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做一个好人?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冯小刚导演的《芳华》里面有一个活雷锋。
他总是主动吃食堂没人吃的破饺子;
只因战友的表太过名贵没人敢修,他就自己研究如何修表;
为了帮准备结婚的战友省钱,他自己买材料亲手做了两个沙发;
他拱手相让别人做梦都想去上的大学,他竭尽全力地帮助所有人。
但就是这样一个好人,最后的结局却有点凄凉。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刘峰的善良似乎只剩下卑微个体的苟延残喘,并没有像我们想象中那样好人得到好报。
虽然在电影的结尾处,我们看到那么多人中,唯有刘峰是那么平静和知足。
但现实生活中,确实也有很多人做了好事却没有得到理解和认同。
许多事,确实看似不公平,我们为什么还要做一个好人呢?
上帝不奖励好孩子
美国有一个儿童心理学家,专门主持儿童电台,并回答孩子们提出来的问题。
有一天,一个叫Alice的六岁小女孩打来电话问了一个问题。
她问:我是个好孩子,我弟弟是个坏孩子。爸爸妈妈要求我们每晚9点上床睡觉,每一次我都很听话,按时上床。
可弟弟却不听话,每次要一瓶牛奶才肯上床,而他居然每次都能得逞。
我也想要一瓶牛奶,但父母从来不给我。
为什么弟弟是个坏孩子,他总能得到牛奶,而我是个好孩子,却总得不到牛奶?
这个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被这个问题问住了,他诚实地告诉Alice,很抱歉,我现在不知道。
如果有一天我知道答案了,一定第一时间告诉你。
一晃三年就过去了,那天,他去参加一场婚礼。
婚礼上,紧张的新郎将本该戴在右手的戒指戴在了新娘左手。
神父为他解围说:孩子,她的左手已经完美无瑕了,你戴在她的右手吧。
心理学家这才恍然大悟。他迅速离开婚礼,回到电台,叫停了所有正在播出的节目,开始呼喊Alice的名字。
他说:Alice你在吗?你在收音机前吗?你还记得3年前的问题吗?
我很抱歉,你现在9岁了,我才有了答案。我希望你能认真听,希望你不要再为坏孩子得到牛奶而耿耿于怀。
坏孩子虽然得到了牛奶,但其实你得到了上帝最好的礼物,就是你是个好孩子。
这就是著名的“上帝不奖励好孩子”。
上帝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就是我们都是好人。
成为一个好人,心中自有美好世界,这就是做好人的最大福报。
夏虫不可语冰,他们内心的那个美好世界不是利己主义者可以理解。
哈维尔曾说:
我们坚持一件事情,并不是因为这样做了会有效果,而是坚信,这样做是对的。
我们选择做一个好人,我们选择做善良的事,不是为了回报,只是因为这是对的。
好人幸福感更深
那些宁愿牺牲自己也要帮助别人的利他主义者,是脑子“不正常”吗?
美国乔治城大学的心理学家Abigail Marsh教授通过逆向研究方法,发现好人有以下特性:
他们更容易察觉到那些处在悲痛中的人,他们拥有很强的同理心。
他们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可以提升个人幸福感。
根据Elizabeth Dunn和Michael Norton (2013)在136个国家的研究表明:
“捐钱给慈善机构与家庭收入翻倍带来的幸福感十分相似。”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利他主义看似帮助了别人,实则也提升了自己的幸福感。
这些无私的人,从来不以自己为中心来思考问题,从不觉得自己比其他人更重要。
在他们眼中,所有的人都是同等的,都值得他们去帮助、去怜悯、去关心。
有人会说,那我们坚持去做好事,多做志愿服务就能提升自己的幸福感了吗?其实不然。
心理学家还发现:
仅仅参加志愿活动是不够的,这只是一种形式,还必须有正确的动机,才会对志愿者自身产生积极的作用。
换言之,心的柔软,才是真正幸福的根源。
科学发现:以他人为中心参与志愿服务的老人,死亡率显著降低了。
有趣的是,研究还发现:
即使是看到或分享做好事的图片或视频,也会提升我们的幸福感;
当我们在分享他人舍己为人的图片或视频时,也会体验到一种温暖的感觉。
好人也许没有得到什么,没有变得更富裕,也没有因此成为英雄,甚至连他人的赞赏有时都是缺乏的。
但是他们的内心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也正是这种幸福的感觉驱动着他们继续做着许多“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能以同理心,来看待周遭,感受真爱。这个世界,因为有他们的存在变得更温馨,他们自己的人格也因此而更圆满。
真正的善良,是不求回报的,也无需向别人证明。
孟子云: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就是人这一生最大的底气和福气。
人在做,天在看。
真正的善良与财富、地位、财力、美貌、才华无关。
即便是一个在现实中最卑微的人,也可以通过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人而拥有一个最高贵的灵魂。
相信在更多人向这个世界输送善意的同时,我们也自然都能感受到,属于我们的那份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