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作家》悠悠岁月||高安让:穿越麦收季节
首届杨凌小麦文化节,我扮演了“农神后稷”,从主持人手里接过镰刀,走进了金灿灿的麦田里,顶着火热的太阳,挥汗如雨地割起了小麦……
此刻仍然记忆犹新,我仿佛穿越回那遥远的收麦季节。
1958年,开始人民公社化,吃饭不再在自己家里做了,吃食堂,一天三顿排队吃饭成了那个年代一道令人回味无穷的风景线。饥饿中吃了几年,食堂就解散了。家家都分得了自留地,这于当时是天大的好事。
也很奇怪,生产队的麦田,不管怎么投入水肥和人力,产量总是比自留地里的产量差很多。
还是说说自留地吧。播种后,由于靠天吃饭,父亲总是操心地里的肥料和墒情。常言说的好:“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入冬前,用土肥把麦子覆盖一遍,保证小麦越冬,为来年麦子起身积累营养。要是冬天能下一场大雪,铺天盖地地把小麦压得严严实实,这时父亲总会欣喜地对我们说,今年丰收没有嘛哒咧,我娃来年就能吃白面,不饿肚子咧。
第二年初夏,“算黄算割”清脆的叫声响遍田野,父亲总要带上我一天两遍的往地里跑,检验小麦是否熟到,看看麦穗颗粒的饱满程度,看到高兴处,就会掏出烟锅吧嗒吧嗒抽起来,一圈圈蓝烟,随着风的方向,飘向空旷的田野。偶尔,父亲会把一个麦穗摘下来,放在手心,慢慢揉开,一颗一颗数起来,然后,会如家珍般包在手巾里拿回家。过去,父亲给地主“拉长工”,一年到头只能换回几石粮食供养爷爷奶奶们吃饭,这可是他第一次自己有了小麦,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开镰割麦是全家人的大事情,父亲和哥哥分头早早起来磨好镰刃,母亲已经备好一天要吃的麦仁饭和馒头,姐姐提着凉开水,我拿着磨石和磨镰水,一家人急急地奔向麦田。父亲把麦田划成了几个大块,大家分头割麦。嚓嚓嚓的镰刀声,一行行麦子倒下去,捆绑,站立,不到一天功夫,二亩多地就割完了,再用耙耧梳辫子一样拉一遍,把散落在地上的麦子搂起来。母亲带着姐姐和我,还要把地里遗落的麦穗仔仔细细地捡拾一遍,然后再用架子车小心翼翼的运回场里。
如果遇到阴天,就要把麦子摞起来,防雨。记得有一年,一连下起了十多天的淋雨,防雨设施跟不上,眼巴巴地看着收回来的麦子成了“芽麦”。坚强的父亲哽咽着涕不成声。他心里知道,又要勒紧裤带过日子了。就是那年,没粮吃,无奈的父亲带着哥哥,腰缠母亲织的布,去北山换回玉米,填补粮荒。之所以把布缠在腰上,也是怕被人抢劫吧。
天气晴朗就是碾场的最好时间。由于劳动量大,人手不够,就请来亲戚和邻居,相互帮忙,是没有费用的。先是摊场,把麦捆解开来,围绕麦场一圈一圈的摊开,摊成圆形,麦穗朝着场中心。让太阳照射一个多小时,这样麦穗易脱粒。哥哥从饲养室里牵来牛,套上碌碡,挥起皮鞭赶着牛,就开始碾麦子了。烈日下,牛吃力的拉动着碌碡,由外及里反复碾。这阵子,就看牛的了,一家人大半年甚至一年的吃喝全靠牛了劳作了,牛成了宝贝蛋儿。父亲心疼牛,怕牛中暑,拿来鸡蛋清给牛吃,还买来黄鳝喂牛,为牛防暑降温,保证牠完成碾场任务。
这个时候,牛就显得格外高兴,大小便都随意挥洒,一看见牛尾巴翘起,父亲就赶紧喊我:快把笊篱拿来接牛粪。我闻声,慌忙跑过去,伺候牛的拉撒。场碾好后,就开始起场了,大家把麦草用木杈暂时垛起来,然后用撒子,把短小的麦秸收拾干净,碾下来的麦糠粒堆在场中间。再把垛起来的麦秸摊开,开始碾第二遍。这样,颗粒归仓,不遗留一粒粮食给麦秸。
接下来,父亲就盼风了。起风了就能扬场了,扬场就是借助风力把麦糠麦粒分开。由于当时没有风扇,扬麦只能“靠风使舵”。关中的夏季,一般到了晚上十点左右,才会有正风吹来,所谓正风,就是风向稳定、风力强劲的风。晚间时常也有“悠悠”风,风腰软,扬不了场,撩拨得场畔的杨树叶子哗哩哗啦,鬼拍手一样。父亲会说:鬼拍手的风,扬不了场。为了不错过扬场时机,有时候父亲和哥哥都会睡在麦场上,不是睡在口袋上,就是睡在麦草上。“悠悠”风不时骚扰,父亲不时起来,用木锨把麦糠抛向天空,试试风力是不是可以扬场。在确定风向后,便叫醒全家人,抓紧时机扬场。一大阵忙碌,一边是干干净净的小麦堆子,一边是麦糠。
小麦就地堆着,准备第二天晾晒,完成收麦的最后一道程序。艳阳高照,全家人满是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为了庆祝好收成,晒麦天都会炸油坨坨吃,也做好吃的蘸水面。因为天热,干了一上午活,把煮好的面放进凉开水里,再捞进汤碗,吃起来既不烫又爽口,还节省了时间,蘸水面是庄稼人收麦天最常吃的饭。
晒麦前用扫帚把场地仔仔细细扫干净,然后把麦粒用均匀的摊在场上。这时候,我就成了晒麦场上的主劳力,要不时驱赶各种鸟儿前来偷吃麦子,还要定时搅动麦子,使其均匀受到太阳照射,晾干水分。下午4点左右,父亲用牙齿咬麦子,一旦听到“咯嘣”的清脆声,收麦就开始了。通过扬麦,筛麦,用簸箕簸麦,麦子就会干干净净,然后颗粒归仓,供一家人全年食用。
穿越了半个世纪的麦收时节,感觉并不遥远,仿佛就在昨日。
高安让,陕西省杨凌示范区作家协会常务理事,杨凌电视台编辑。《西北作家》签约作家,军人出身,从医多年。先后在杨陵区委统战部、卫生计生局、区委办、宣传部、文明办、党校等多部门任职,杨凌区李世民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被中宣部、国家计生委、陕西省委等授予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发表散文、评论、小小说等千余篇。
《西北作家》往期链接
◆稿投:1175314756@qq.com(小说、散文,2000字内);xbzjsg@163.com(诗歌,15-50行内新诗,不刊古体、近体诗和词曲)。要求原创且未在其它微信平台发表过!签约作家注明签约号,将优先审稿和结算。投稿请注明体裁,务必加主编微信(wyku001),方便结算稿酬。投稿后无需催问,10日内未见回复,即可另处!
◆稿酬:48小时后结算,非签约作家稿酬为打赏额的60%,低于10元不予发放。签约作家优酬发放。
◆声明:作者自负文责。本刊对稿件可能会做修改后发表,不同意修改请注明!
◆转载:转载本刊内容,须注明来源于《西北作家》,否则,本刊会依法维权!
(图片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