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五昌:漫话闰日、闰月、闰年
漫话闰日、闰月、闰年
封五昌
闰,余数也,历法纪年与地球环绕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有一定的差数,故每隔数年必设闰日或闰月加以调整。
今年,2020年,是阳历(公历 )闰年,2月份多一天,是29天。同时,农历(夏历,阴阳历)也是闰年,增加了一个闰四月,全年成了384天,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们知道,公历(阳历)一年是365天,而地球绕太阳一周所运行的实际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叫做回归年,也叫太阳年)。也就是说,按365天计算,阳历每过一年,就撇下了5个多小时,4年就撇下将近一天的时间。这一天放在哪一年好呢?公元前46年,罗马统帅儒略·恺撒规定:每年平均长度365.25日,历年中的平年为365日,每四年一闰(即每隔4年加1天,这就叫闰年,闰年366日,所加的这一天就叫作闰日);1年分12个月,单月为大月,每月31日;双月为小月,每月30日,只有2月平年 为29日(因为2月是处决犯人的月份,被认为“不吉利”),闰年则加1日,为30日。这种历法史称“儒略历”,是现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历(阳历)的前身。顺便提及,儒略·恺撒的继承人奥古斯都从2月减去1天(成了28天),加在了其诞辰所在的8月(本为小月,改为大月;8月份的拉丁名即称为“奥古斯都”),又把9月、11月改为小月,10月、12月改为大月。由此可见,这乃是由古代历法的制订者们按照其主观意愿决定的,并无多少科学道理。但习惯成自然,一直沿用至今。
这种4年一闰的办法虽然计算起来比较简便,但仍有一个问题未能妥善解决。如前所述,儒略历一年平均长度为365.25日,比回归年长了11分14秒,每4年则亏了44分56秒,这数字虽然不大,但积少成多,400年就亏了差不多3天,自公元前46年颁布儒略历积累到公元16世纪末,春分日就由3月21日提早到了3月11日,误差了10天。这10天怎么办呢?为了使节气和日期不至于混乱,于是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于1582年10月4日下诏,命令以次日(即原10月5日)为10月15日,这样以来,公 元1582 年10月6~14日,这10日就成了“历史上的十天空白”);并为了避免以后积累误差,置闰的法则改以公元纪年(即以耶稣诞生年为公元元年)为标准(注:公元纪年始于公元6世纪,儒略历颁布之时,尚未实行公元纪年),能被4除尽的年为闰年,但逢百之年只有能被400除尽的才是闰年(例如,公元1900年不是闰年,而公元2000年则是闰年),该年2月份增加1日,即为29日。用这种办法,就可以在400年中减少3个闰年, 即减少了3天,这样一来,每年的平均时间,基本等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运行时间。这就是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的“公历”。
至于农历的闰年则是另一番含义。农历要有十三个月,这一年才叫闰年,否则也是叫平年。农历、公历(阳历)的闰年各指两个概念,不可混淆。农历平年是十二个月,但由于历法计时的需要,往往要加一个月,增加的这个月就叫闰月。为什么要增加一个月呢?因为农历是以月亮的圆缺来计算时间的。圆缺一周期,也就是说,月亮绕地球一周所需时间为29天12小时44分2.8秒(称“塑望月”)。为了计时方便,农历则采取大月为30天,小月29天的计时方法来加以调节,使每月的平均时间尽量接近月亮的圆缺周期。这样,农历一年只有354天或355天,与阳历相差11-12天,如不设法调节,3年就要差上一个多月,18年就会出现冬夏之差。为了缩减这个差额,做到既考虑月亮的圆缺,又考虑气候农时,我们祖先确定的“三年一闰,五年二闰,十九年七闰”的闰月规则,是十分科学的。根据这个规则,十九年中的七个闰月,该怎么排列,闰哪几个月呢?它不象阳历闰年那样固定在2月,而是要根据季节变化规律而确定的。一般设在没有中气的月份中。何谓中气?顾名思义,月中的气候。平常人们所说的一年二十四节气,那是个总的称谓,用来表示季节的更替和气候的变化。其实,其中从立春开始,单数(在阳历月初)的称为十二节气(包括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双数(在阳历后半月)的称为十二中气(包括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农历(即夏历)历法规定,各月的“节气”可在夏历本月或上一月出现(如立春可在正月或上年腊月出现,这就是所谓的“一年两头春”);而“中气”则必须在夏历该月出现(如雨水必在正月出现,夏至必在五月出现)。我们知道 ,相邻两个中气间隔大都在30或31天,而农历小月只有29天,于是有的农历月份,中气落在月末,下个月就没有中气。这说明农历月已经与气候不相吻合而该置闰了,所以农历就把没有中气的那个月作为闰月,跟在几月后就叫闰几月。例如,2020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日是中气小满,下个月是小月,达不到下一个中气夏至,再隔一个月的初一(即五月初一),才是下一个中气夏至,当中的一个月没有中气,就定为闰月,它跟在四月后面,所以就叫闰四月。
综上所述,阳历(公历)积4年约成1日,加于2月,使2月日数由28日增为29日,所加的1日称“闰日”;农历(阴阳历)每逢无中气的月份所加的一个月叫“闰月”,加在某月之后的就叫“闰某月”;阳历中有闰日(即2月为29日)的年,或农历中有闰月(1年13个月)的年,叫“闰年”。
封五昌,笔名史研、伍昶等。1941年3月生,陕西西安人,大学文化,高级教师,曾任西安市教育局教研室历史教研员、编审部主任。兼任陕西省暨西安市历史学会副会长、陕西省暨西安市历史教研会副理事长、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理事等职。在从事历史教学研究之余,喜爱西安地方史的学习与研究。除编写大量历史教研、教辅书籍、资料外,还主编《西安历史》等,参编《陕西历史》《新编西安旅游》等书籍,并在全国20多家报刊上公开发表论文数十篇及历史散文百余篇,其中有多篇论著获奖。曾被评为陕西省社会科学优秀学会工作者等。目前已退休,仍从事西安地方史(志)的研究。
往期精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