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王陵殉坑出土。二狗骨骸东西并置,头南背北侧卧。西侧狗长(不包括尾)87cm,高62cm;东侧狗长(不算尾)90cm,高65.5cm。两只狗骨骸体积庞大,经专家鉴定活了七年,均为雄性。两只猎犬的脖颈处各戴有项圈,用金、银管各九枚穿成,共重158.1克,其中金93克,银65.1克。金银做管,间隔穿缀,黄白驳杂,耀眼生辉——狗尚且佩戴这般华丽豪奢的项圈,主人又会是何等样人?无论生死还是存亡,这,是一个与晋国有着莫大关系的王国。公元前403年,历史的一页,瞬间从春秋翻转到战国时代。这一刻,是从瓜分晋国的赵、魏、韩三国,被无可奈何的周威烈王封为诸侯国开始的。这七国是当之无愧的主角,但在以版图为舞台、战争为鼓点、兵戈为道具的战国时代,怎么能没有配角呢?其时,周王朝境内还存在着越、巴、蜀、宋、中山等“千乘之国”,小国尚有郑、卫、东周、鲁、滕、邹、费等,勉力在七国的夹缝中求生存。如果要为配角们排序的话,夹在燕赵之间的“中山国”,绝对可以排在前列;如果“战国七雄”扩编,中山国就是“战国第八雄”。这是一个崛起于三晋之地,最后又被三晋之国灭掉的国家。这是一个迥异于各国的异类,却发展出不亚于其他国家的腔调和文明。在著名的佛教圣地山西五台山,有一条不大的清澈河流从台怀镇流过,名曰清水河。因为紧傍着进出五台山的旅游公路,公路上一年四季涌动着川流不息的朝山者,这条河有着相当高的知名度。它属于海河水系滹沱河支流,发源于五台山的紫霞谷及东台沟,经金岗库、石咀等汇入滹沱河,全长104公里。
发源于五台山的紫霞谷及东台沟,属于海河水系滹沱河支流,全长104公里。史载,中山国的族源,正是“鲜虞”,清水河的古名,正是从族名而来。这是一个被西周早期的华夏族刻意命名,并以此与自己区隔开的称呼。这个命名,包含了一系列复杂情绪,包含了“鲜虞人”与华夏族纠结数百年的恩怨情仇。“鲜”者少也,“虞”者安也,你们特么就是一群不守本分,窥视我中原王朝的人吶——这就是华夏族眼中的鲜虞人。当时,周朝对居民有华夏和四夷的区分:南方少数民族为蛮;东方少数民族为夷;西方少数民族为戎;北方少数民族为狄。戎和狄主要分布在今黄河流域或更北和西北地区,主要活动在今山西、陕西、河北、河南之间,种姓繁多,又分为白狄、赤狄、长狄等。他们有共同的行为方式和语言习惯,属古代阿尔泰游牧民族。“鲜虞人”,正是狄人中的白狄(赤狄和长狄也有精彩故事,随后再讲)。“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这是华夏族对狄人的第一印象。由此描述,不难看出华夏族是将狄人列入印象不良人群范围的;而对华夏族来说,狄人的侵略成性,更让他们头疼不已,但摄于狄人的凶悍,又不得不容让羁縻。一套5件。仪仗礼器,器体上部呈山字形,两侧向下部内转成镂空回字纹,下部中间有圆筒状銎,可插在立柱上,銎的前后两侧有方形楔孔。这种礼器为中山国所特有,造型庄重,立于木柱之上排列在帐前,象征着中山国王的权威。鲜虞之国最早出现在《国语》中,时在周幽王8年(公元前774年),太史伯答郑桓公,说成周雒阳四周有多达16个姬姓方国,与周室是“母弟甥舅”关系,其中就有鲜虞。奇哉怪也!鲜虞怎么还和周王室有了“母弟甥舅”关系呢?狄和戎一样,四处劫掠是他们的生存方式。诸侯封国与戎夷族群间的分布,可以说是犬牙交错,因此冲突时常发生。深受其苦的的中原王朝便常常采用和亲方式羁縻之,于是便有了“母弟甥舅”关系。晋国的老祖宗唐叔虞受封到唐国时,唐国地处夏人故墟,四周遍布戎狄部落,局势动荡不定,民族矛盾尖锐,他带的一项政治任务,就是“启以夏政,疆以戎索”。那么,白狄鲜虞又是怎样到达五台山清水河畔,并形成一个强大的集群直至建国呢?白狄部落的活动区域原来主要在陕北高原,他们由陕入晋直至落脚清水河,都是拜秦、晋二国所赐。 秦穆公在位时,任用百里奚、蹇叔等名臣治国,成一时“富国强兵”之势。晋文公重耳死后,秦穆公企图向东发展,争霸中原。
公元前627年,秦袭郑,在回军至崤(今河南洛宁西北)时,遭晋军截击,全军覆没,史称“崤之战”。东进受挫后改变战略,秦转而向西,进攻戎地,“灭国十二,开地千里”。
被晋国打败,不无恼怒的秦国回过来痛打戎狄,是谓“秦霸西戎”。
但面对秦人高高举起的拳头和整合陇西、陇东高原的决心,白狄只能选择退却。
敌人的敌人也许会成为朋友,何况那里还有我们的同族。于是,他们越过黄河,东进晋国。
历史给了白狄部落机会,当秦人向他们不断挥舞大棒的时候,晋人以别样的策略和胸怀向他们伸出了胡萝卜。也许是老祖宗唐叔虞有过“疆以戎索”的国策,虽然与戎狄也经常攻伐争斗,但晋国与戎狄的关系,向来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比如在“曲沃代翼”中获胜的晋献公,大力开疆拓土,攻灭戎狄毫不留情,却也娶了白狄之国翟的大戎子和小戎子两朵姐妹花,大戎子生了著名的晋文公重耳,小戎子生了晋惠公。而重耳的生母不但是狄人,自己还娶了狄女季隗。到晋悼公时,这位和晋文公重耳一样雄才大略的英主,与晋国卿魏绛一起做了一件极其漂亮的事。晋悼公四年(前569年),魏绛向悼公提出一项重大建议:咱们搞统战吧,别成天和戎狄这些邻居打来打去了,和戎吧。晋悼公英明练达,长于谋略,精于纵横,正是雄心勃勃干一番事业的时候,听到这里眼睛一瞪:“戎狄这些部族又贪婪,又不亲附,不如干脆讨伐!”魏绛虽然认同晋悼公对戎狄的评价,却没有附合他“讨伐”的主张。他清晰陈述“和戎”了五条好处:第一,戎狄的生产方式是放牧,追逐水草,乐于迁徙,把财货看得极重,而把土地看得很轻,和戎可以通过交易换得大量土地;第二,和戎可以换来边境的稳定,人民安居,农作收获丰厚;第三,戎狄服从晋国,对华夏有着极大的感召作用,有利于稳定晋国盟主地位;第四,和戎不用劳师费财,人民得以休息,有利于增强晋国的战力;第五,和戎即放弃武力征服,以后羿为鉴戒,以德政治国家,自然可以怀近附远。
出土于二号库马坑一号库右侧,伴之有铁棒、铜戈、铜剑,军权的象征。铭文两行16字,铭文为“天子建帮,中山候,兹作军钺,以敬毕众“,意思为”中山为周天子所建邦国,有征伐宰杀大权“。钺为椭圆和圆的组合,二千多年前的匠师们能在同一中心准确绘出椭圆和圆。在我国数学发展史上是一大贡献。晋悼公多聪明的一个人,一点就透。大喜过望的他,立即采纳魏绛的主张,从此绥抚诸戎,修明政治,纵横捭阖,专力经营中原。到悼公十二年(前562年),短短八年时间内,晋国与戎狄已经形成和睦相处的局面。晋国在他治下,推行新政,重组八卿,国势鼎盛,军治万乘,成为当时绝对的天下霸主,史称“悼公复霸”。春秋中后期,强宗林立,中原之诸侯或终生碌碌无为,或不能独善其身,能成大勋者,唯晋悼公一人而已。可惜,这位天纵英主,前573年即位,前558年卒,才活了29岁。当时,晋楚争霸有个特点,楚人善攻城,晋人善攻心。晋悼公和戎睦华,以安内攘外之法,用的正是上乘的“攻心”之法。“和戎”统一战线,不但让他避免了两线作战,而且令周室倚重,强敌侧视,百姓归心。英明绝对不是白给的,以战略眼光出这个高明主意的魏绛,当然也不是凡类,后来成为“三国分晋”的魏家发迹的里程碑式人物。在晋国贵族的戎狄血统和政策取向的感召下,包括被挤压出秦国的戎狄,陆陆续续向晋国迁徙聚拢。有专家考证,活动在今陕北绥德一带的白狄部落的东迁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50年。白狄们选择的渡河之处,应在晋陕大峡谷的中点“孟门”一带,也就是今天的吕梁柳林沿黄地段,这里是河西陕北高原与河东吕梁山脉之间最为重要的一个连接点。从这里,他们穿越吕梁山脉,就可以进入了太原盆地了。当时,临汾—运城盆地是晋国的核心地区,白狄们自然不能在那里落足。而太原盆地是晋人向北渗透的第一线,白狄们一定也会感觉到压力。最后,他们把目光稍稍向东北方向偏移,发现那里有一个虽然与太原盆地紧密相连,却又不属于汾水流域的新盆地向他们招手,它就是晋北的忻定盆地。忻定盆地的名称,来源于忻州和定襄两个地名,滹沱河是这块盆地的母亲河,它也成了白狄们的母亲河。
更主要的,对于白狄来说,这块算得上水美草肥的盆地还有两个重要的战略出口:
如果此处不留爷,一是可以继续向北跨越恒山山脉,进入大同盆地;二是向东跨越太行山脉,进入广阔的华北平原。
就华北平原和大同盆地的地利和战略价值来说,前者显然要高于后者。于是,在恒山山脉与五台山脉之间,在滹沱河的支流清水河畔,时光流转中,一个叫“鲜虞”的白狄部落在寂静的山野中蓬勃生长起来。器座以虎为主体,虎双目圆睁,两耳直竖,正在吞噬一只柔弱的小鹿。小鹿在虎口中拼命挣扎,短尾用力上翘,始终无法脱身。虎后肢用力蹬地,前躯下踞,整个身躯呈弧形。虎的右爪因抓鹿而悬空,座身平衡借用鹿腿支撑。构思巧妙而自然。整体器物表现出虎、鹿的动态和身躯结构,增进了器物的艺术效果。一只眼睛望盯着晋国的动向,一只眼睛望向华北平原,大旗猎猎,多少故事上演,多少风雷激荡。白云苍狗,随后百余年间,晋北逐渐成了赵国的势力范围。而在升腾的狼烟中,游猎于此的白狄鲜虞人,又向太行山东侧广阔的河北平原挺进多时了。并且,在燕赵两国之间,今天的石家庄、保定、邢台一带,他们建起一个强悍的国家:中山国。属于白狄鲜虞的另一幕,波澜壮阔地在战国时代拉开了。由于先秦古籍对中山国的记载非常零碎,故难窥其庐山真面目,中山一直作为神秘国度而存在于传说中。直到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北平山县三汲乡发掘出两座中山王墓,才揭开了这个神秘古国的面纱。请继续关注“文博山西”之“崛起于五台山清水河 战国第八雄何以成失落的神秘王国”第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