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头条:西夏文也有草书?黑水城现近千年墨迹,草书粗犷生动

“西夏”在中国的历史上显得很神秘,一是其本身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长期处于边陲;二是整个王朝短祚,总共在世仅仅百余年,便被淹没在历史烟尘之中。

点击加载图片

随着考古活动的开展,西夏的文物越来越多展现在世人面前。尤其是西夏的木牍墨书以及纸本文书的发现,成为研究西夏文化真实、详实的宝贵资料。

这些西夏文字的墨迹,比较集中地出现在内蒙古黑水城、甘肃武威亥母寺以及宁夏贺兰山等区域,所用文字为西夏文,所涉及的内容多为军事、医药、占卜以及佛经。根据统计,现在存世的各种西夏文书,约有700余件。

点击加载图片

我国自古就是多民族的国家,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西夏之所以在历史上出名,很大一部分原因正在与他们创制的文字——西夏文。根据历史资料,在元昊建立西夏国之前,党项人已经使用汉字、契丹文、藏文以及回鹘文。可以看出,西夏人对周围相邻的民族文字很熟悉。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创造了自己的文字。

点击加载图片

最初创立西夏文的想法,可能出自元昊。但西夏在各国之间实力不强,作为开国之君的元昊是否有精力专门研究文字呢?这种可能性不大。史料记载,元昊朝有位学问深厚的助手野利仁荣,很可能就是西夏文的创制者。

与汉字相似,西夏文也分几种书体,比如楷书、行书,亦有草书和篆书。这从出土的实物中都得到了佐证。西夏文本就借鉴了汉字的笔画以及结体方法,所以书写方法和汉字极为类似,我们欣赏西夏文书,和欣赏汉字书法的方法并无二致。

点击加载图片

西夏文书中,楷书、行书数量最多。但其中部分草书文书,还是带给我们不同的审美体验。

孙过庭《书谱》论各书体有言:“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简而便。”“草、章”二体均是草书范畴,在孙过庭看来,草书既要流畅,也要简便。

以孙过庭的观点来对照西夏文书中的草书,能够看出这些文书书写的速度还是很快的,大有运笔如飞的感觉。而且,笔画写得极为简练,不故作扭捏之态,而全凭笔锋点染。

点击加载图片

另外,字的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也出现了牵丝映带,增强了各个笔画、部首之间的联系,也增强了整篇文字的上下联动。映带是草书重要的特征之一,它可以“借上字之末,而为下字之始,奇形离合,数意兼包”。

西夏草书文字点画粗重,尤其是一些捺笔,保留着浓重的隶书意味,这些大约受到章草的影响较大。从发现的西夏草书来看,分行布白、用笔节奏的确有气韵生动、酣畅淋漓的特点,这也和党项人粗犷豪放的个性相吻合。

点击加载图片

正像西夏文化研究专家史金波先生说的那样,(西夏文)草书写法随意往往使字出现夸张的成分,在落笔时更为突出,这表现为书者的个性舒张,把个人情感融入笔画的大幅度流变之中……

这些西夏草书文字,只是普通的书手所写,所以书写水准相较于书法家来说也只是平平,更不要说和历史上书法经典相比了。但要知道,这是距今近1000年的书迹,且是一个少数民族的独创,自然与一般的书迹意义不同。

点击加载图片

这些西夏草书文字,也许并非有意识的书法创作,而只是为了记录而已。即便如此,它体现出来的书写意味,以及表现出的与汉字书法相同的审美,仍值得我们珍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