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聊古城——聊聊安阳的人车混行

小时候,老师教导我们,走路要走人行道,骑车要走慢车道,开车要走快车道。而道路也基本都是这样设置的。但随着机动车越来越多,马路开始拓宽,首当其冲的就是慢车道、人行道。小时候自己的小手拉着父母的大手,一家三口走在宽敞的人行道上其乐融融,长大了,在部分路段想要挽着媳妇儿的肩浪漫一下都显得拥挤。

图片来自:古城甲

路窄了,栏杆撤了,人车混行也就随之而来了。有时候走洹滨南路(双向两车道),正值上班高峰,一些机动车为了赶时间就拐到了慢车道,而慢车道和车的宽度差不多,所以自行车、电动车要么各种“迂回包抄”,要么就移步人行道了。还好再往外离安阳河还有一段距离,行人可以在河边走,否则就得游着泳上班了。

图片来自:古城甲

对于路两边都是建筑的道路,压榨慢车道、人行道的空间也的确是比较经济实惠的缓解通行压力的方法,如果不拆迁,古城也没有更合适的建议。但是有些道路其实挺宽的,仍出现人车混行,这就得好好说道说道了。以紫薇大道、平原路以及文明大道部分路段为例,这些路段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那就是人行道和慢车道在同一个平面上,而不是往常的人行道高于慢车道10多厘米。

图片来自:古城甲

没有了马路牙子,创造了一个更宽敞的平面,的确带来一些方便,那就是慢车道人行道可以互通有无,但带来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慢车道人行道可以互通有无,在慢车道区域停个车,行人不知不觉间就走在了慢车道上,还有路边的商户或住户支个桌子在慢车道吃饭的。与此同时,很多骑车的人压根都不觉得这是慢车道,所以在这些路段,电动车、自行车经常在快车道与机动车混行。

图片来自:古城甲

针对这种情况,古城当年和共同探访仓巷街的孟总也讨论过解决方案,孟总一针见血说:“10厘米。”我问:“您说的10厘米是啥意思?”孟总说:“慢车道压低些,比人行道低哪怕10厘米,这种混行的现象就能得到有效缓解”。

刹那间,在场的观众(我)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图片来自:古城甲

现在有一种定义叫“层次感”,我认为层次感是一种精细化的体现,而它的对立面就是“一刀切”和“大而化之”。那人车混行的解决方法,也的确可以考虑走“层次感”的路线。如果说得具体点,那就是20多年老师教给我们的“走路要走人行道,骑车要走慢车道,开车要走快车道”。

也是时候,返璞归真了。

编  辑:古城甲

校  对:古城甲

古城邺话

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