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眼中的碑林 || 封五昌:景龙池与兴庆宫
景龙池与兴庆宫
封五昌
在我居住的索罗巷以东约三百米处,有一南北走向的街巷名“景龙池”,此巷的南头,矗立着一尊巨型石雕——但见一条黄龙从井中飞腾而出;此巷北端的一个土台上,用玻璃镶嵌着一块“保护文化遗产标识”,注明“此处为唐朝兴庆宫的楼台遗址,传为玄宗观鱼台”。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景龙池”与唐“兴庆宫”二者之间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那就得从“景龙池”的得名说起了。
兴庆宫所在地位于原唐长安城郭城之隆庆坊,地处长安城东偏北。此坊唐末以后逐渐成为老百姓居住的地方,据宋朝宋敏求《长安志》,及《长安地名录》等资料记载,在隆庆坊的南边,有一个名叫王纯的人,家有一口井,在武则天时,“井溢,浸成大池数十顷,号隆庆池”。池中“常有云气,或黄龙出其中”。一时被视为奇景。后来,“其沼浸广,里人尽移居,遂澒(hòng)洞为龙池”。(龙池因井中有龙出没而得名,故亦称井龙池;又因“景”与“井”谐音,故以后相沿雅称此巷为“景龙池”)。武周大足元年(701年),相王李旦(后为睿宗)的五个王子临淄王李隆基(后为玄宗)等兄弟五人从幸西京长安,赐宅于隆庆坊,称“五王子宅”,原坊中之隆庆池,因而俗称为“五王子池”。“后又引龙首渠分浐水灌之,日以滋广。至景龙(唐中宗李显年号)中,弥亘数顷,深至数丈,常有云龙之谓,后因谓之龙池”。后因“五王列第于其北,望气者言,‘常郁郁有帝王气,比日尤盛’”。
由于附会说此池“有帝王气”,是李隆基当皇帝的预兆,引起唐中宗李显的猜忌,景龙四年(710年),中宗亲自到“隆庆池结采为楼船,宴侍臣,泛舟戏乐,以象压之”。
另据清代徐松撰《唐两京城坊考》卷一载:隆庆池“本是平地,垂拱、载初(注:二者皆为武则天年号,即公元685~689年)后,雨水流成小池,后又引龙首渠分浐水灌之,日以滋广,至神龙、景龙(注:二者皆系唐中宗年号,即705~710年)中,弥亘数顷,深至数丈”。因其坊名,称“隆庆池”。开元二年(714年)此坊置宫后,称该池为龙池。
以上两种说法,前者颇具神话传说色彩,后者显然比较符合历史事实。然而民间广大群众,长期以来都宁愿相信前者,因为他们认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唐明皇李隆基是位“真命天子”,而“龙池”是注定他登上皇帝宝座的发祥地。
经过好一番波折,公元712年,李隆基终于登基称帝,是为玄宗,为避玄宗名讳,将隆庆坊改称兴庆坊。开元二年诸王兄弟请献宅为宫。新宫因坊得名,称兴庆宫(龙池也因其宫名,称为兴庆池)。该宫原本为离宫,后经几度扩建,成了玄宗起居听政的正式宫殿。从此,唐都长安城中有了三个宫殿群,即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南内兴庆宫。
兴庆宫之内,以一堵东西向的隔墙分为二部分,北部为宫殿区,有兴庆殿、大同殿、南薰殿等建筑;而南部以兴庆池为中心的风景园林区最为优美,周围有勤政务本楼,花萼相辉楼、沉香亭等建筑,环绕一泓碧水的兴庆池(龙池),湖光楼色相映,宛若仙境。据考古发掘探测,龙池东西915米,南北214米,面积约18万平方米,呈椭圆形状。池中种植有荷菱藻芡,岸旁多垂柳,池南岸还有一种心红叶紫的草,醉酒后摘此草嗅之立醒,故名“醒醉草”。每逢春日,龙池之上彩舫频频,笙歌阵阵,唐玄宗与杨贵妃等嫔纪僚臣常在此泛舟游宴为乐,好一派热闹景象。唐代许多诗人都留下《兴庆池侍宴应制》诗。如张九龄《奉和圣制龙池篇》诗云:“天启神龙生碧泉,泉水灵源浸迤延。飞龙已向珠潭出,积水仍将银汉连。岸傍花柳看胜画,浦上楼台问是仙。我后元符从此得,方为万岁寿图川。”
惟其兴庆宫是以兴庆池(龙池)为中心的园林风光为其特色,加之景龙池附近的居民大都在1957年前后参加过修建兴庆宫公园的义务劳动,因此他们经常会自豪地说:“是先有景龙池,后有兴庆宫,再后才有兴庆宫公园的。”
封五昌,笔名史研、伍昶等。1941年3月生,陕西西安人,大学文化,高级教师,曾任西安市教育局教研室历史教研员、编审部主任。兼任陕西省暨西安市历史学会副会长、陕西省暨西安市历史教研会副理事长、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理事等职。在从事历史教学研究之余,喜爱西安地方史的学习与研究。除编写大量历史教研、教辅书籍、资料外,还主编《西安历史》等,参编《陕西历史》《新编西安旅游》等书籍,并在全国20多家报刊上公开发表论文数十篇及历史散文百余篇,其中有多篇论著获奖。曾被评为陕西省社会科学优秀学会工作者等。目前已退休,仍从事西安地方史(志)的研究。
本文选自《名人眼中的碑林》
特约编审:朱文杰 王 炜
主编:吴少侠
===========================
年轻夫妇隐居终南,熬制皂角洗发水
需要洗髮水、沐浴皂、潔面皂的朋友們,1月10日前掃描二維碼皆可下單,正月十五以後恢復發貨,手工熬製出品慢,會根據下單先後順序發貨,早早下單,避免過年期間沒有洗髮水用啊!
纯天然,不伤发,不伤脑(尤其小宝宝)
洁净去油,防脱止痒
往期链接↓↓↓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获奖作品及获奖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