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战概念探析》之七:作战概念属性之针对性和对抗性

作战概念探析

通过强化原有的程序和能力已经不足以应付高端战争了。

————谢丽尔·索普,美国空军多域指挥控制能力办公室

如果不是你设计战争,那么你将成为对手所设计未来战争的牺牲品。

————拉姆斯菲尔德

战争一直是条变色龙,它是不断变化的,适应新的环境和伪装自己。

————克劳塞维茨

多动脑花子,少动枪杆子。

————《我的团长我的团》

未来已来。

————笔者

E-8C对地监视与打击指挥飞机。2017年,美国空军决定终止E-8C单一节点平台替换机项目。2018年2月22日,美国空军部长希瑟·威尔逊表示,在与中俄对抗中, E-8C这样的平台只能是靶子,E-8无法在与中国的作战中生存,无法部署和用于对付中国,无法进入2025年后与中国和俄罗斯的强对抗环境。2025年左右,E-8C这种“集中式”作战概念下的平台将由包含空、天、陆多节点的分布式系统——“先进作战管理系统”(ABMS)取代。此外,ABMS还具备多域指挥与控制(MDC2)能力(图片来自互联网)

作战概念旨在解决某一具体的作战问题,具备针对性和对抗性的属性是应有之义,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作战概念具有重大军事效益的体现。

十五、针对性

提出和研发作战概念的目的,首先是针对某一具体作战问题的解决。针对性不仅表现为作战问题找得准,即作战问题高度聚焦,更要作战样式可行高效、作战能力能够支撑。只有加强针对性,才能更好地突出作战概念研发的目的性,并才能取得更大的军事效益。
作战概念的针对性是“胜战不复”军事思想的体现。之所以作战概念研发是具有高度思想性和技术性的智力活动,在于预测战争非常困难。每场战争都有自己特定的战略、方针和指导,遵规遵据取胜鲜有个案。
没有通用的作战概念,没有一个作战概念可以“打遍天下”。作战概念源自解决某一具体作战问题的作战需求,都是置于想定的时空条件下,其提出是基于当前特定或未来设定的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科技、工业等方面的状况,而作战需求更是离不开设定的安全战略、军事战略、作战理论、作战对手、地缘态势、战场环境、武器装备等要素。
作战概念的针对性并非排除其拓展性。即使某一作战概念可以拓展到其他作战场景,满足更多的作战需求,但也是因为在这些作战场景中存在着共性的作战需求。不难理解,对于战役和战术层面作战概念,作战概念的针对性尤其突出。
以“分布式杀伤”作战概念为例。“分布式杀伤”本质上仍然是联网作战和体系作战,是“网络中心战”作战概念在水面作战上的拓展应用。“网络中心战”在海湾战争中初露端倪,经过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检验。目前,美各军兵种已能够打比较成熟的网络中心战。以网络中心战为牵引,美国海军发展了“协同交战”“一体化防空”等作战概念,目的都是最大程度发挥美军的体系作战优势。
“分布式杀伤”也可拓展其他海战样式。“分布式杀伤”是2014年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根据濒海战斗舰编队对海上和对陆上目标打击的兵棋推演结果,针对水面舰艇反舰能力的不足提出的,是水面舰艇作战概念,但同样适用于对陆打击,二者之间不存在技术上的障碍,此外,还可拓展到执行联合反潜、联合搜救等任务领域。“分布式杀伤”非常适合岛屿作战。面对周边海域分布式水面舰艇实施的协同打击,即使岛屿拥有一定的陆基空中力量,也将因难以判断来袭方向,组织防御的难度大大增加。“分布式杀伤”最有潜力发展或移植成为战区级的海上联合防空反导作战概念,这是由防空反导是体系作战的特点决定的。不难设想,在“协同交战系统”支持下,广阔海域分布的水面舰艇联合作战,联合感知空中威胁、提前预警来袭目标、确定最佳拦截方案,作战能力和效率都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F-35A战机与“穿透型制空”(PCA)战机战机编组飞行想象图(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图片)。美国空军与F-352019年,美国智库——战略和预算评估中心(CSBA)向美国国会提交报告,认为应重点发展具备“穿透型制空”(PCA)能力的6代机,执行远程作战任务,可突破对手的纵深空域夺取制空权,为后续己方5代机大举进攻打开通道。报告认为,2030年之前美国空军应至少装备50架6代机,以确保在“大国竞争”中相对对手的5代机占据技术优势

十六、对抗性

作战理论研究,强调对抗性是基本要求,作战概念研发莫能例外。作战概念研发应坚持“料敌从宽、待己从严”的原则,这也是作战理论研究的基本原则。作战概念研发应立足实战,设定的对抗情形应尽可能接近真实。只有在更接近实战的想定中制定的作战概念,才能更好地解决作战问题,才能更具有指导意义,且对作战能力建设和武器装备研发的指导和牵引才不致于找错方向。
对抗性发生变化,也会产生新的作战需求。自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国防战略和军事战略由“反恐”转向“大国对抗”后,作战概念研发呈现“井喷”,原因无他,作战需求驱动使然。
作战概念若对抗性不足,将直接导致其指导性的欠缺。自1991年海湾战争以来的历次局部战争充分体现了信息化战争的特征,但由于几乎都是在实力悬殊的对手之间进行的,对抗性不足,未能反映深层次的信息化作战规律。在此角度上,应以美军为师。美军研发的作战概念,人为提高对抗强度和博弈难度成为例行做法。表现在:臆造安全威胁、妄想对手潜力,夸大敌人实力。目的无外乎通过制造势均力敌的对手或极度危险的敌人,强化对抗性。此举,一方面可提高作战问题的解决门槛,在未来战争中更加从容;另一方面,加大作战概念的牵引力度,更好地进行作战能力建设和武器装备研发。
对抗性是动态而非静态的属性,表现为对抗的方式和程度。理想的对抗,不应下“明棋”,而应“背靠背”。但是,作战概念研发以对未来战争的预测为基础,预测更多的是基于先验概率,而作战概念能否成立,实际上是后验概率的问题,这样就构成了矛盾。实际上,这也是作战概念研发的核心和关键所在。解决之道,无外乎广泛调查、深刻思考、大胆假设、谨慎求证,而这一切,都应以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为基础,无捷径可走。
以“穿透型制空”作战概念为例。2019年,美国智库——战略和预算评估中心(CSBA)向美国国会提交报告称,美国空军应该开发和采购穿透型制空(PCA)战斗机和穿透型电子战(PEW)飞机,以执行制空、电子战和其他任务,从而击败俄罗斯和中国的空中和海上拒止体系。穿透型制空/穿透型电子攻击战机应具备达1500海里或更大航程,以便可与现有作战体系结合。
CSBA认为,未来空中力量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渗透和生存能力。如果一架战机无法穿越敌方拦截战机和地空导弹的屏障,那么它就无法完成自己的使命。在此意义上讲,具备“穿透型制空”能力相当于拥有在未来战场上的行动自由。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