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传》:一个“拯救”中国的男人

他的一颗心是那么清新纯真,那么明净透彻,他的讲话,依旧那样风趣幽默,他的为人也仍然那么亲切祥和。

这个人就是我们熟悉的袁隆平爷爷。

所谓“民以食为天”,袁隆平研究出的杂交水稻,可谓救中国人民于水火之中,而他自己并没有因此好大喜功,还实践着这样的真理:

“从事杂交水稻的研究,乃是洞悉生命的本质,推动生命的进程,是培植人类文明的事业。从事这样的事业,乃是生命的价值所在。”

大家好,今天为大家讲述的是,伟人袁隆平的故事《袁隆平传》。

1930年9月1日,一个风和日丽的初秋时节,在北平协和医院的产房里,一个新生儿出生了,

他是华静女士和袁兴烈先生的第二个孩子,为了纪念这个孩子出生于北平。

袁兴烈先生按照袁氏家族的“隆”字排辈,为其取名为隆平。

在袁隆平先生成长的过程中,因为日本侵略中国的情况下到处躲躲藏藏,从北平一路逃到了重庆。

因为袁兴烈先生在国民党内部升了官,他们一家人才在重庆这个地方安定下来。

袁隆平的家,无论搬到哪里,都临近重庆的海边,袁隆平为此还喜欢上了游泳,他喜欢直接跳到江中去,到处肆意地游着,像是个自由的鱼儿。

有一次,他带着弟弟在家门口的嘉陵江里游泳,袁江烈站在楼上远眺,看到俩人在嘉陵江游泳的样子,害怕危险,就制止了他们,谁知小袁隆平很是骄傲的对着他的父亲说道:

“请老爸放心,有我'浪里白条’在此,确保弟弟平安!”

一句话,把他的父亲说乐了。

就在这个时候,日本空袭重庆的警报声,在上空“呜—呜—”地响着。

紧接着,日军飞机飞临头顶,将炸弹倾泻下来,顿时,重庆山城变成了一片火海,袁兴烈不顾一切地带着两个孩子冲进了防空洞。

空袭警报解除后,他们一家人聚在一起。这时,他们看到的山城已经变得面目全非。

那个时候,孩子们去上学,老师都和学生们一起唱着救亡歌曲,

袁隆平每次放学回家,都会和弟兄们一起唱着救亡歌曲,一家人的声音连在一起,像是诉说着对这场战争的悲愤。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无暇东顾,重庆回归了昔日的平静,被炸毁的城市,在人民的重塑中慢慢修复,袁隆平的学习和生活开始走向正常。

1942年,袁隆平从小学毕业,考上了重庆复兴初级中学,那一年,袁隆平十二岁。

进入中学以后,袁隆平很是兴奋,他喜欢数学和物理课,并且从中发出自己的疑问,他像极了一个求知若渴的孩子,面对任何事情,都充满着自己的好奇心。

年少时期的他兴趣广泛,喜欢音乐,爱好体育,尤其热爱游泳,他自学,学会了蛙泳和仰泳,后来到了重庆,又学会了自由泳,并且几次横渡长江。

1947年,他得知湖北省有游泳比赛,他便报名参加,报名的人看他瘦瘦弱弱的样子,就拒绝了他,

后来,他的朋友和他出主意,让他直接去比赛,袁隆平的表现果然不同凡响,一举拿到了汉口赛区男子自由泳的冠军。

1948年年初,袁隆平的父亲,工作再一次出现了变动,他们一家人迁居到了南京,18岁的袁隆平进入到南京中山大学附中高中部二年级就读。

1949年夏季,袁隆平高中毕业了,至于高考完选择哪个学校,成了一个新的问题。

袁兴烈希望儿子隆平能够报考南京中山大学,毕竟自己在南京政府侨务委员会事务科当科长,他希望隆平子承父业。

但此时的袁隆平心思早已飞到了汉口市郊外的园艺场想到了那个像是绿洲一般的果园,他的思绪也飞回到了重庆,他怀念那个他曾经住了八年的地方。

当父亲问他:“隆平,你未来的志向是什么?”时,

袁隆平干脆地回答道:“我唯一的选择就是成为一个农业科学家。”

袁江烈深知自己儿子的性格,于是他选择听从儿子的意见,所以在1949年的8月,袁隆平如愿以偿地去到了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

1949年11月,重庆解放。1950年11月,重庆相辉学院调整成为西南农学院。

此时的袁隆平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了这所新型的农业高等学校的怀抱之中,他的大学生活,过得很是丰富多彩。

袁隆平乐观开朗,脸上总是挂着一种发自内心的笑容。

他喜欢读书,爱逛书店,课余时间,喜欢在图书馆埋头阅读英文和俄文图书

接触到了世界上知名的生物学家米丘林,李森科,孟德尔,摩尔根等各种不同学术观点和思想,并对他们每个人的学说进行比较和研究,

在他看来,学习并不是单纯地吸收知识,更重要的是靠理性进行判断。

袁隆平喜欢读书,但他不是书呆子。他的爱好十分广泛,还会在课余时间弹奏小提琴。而在大学读书期间,他迎来了人生路口处的选择。

1951年夏季,在抗美援朝的热潮中,袁隆平怀着“保家卫国”的热血,走进了重庆市征兵办公室,毅然报名参加志愿军,决定投笔从戎。

光荣榜显示袁隆平体检合格,成了西南农学院被录取的8名飞行员,正当袁隆平一行人整装待发之际,战事已经进入了谈判的准备。

国务院做出决定,急需要在校大学生参加国家经济建设,一律留校继续读书。

袁隆平要做飞行员的梦想结束了,转眼间,大学的四年学习生涯也即将结束,就在他不知该去哪里时,学校发出号召,号召应届毕业生到农村去,到艰苦的地方去。

袁隆平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在毕业分配志愿书上,写上了几个大字: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于是,他去到了湖南省最偏僻的湘西安江农校,成为了这所农校的教师,由此开始了长达20个春秋的教学生涯。

20世纪50年代初,是个相对激进的年代,袁隆平作为遗传学的教师,在学术上只能向学生灌输米丘林和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实验。

当年思想很单纯的袁隆平,带领学生们按照他们的学说进行的实验。

开始的时候,袁隆平的实验结果很是喜人,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农作物新品种。

诸如把西瓜嫁接到南瓜上,长出西瓜不像西瓜,南瓜不像南瓜的一种新瓜。在那段激进的浪潮里,袁隆平的试验成果备受赞扬。

1958年,他怀着喜悦的心情,将嫁接培育的特殊种子适时播种,可是,长出来的作物却令人非常的失望,

月光花和红薯嫁接出来的种子,长出来的依旧是月光花,根本没有红薯的影子。

袁隆平开始对“无性杂交”研究动摇了,对李森科遗传学说中的观点也产生了怀疑。他开始思考着自己的研究道路。

1960年初春,袁隆平伫立在一个橘园里,橘树上开满了密密麻麻的小白花,果农手里拿着一把剪刀,将许多小花连着枝条剪掉,袁隆平很是不解,问道:

“老伯,你把那许多橘花都剪掉了,多可惜呀!”

果农笑着回答他说:

“花长得太密了,难结果啊!”

老果农的话突然点醒了袁隆平,他明白自己现在做的实验都是在东一榔头,西一杠子的左右摇摆,根本没有一个明确的拼搏目标。

他需要选准自己的目标和科研课题了。于是,他开始研究起了水稻,选择了水稻纯系选育和人工杂交实验的科研课题。

也从这时候开始,袁隆平踏上了一条崎岖的探索之路。

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到处都开始了饥荒。这场饥饿之风自然也刮进了湘西,刮进了安江农校。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每天都靠五六两口粮度日,没有副食,没有油水,整天饿得饥肠辘辘。袁隆平也饿得浮肿起来。

那个时候,袁隆平还被下放到艰苦的农村去锻炼改造,在农民的集体食堂里,他们每天吃一些和猪食差不多的东西,

饭是双蒸饭,用水蒸两次,称之为“增量法”,饭粒看着是大,但它不饱人,吃下去一会儿,就饿了。

所以在那个时候,袁隆平的脑子里只想到了一句话:

“什么时候能吃上一顿饱饭就好了。”

冬季天寒夜长,饥饿来得又早又快,人们难以入睡,教师们聚在一起,少不了要谈吃的,他们绘声绘色地描述着自己记忆里的美食,开始他们之间的“精神会餐”。

一天,袁隆平和另一个名叫李国文的老师煮了几块白萝卜,俩人本打算把白萝卜留给晚上那些赶来“精神会餐”的同事,想不到,一个饿的浑身浮肿的学生闻“香”赶来了。

看到学生这个样子,两个老师连忙让学生把这盆萝卜给吃了,不一会,学生便将一大盆萝卜吃了个精光,吃得两位老师目瞪口呆,不约而同的流下了泪水。

袁隆平怀着沉重的心情走在路上,看着城边的桥头挤满了人,原来,桥上横卧着两具枯瘦如柴的饿殍,围观的群众,脸上都堆满着悲伤。

这惨痛的一幕,成为了袁隆平前进的动力。

1963年的冬天,袁隆平的学生王叶甫知道自己的同班同学邓哲倾慕于袁老师,于是开始撮合着他们之间的感情。

为了早日促成婚事,王叶甫还特意请来了他们的原班主任曹老师一块帮腔。袁隆平在几番撮合下,和邓哲见了面,俩人一见如故,谈得很投机。

在袁隆平眼里,邓哲是个成熟且娴静的美人,在邓哲眼里,袁隆平没有某些男人身上的浮躁之气,俩人都表达了自己对彼此的欣赏,就这样自然而然的走到了一起。

邓哲与袁隆平偕行,从不埋怨袁隆平为了科研忘了自己,而是一直站在袁隆平的后方做他的后盾,甚至还会一起探讨水稻杂交优势的途径。

他们反复探讨,认为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进行人工去雄。另一条没事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母稻”

邓哲在图书馆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发现很多国家都已经开始了对杂交水稻的研究,但即便他们的技术很先进,可技术难度太大,他们的研究几乎都搁浅了,

所以说,水稻杂交优势的利用是世界公认的难题。

袁隆平知道难,但他依旧确定了自己研究杂交水稻的目标。并设计了攻关的具体方案。

先是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性,进而培育出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通过“三系”配套的方法,代替人工去雄杂交,从而达到杂种优势利用的目的。

方案看似简单,但就从第一步开始,路途都显得十分困难,因为天然不育株生长在何处都是未知数。

从1964年夏季开始,袁隆平牵着邓哲的手,开始了一场研究水稻的特殊战斗。

炎热的太阳火辣辣地挂在天上,也灼烤着稻田里捕获雄性不育株的袁隆平,他沿着田埂一行行地寻觅着。

在这样的环境下,袁隆平足足找了十六天,终于找到了一个雄性不育株,这证明了他和邓哲的猜想,于是,他们更加努力的在稻田里寻觅着。

从1964年六七月到1965年的六七月,他们像是大海捞针一般,寻觅了十四万株正在扬花的稻穗,总共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株。

袁隆平把这些种子视作珍宝,亲自播种在田里,并且悉心照料着种子的成长。

就这样,经过了两个春秋的实验,袁隆平终于对雄性不育材料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认为“三系”(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配套指日可待。

1966年2月28日,袁隆平将上述观点整理出了第一篇论文,题为《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可是,就在袁隆平专心于研究的时候,特殊时期到了,那些人把袁隆平打为“资产阶级反动知识分子”,大字报上写满了“打倒袁隆平!”

极端的时代里,袁隆平依旧惦念着自己的水稻,可谁知,他们连他培育的杂交水稻也不放过。

三年的努力,他种植的六十个坛坛罐罐全部被砸个稀碎。

幸好,之前跟在袁隆平身后的学生在砸碎袁隆平坛坛罐罐前,听说了这件事情,偷偷地带走了两罐,放在了学校的臭水沟里。

袁隆平听说后,满脸喜色,每天都小心翼翼地跑到臭水沟那里,照看着自己的“宝贝”。

也就在这个时候,袁隆平的论文被国家科委九局局长赵石英

看到,认为水稻雄性不育研究在国内外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若能研究成功,将对我国粮食生产产生重大影响。

他立即请示国家科委党组及时以国家科委的名义,向湖南省科委和安江农校发出便函。袁隆平成为了重点保护对象。

就这样,袁隆平有幸又把的杂交水稻秧苗从臭水沟里搬到了试验田里。

1967年年初,湖南省科委将“水稻雄性不育”课题正式列入省级科研项目

学校也经湖南省有关部门的批准,让成绩优秀的应届毕业生李必湖和尹华奇留校,作为袁隆平的助手,不久,三人组成的“科研小组”正式成立。

1968年初春季节,袁隆平将珍贵的雄性不育秧苗插在中古盘7号田里。

那些躲藏在臭水沟里偷偷成长起来的雄性不育秧苗,大难不死,已经发展到,能够插满两分地的试验田了。

袁隆平看着自己精心栽培出来的秧苗,心中总有种痴迷,他的心思全部都放在了中古盘7号田。

5月18日这天,他的第二个儿子出生了。他满心欢喜地抱着自己的孩子亲了又亲。

谁曾想第二天,袁隆平从家中奔回他的试验田时,自己的秧苗竟然横扫一光,不知去向

一夜之间,他的汗水和心血全部踪影全无,自己的目标不知又要推迟多少年。

他强忍住悲痛,四处去寻找那劫后余生的秧苗。跌跌撞撞地走了一丘又一丘,终于在一潭污泥里,发现了五株半埋着的试验秧苗。

之后的日子里,袁隆平便总是围着安江农校转来转去,寻觅着秧苗的影子,5月21日,他在学校西侧的一口水井里,发现水上浮着几根秧苗,

于是,他什么都顾不得地跳进水去,但他没办法打捞水底的秧苗,只好请校方领导帮忙,可是,当他们把秧苗打捞上来时,它们已经全部沤烂了。

袁隆平没有就这样放弃,他依旧坚韧不拔地坚持着自己的试验。

为了培育秧苗,袁隆平带着他的两个徒弟迁移到了海南,因为海南,光照充足,常夏无冬,可谓是“育种者的天堂”。

后来因为秧苗被海南当地松鼠咬掉,他们在1969年冬季,搬到了云南省南部的元江县

他们再次投身于试验当中,但刚来不久,元江县就在1970年1月2日凌晨,发生了地震。

助手们都想让袁隆平回家,找个安全的地方,袁隆平的心里依旧惦念着正在种植的秧苗,于是,他们三人一起在防震棚里住着。

1970年仲秋时节,袁隆平带着他的两个助手来到了海南岛崖县南红市场

  • 一边继续加代繁殖,选育c系统雄性不育材料,

  • 一边考察野生水稻资源,

为了寻找这些东西,他们常常十天半个月都穿越在茫茫荒野之中,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就餐,

终于在1970年11月23日上午,找到了一大片野生稻丛,并找到了天然的雄性败育野生稻,袁隆平为它起名为“野败”,含义即野生的雄性败育稻。

“野败”的发现,为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事业打开了突破口,

这株“野败”,为杂交水稻科研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也使得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在杂交水稻的探索中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转机。

到了这个时候,袁隆平并不想独占荣誉,而是选择全力攻坚,

为此,他邀请各个省份的18个单位,50多名科技人员,一起对野败进行研究,一道前往海南,

并把种子和野败的材料分发给各地,江西萍乡农业科学研究所的颜龙安、文友生等,

在袁隆平的指导下,利用“野败”进行了杂交,获得了种子,并育出了“珍汕97”不育系和保持系。

福建的杨聚宝等利用袁隆平赠予他们的种子,育出了“威41”不育系和保持系,湖南和袁隆平一起,合作育出了29南1号,威20不育系和保持系。

这里也说一下“三系”配套的意思,直接一点地说就是,不育系和恢复系在一起生的孩子,交给保持系收养,使得雄性不育种子一直延续下去。

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袁隆平无私献出的珍贵种子,成为了全国农业科技人员共同攻关的可靠保障,从而大大加快了杂交水稻的研究进程。

“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这是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博士质疑中国的命题。

袁隆平听说后,拍案而起,他理直气壮地回答美国人:

“高科技养活中国人!”

袁隆平入室不久的弟子罗孝和接着袁先生的话也对美国人作出了回答:

“我们中国人自己养活中国人!”

回答他们的时候,袁隆平带着必胜的决心,如今再回过头看,正是袁隆平坚持不懈的决心使得我们中国人自己养活了中国人。

2000年,袁隆平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4年获得沃尔夫农业奖,2006年4月成功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袁隆平先生的一生从来只坚持了一件事情,一路上磕磕绊绊,亦或是受到了质疑。但他依旧从未改过他的初心,为的只是填饱人们的肚子。

人生是短暂的,仅仅那么七八十年,八九十年,多则百十来年,这短暂的人生中,没有多少人真的找到了自我,而袁隆平院士就是那位真正找到自我的人。

他的故事从来都是一部伟大的历史,中国的那一望无垠的稻田更是一部硕大的书卷,上面便书写着袁隆平的故事。

(0)

相关推荐

  • 袁隆平和邓哲的模范爱情,相恋一个月闪婚,为培育水稻分离20年

    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在别人都不肯嫁给我的时候,邓哲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我的求婚.在我人生最困难的时候,她始终和我在一起. --袁隆平 1964年的夏天异常炎热,在安江农校附近的稻田之中,乡亲们总能看到一 ...

  • 梦想在稻穗下乘凉的人——记水稻之父袁隆平

    作者/高天保 2021年5月30日 今年5月22日一位老人走了,送行的队伍排在十里长.这位老人有何功積竞受到如此多人的自愿送行.这位老人叫袁隆平,就是创造杂交水稻成功,获得中科院院士学位,把水稻产量由 ...

  • 惊天“顿悟”袁隆平的三大“天机”!

    古今中外志士仁人讲究名如其人--前无古人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谐音寓意三大惊人"天机""不可"泄露? 李子荣 一,--雄花败育的" ...

  • 《知识产权简史》人物篇之袁隆平(二)

    作者:读裁者黄远辉,专注人文历史,质量标准,知识产权 推荐阅读书单:<改变世界的一粒种子><袁隆平的世界><稻可道><品牌农业> 前面的内容请关注回看- ...

  • 袁隆平与“三系育种”

    1966年是载入中国农业史的划时代的一年,因为袁隆平的<水稻的雄性不育性>在这一年发表了.文中他首次系统地阐述了杂交水稻的"三系育种"的方法.这是中国农业育种技术与实践 ...

  • “野败”来历:受人鄙视的稗子,是袁隆平杂交水稻的突破点!

    袁隆平先生杂交水稻的突破点有缘于在野外发现的一颗野生稻子,也就是野稗子. 鉴于它是一株碘败型花粉败育的野生稻,袁隆平当即高兴地命名为"野败". 稗子是什么? 稗子跟水稻的关系是什么 ...

  • 袁隆平:用一颗种子改变世界,身家千亿,却甘愿做个平凡的种田人

    美国农业经济学家帕尔伯格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他说:"袁隆平把西方国家远远甩到身后,为中国争取到了宝贵的发展时间,并将引导中国和世界过上不再饥饿的美好生活." 提起袁隆平院士,只要是中 ...

  • 中国杂交水稻是如何成为世界之最的?为何美日最先研究却无功而返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有人想建功立业,有人只愿平安健康:有人希望财运亨通,有人只要衣食无忧. 但有一个人的梦想却很特别,他希望有一天能坐在稻穗下面乘凉,当然,能够乘凉的水稻并不普通,稻杆儿得有高粱那么 ...

  • 我就是袁隆平,一个长期主义者。

    你好,我是小云. 有人说,霍金去世了,但我不懂时空.金庸去世了,但我不看武侠. 直到袁隆平去世,才知道,再笨的人,也要吃饭,因为民以食为天. 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

  • 今日,我们送别袁老!

    今日,我们送别袁老!  深切 缅怀 5月24日10时 "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袁隆平院士遗体送别仪式 在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铭德厅举行   您用一粒 ...

  • 袁隆平三系法杂交水稻

    3)三系杂交水稻是如何产生的?-生活-完整版视频在线观看-爱奇艺  https://www.iqiyi.com/v_19rz735dsw.html 1)三系杂交水稻.ppt - 豆丁网  https: ...

  • 今天,一起送别袁老……

    今天上午 "杂交水稻之父"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袁隆平院士的遗体送别仪式 在湖南省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举行 昨天(23日) 全国多地自发举行悼念活动送别袁老 大 ...

  • 袁隆平和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简史

    pixabay.com 导 读 2021年5月22日,世界著名水稻育种家."共和国勋章" 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先生溘然长逝.天陨巨擘,江河哭泣:国失大匠,山川同伤. 邓兴旺 ...

  • 袁隆平与邓哲的爱情: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陪伴

    2021年5月22日,注定是个难忘又悲伤的日子,人们还没有从云南青海的地震中回神,就又迎来了一个更让人悲痛的消息,"中华拓荒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解决了亿 ...

  • 袁隆平:稻花香里,禾下乘凉梦

    1930年,袁隆平出生于北平.成年之前,袁隆平跟着家人从北平到天津,从江西到湖北,从重庆到南京. 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年少的袁隆平虽不识生计之苦,玩儿心很大,可每每看到头顶日本人的飞机,看到沿路举 ...

  • 「 与袁隆平有关的100件事 」

    Kris在路上 714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作者:Kris 原创首发:Kris在路上(ID:krisgtd) Kris个人微信:ursosonice3 ▽ 今天的心情就像过山车,多希望袁隆平老先生去世的 ...

  • 身价超1000亿?在农田里拉小提琴的他,开抖音首日粉丝千万?‖祥光真实故事计划

    <祥光真实故事计划>第10篇名人传记 他深情地注视着自己的"第四个孩子",颤抖的手轻抚在绿.黄色的稻苗上. 深深地吸了一口稻花香气后,他环顾一圈,似乎在接受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