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斤半随想录│徐强:多吃苦,少吃亏

1994年元旦《贵港市报》报头
多吃苦,少吃亏
★文/徐强
“旧的1957年已经过去了,新的1958年今天又开始它的历程。今天,我们不仅要以极兴奋的心情来欢庆第一个五年计划所获得的胜利,同时也要以更足的劲头去争取、去创造更伟大的、更灿烂的未来。”
这是1958年元旦《贵县报》社论的第一段。那时我还没有出生,还要再过将近20年,我才会来到人世。如今,《贵县报》已经改为《贵港日报》,我也在报社工作了20多年,中国更是从“一五”计划迈进了“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在阳光和煦的新年第一天,翻看历年老报纸的元旦版面,我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无论是《贵县报》《贵县日报》,还是《贵港市报》《贵港日报》,每一期报纸、每一个版面,都是记者、编辑以及其他新闻工作者辛勤劳动的成果。这种辛勤,也许是鸡鸣即起,也许是彻夜未眠,要而言之,无不凝聚着报人的心血和汗水,一代接一代,一年复一年。
《燕京旧俗志》有云:“污践字纸,即系污蔑孔圣,罪恶极重。倘敢不惜字纸,几乎与不敬神佛、不孝父母同科罪。”话说得有些过头了,但“敬惜字纸”的态度,起码还是要有的,因为这是对知识的尊重,也是对劳动的尊重。印光大师说:“字为至宝,远胜金珠,人由字智,否则愚痴。世若无字,一事莫成,人与禽兽,所异唯名。”抛开政治与时代的因素不谈,报纸在普及知识、开启民智方面,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仅此一点,已足以“敬惜”,何况它还有记录生活、保存历史的档案价值。
办报纸很苦。然则,在人人都是麦克风、人人享有话语权的全媒体时代,披星戴月地跟踪每一个线索、形神枯槁地推敲每一个字眼、殚思竭虑地修改每一个段落、废寝忘食地编排每一个版面,这样的辛苦,是否依然值得付出?我的答案是:值得。
从新闻工作者的角度来说,这是锤炼文字基本功的大本营,是培养文字沙场将士的“黄埔军校”。一个人,如果文字功底不过关,不管是在传统媒体战场还是在新兴媒体战场,都将丢盔弃甲打败仗,甚至缴械投降、束手就擒。记得我刚从事编辑工作的时候,血气方刚,年少无知,曾经大言不惭地夸下海口说自己校对过的版面绝对没有错别字,等到清样打印出来,请老师傅过目,竟是错漏百出,满纸红叉,一时无地自容。从那时起,我就对自己赖以谋生的这份工作心存敬畏,如履薄冰,战战兢兢,至今不敢稍有懈怠。古人把校对称为“校雠”,意思是像对待仇敌一样对待错别字,不愧为经验之谈。在文字的战场上,你不吃苦,就会吃亏。
而从读者的角度来说,报纸上刊发的文字,应该是规范的,能够起到标尺和榜样的作用。这是最低限度的要求,也是报人赢得读者信任和尊重的基础。如果你自己不尊重自己的劳动,不肯吃苦,马马虎虎,谬种流传、误人子弟,那么,所谓职业道德、职业价值、职业尊严,又从何谈起?又有什么理由去要求读者来尊重你?所以说,办报虽苦,仍然值得坚守,对己对人都有好处。
在《人的疆域》中,埃利亚斯·卡内蒂如此写道:
“我总去想世界上最后一个人会是什么样,他知道人类所有的过去;他了解、珍惜、厌恶和热爱已经灭亡的人类的所有样子;我也想像他一样,被这些感情填满;但他完全孤独地生活,并知道自己必死的命运。他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靠一个人保存好他无价的知识?如果给他足够的时间,他一定不会不留痕迹地从世上消失。他的痛苦会很快变成技巧,他会把动物驯化成人类,然后把自己的财富留给它们。”
这段话,描述了作者想象中的“世界上最后一个人”为了传承知识财富,要把动物驯化成人类的无奈情景,在痛苦和绝望之中,顽强地宣示了一种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今天,从事纸媒工作的同仁们,似乎也已经面临着“世界上最后一个报人”的危机,但我想,还没有悲壮到要把动物驯化成报人的地步。只要还有人类,文字就不会消失,文字功夫也仍然是一门大有用武之地的手艺。我们需要做的是,敬畏自己的职业,尊重自己的劳动,多吃一点苦,少吃一点亏。仅此而已。

题签:刘定冲

1958年元旦《贵县报》一版

1959年元旦《贵县日报》一版

1984年元旦《贵县报》一版

1985年元旦《贵县报》一版

1989年元旦《贵县报》一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