人才史上才会出现师承效应与师生人才链。
所谓师承效应,是指学生得到老师的培养和教育,在学业能力等方面有较大发展,并因此加速成才的人才现象;师生人才链是指名师出高徒,高徒成名成家后再培养自己的高徒,这样代代相传的人才现象。在师承效应与师生人才链中,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具体化或动态的发展结果。在古希腊,苏格拉底曾拜当时著名的哲学家阿那戈萨克拉为师;苏格拉底本人则培养了大哲学家柏拉图;柏拉图培养了亚里士多德;亚里土多德又培养了亚历山大。在中国,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荀子则培养了李斯和韩非。这种人才辈出现象既是师承效应,又展现为师生人才链。正如美国学者艾曼贝尔所说:“在大学和研究生院就读期间,富有高度创造性的良师益友,对一个人创造性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从师承效应与师生人才链的角度出发,我国高校应充分发挥师资力量雄厚这一人才优势,运用人才培养的师承效应原理,建构师生人才链。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许多高校在安排师资时,往往让一些水平高的教授只带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为研究生上课,而不再为本科生上课。与此同时,大量的助教、讲师为本科生上课。这对于本科生来说,实际上没有接受本校高水平教授授业的机会。这种做法既是对人才高智力的浪费,又无形之中阻碍了人才培养。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学校应支持和鼓励水平高的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以促进本科教学锦上添花。在这方面,早在18世纪,德国大哲学家康德就曾经每周最多上课达20多课时。北京大学为了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文理交叉,提高本科教学水平,甚至让著名的博士生导师为主讲教师,为大学生开设《大学语文》必修课,受到了大学生的普遍欢迎。中国海洋大学长期以来一直要求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客观上非常有利于人才培养。
此外,为了扩大师承效应与师生人才链,高校还应采取措施,鼓励师生课堂之外的多方面的交流,创造更多的言传身教的机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的熏陶。
二、同学合作关系产生的共生效应
在生活中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句话虽有一定偏颇,但却说明了每个人都需要亲情和友情这一客观事实。在高校,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或全省各地,远离父母家乡,更需要同学之间的互相关心和互相帮助。据调查统计,回答以互相帮助和先人后己为交友原则的大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90%以上。这说明高校学生的交友原则是正确的,也说明大学生之间的友谊是健康而深厚的。因此在大学的几年,大多数同学与同学之间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毕业走向工作岗位以后,一般来说,本校、本系、本年级的同学之间来往也比较密切一些,即以同学为中心,向外辐射为系友即师兄弟,再向外扩展为本校其他专业的校友。近几年来,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又兴起了庆祝建校多少周年的校庆活动;在各专业内部,各年级的毕业生又举办毕业十周年或多少周年的同学聚会。这种类似的校友、系友或同学聚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高校的凝聚力,也沟通了彼此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能够产生积极的共生效应。当然,这种联系应力求以祖国繁荣昌盛为最高价值取向、以大局为重,克服狭隘的本位主义。
三、高校之间的校际合作与交流
高校之间的校际合作与交流能够产生积极的共生效应,这是人才资源共享的表现,也是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的特殊需要,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高校与高校之间联合办学。这种联合又可分为“统—型”和“松散型”两种类型。统一型是指以某所大学为主把附近几所相关的高校合并到一起,形成一个实力雄厚的“集团军”;松散型是指高校之间派教师互相兼课,互派访问学者,师资力量共享。
第二,高校之间经常进行教学与科研的交流与合作。这种方式较之第一种更为自由灵活,彼此之间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如交流教改经验、科研项目的合作等。在这方面,可以根据高校力量的强弱情况,采取“强强联合”、“强弱联合”和“弱弱联合”等不同的方式。
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于高校人才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优化人才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最大程度地发挥人才的价值,做到人尽其才,而且还可以避免人才培养的“近亲繁殖”,这对于高校之间的互相促进和共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四、高校人才开发的进步性与前瞻性
大学生是青年一代的精华,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国家的发展进步需要高校培养大量合格的人才,也就是说,满足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这是高校人才开发的最终目的。为此,高校需要有人才开发的进步性与前瞻性。
所谓人才开发的进步性,是要求高校应站在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制高点上,以国家对人才的需要为最高价值取向,培养国家需要的各种人才,从而促进国家的发展进步。要做到这一点,高校就应该克服短期行为,真正强化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把握素质教育中学会做人、培养能力和勇于创新这三个层次,真正培养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尤其需要开发大学生的潜能和各种情感智商。
所谓人才开发的前瞻性,是指高校为了实现人才开发的进步性,必须具有超前意识,即前瞻性。具体说来,就是要把握社会对人才的动态需求,及时调整专业与招生数量,做到高校培养的人才能符合社会需要。为此,从微观上看,高校的管理者应通晓人才开发的基本规律和特殊规律,正确认识哪些专业是社会的基本需求,哪些是短期需求,哪些是整体的需求,哪些是部分的需求。例如在文科诸专业中,一般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是社会长期整体需求的专业,相比之下,其他专业如会计、法律、新闻、文秘、政治、历史、教育等专业社会需求量则相对较少。在这方面,我国高校近年来教训不少。其中,90年代初,社会上非常需要财会人才,于是许多大学、大专、中专纷纷上会计专业,结果到90年代末,该专业毕业生已严重供大于求。
从宏观上看,国家应做好未来社会人才需求的科学预测,采取人才开发优于经济开发的人才战略,从宏观上提高各高校人才开发决策的科学性与前瞻性,避免盲目性和短视性。在这方面,“韩国发展的一个重要经验是'超前教育’,即教育发展水平远远超出经济发展水平”。可以说,韩国的“超前教育”能够给我国以借鉴和启示。
责任编辑:高雪
主持人近两年出版著作
薛永武
《审美与人才开发》
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版
薛永武
《中西文论与美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薛永武
《文化产业人才资源开发》(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薛永武
《让孩子走向成功和卓越》
中国言实出版社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