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逻辑常识(附练习题)

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一)概念我们在社会实践中,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事物。随着认识的深入,我们会逐渐发现,每一件事物都具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性质,即事物的特有属性。概念就是事物的特有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比如我们看见各式各样的交通工具,通过反复的观察、比较,发现有一类交通工具,他们以内燃机作动力,装有橡皮轮胎,主要在马路上行驶。这就是这类交通工具区别于火车、飞机、轮船的特有属性。它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来,就有了“汽车”这个概念。一般说来,概念是用有实在意义的词或者词组来表达的。词和词组是概念的表达形式,概念是词和词组的思想内容。比如“汽车”这个概念是用偏正合成词来表达的,“坐汽车”这个概念是用一个动宾词组来表达的。人们思考问题、说话、写文章,都有运用概念。我们经常说“让我考虑考虑”,就是在头脑中对某种事物做出判断或进行推理。有的人思路不清,说出话或写出文章来不合逻辑,常常是因为没有确切地词和词组表示的概念。例如:1、早晨,灿烂的阳光从地平线冉冉升起。2、我从小就喜欢文艺,读过大量文学作品、小说和诗歌。例句1“冉冉升起”用来说明太阳是可以的,说明“阳光”就不合适。“阳光”怎么会“冉冉升起”呢?例句2“文学作品”是个大概念,“小说”、“诗歌”是包含在这个大概念中的小概念,不能把“文学作品”和“小说”、“诗歌”并列在一起。上面两个句子不合逻辑的毛病,主要是由于概念不明确而产生的。由此可见,使用概念要明确,这是我们正确思考问题、准确表达思想的必要条件。(二)内涵和外延每一个概念都有它的含义,比如,“拖拉机”这个概念的含义是指主要用于农业上牵引各种农业机械的动力机器。概念的含义叫做概念的内涵,它表示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属性。每一个概念又都有它的适用范围,比如“拖拉机”这个概念适用于各种各样的拖拉机,不适用于其它的机械或车辆。概念的适用范围叫做概念的外延。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的,而客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因而,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比如“人民”这个概念,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的内容和适用范围是不同的。但是,在一定的思维和论辩过程中,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又须是确定的,我们说使用概念要明确,就是要概念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我们思考问题、说话或写文章的时候,要避免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方面出毛病。前面例句1和例句2 都有这方面的问题。下面再举几个例子。3、在学习上,老师对我们要求很严厉。“严厉”和“严格”这两个概念,都含有“严”的意思。但“严格”是指认真掌握标准,毫不放松,而“严厉”是指态度厉害。在这里应该用“严格”,用“严厉”就不恰当。4、我们班的同学大多数是共青团员和三好学生。“共青团员”和“三好学生”这两个概念的外延有交叉的地方,共青团员中有三好学生,三好学生中也有共青团员。因此,把这两个概念并列在一起是不妥当的。5、我们要努力提高政治觉悟,抵御某些资产阶思想的腐蚀。“某些资产阶级思想”这个概念的外延比“资产阶级思想”的外延小。按照这句话的意思,我们要抵御的只是“某些”资产阶级思想,那么,“某些”以外的资产阶级思想是不是就可以不抵御呢?这显然是不对的。应该把“某些”删去,或者把“某些”改为“各种”。前面说过,每一个概念都有它的内涵和外延两个个方面。“笔”这个概念的内涵主要是“用来写字画图的工具”,它的外延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笔。“钢笔”除了具有笔的一般特点外,还增加了“笔尖用金属制成,用墨水书写”这一特点,也就是说,“钢笔”这个概念的内涵丰富,而“钢笔”的外延比“笔”的外延要小,它把毛笔、铅笔、圆珠笔等都排除在外。由此可见,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它的外延就越小;反过来,概念的内涵越小,它的外延就越大。我们懂得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这种关系,为了使概念明确、具体、可以对概念的外延加以一定的限制,(在语言表达上可以在名词前面加上定语,动词、形容词前面加上状语)。但是,如果不该限制的概念加以限制,反而会使概念不明确。比如例句5给“资产阶级思想”加上某些的限制,概念的外延缩小了,就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这是采用限制的方法时所要注意的。(三)定义和分类在科学性的论述中,以及说明事理的文章中,为了使概念的内涵明确,常常采用下定义的方法。在汉语中,定义常常用“XXX就是XXX”,或者“XXX叫做XXX”等句式来表达。比如给正方形下个定义:“正方形就是四边相等、四角为直角的四边形”。在这里,“正方形”是要明确的概念,叫做被定义者;“正方形就是四边相等、四角为直角的四边形”是用来明确被定义者的概念,叫做定义者,定义必须下的正确,否则就不能准确地揭示出概念的内涵,请看下边几个例子:6、文学是艺术。7、文学不是历史。8、文学是人们的精神食粮。9、文学是文学家创造的艺术。这几个例子对“文学”的一般解释是可以的,但是作为“文学”的定义则是不正确的。例句6“艺术”的外延比“文学”的外延大,它不仅指文学、还指美术、音乐、舞蹈等等。用“艺术”来给“文学”下定义,并没有说明“文学”的特有属性。例句7采用否定句式,只是说“文学不是历史”,并没有从正面说明“文学”究竟是什么,“文学”这个概念还是不明确。例句8“人们的精神食粮”只是一种比喻说法,也不能说明“文学”的特有属性。例句9用“文学家创造的艺术”来给“文学”下定义,什么问题也说明不了,因为“文学家”这个概念本身还需要用“文学”这个概念来说明,而“文学”又是需要明确的概念,这样就造成前后循环,谁也说明不了谁。“文学”的正确定义应该是:“用语言文字为工具来形象化地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由此看来,定义要下的正确,必须做到定义者和被定义者的外延相等,下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式。不能用比喻的说法,也不能前后循环。给概念下定义要求准确、完整、严密,这种方法多用于科学著作中。还有一种类似下定义的方法,就是对概念作解释。例如:10、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1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种对概念做解释的方法不象定义要求那样严格,只要把概念的一部分内涵揭示出来就可以了,因此,运用起来比较方便。我们日常说话写文章,更多的是采用这种方法。概念的外延有大有小,有点概念所指的植物很多,无法一一列举。微乐明确概念的外延,可以采用分类的方法,把某一概念的外延分为若干小类。比如“粮食作物”可以分为“稻子、麦子、谷子、玉米、高粱”等。“麦子”还可以分为“小麦、大麦、黑麦、燕麦”等更小的类。分类有各种标准,比如“桌子”按形状分,有“方桌、圆桌”等;按用途分,有“课桌、饭桌、办公桌”等。分类时,每次只能用一个标准,否则就会造成混乱。例如:12、图书馆里有很多小说,有长篇的、古典的、中国的、短篇的、现代的和外国的。“长篇的”“短篇的”是按小说的篇幅分类;“古典的”“现代的”是按时代分类;“中国的”“外国的”三国家分类。这句话同时采用了三种分类标准,显得很混乱。如果说:“图书馆里有很多小说,有长篇的、短篇的,有古典的、现代的,有中国的、外国的。”这样一整理,分类的标准清清楚楚,那就可以了。我们给概念分类,一定要掌握好分类的标准,以免出错。二、概念间的关系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从概念的外延来看,概念间的关系首先可以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两类。“北京”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指的是一个地方,这两个概念的外延是完全相同的。学生和共青团员这两个概念是部分外延是相同,有点学生是共青团员,有点共青团员是学生,这种全部或者部分外延相同的概念之间的关系是相容关系。“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工人”和“资本家”这两组概念中,每一组里的两个概念的外延没有任何部分是相同的,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不相容关系。概念间的相容关系包括同一关系、从属关系和交叉关系,不相容关系包括并列关系、对立关系和矛盾关系。(一)同一关系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里说了这几句话:“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使人感觉到。”“这位科学巨匠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在这几句话里,“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这位巨人”“这位科学巨匠”和“马克思”这几个概念。内涵不尽相同,但是外延完全相同,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同一关系。象“《阿Q正传》的作者”和“鲁迅”,“长江”和“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两对同一关系的概念。如果用A来表示每组中的前一个概念,用B来表示后一个概念,用圆圈来表示A、B的外延,它们的外延完全重合,如图(1)所示。在语言表达上,使用同一关系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同一事物的种种特性,同时可以避免词语的重复单调,增强语言表达效果。(二)从属关系在“少先队员”和 “少年儿童”这两个概念中,“少年儿童”的外延比“少先队员”的外延要大,“少先队员”的外延全部包含在“少年儿童”的外延中,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从属关系。一般把外延较大的概念叫做属概念,把外延 的概念叫做种概念。象工业和轻工业、小说和短篇小说、蔬菜和白菜、笑和微笑等,都是从属关系的概念。其中前者是属概念,后者是种概念。这种关系可以用途(2)来表示,图中的A表示数概念,B表示种概念。在说话和写文章的时候,数概念和种概念一般不能并列使用。例如:(1)医疗优待的规定适用于本单位职工的直系亲属和父母亲。(2)我们的建设事业需要各种人才和科学人才。例句1的“直系亲属”包括“父母亲”,应删掉父母亲。例句2的“各种人才”包括“科学人才”,应删掉“科学人才”,或者改为“需要各种人才,尤其是科学人才。”有时候,由于表达的需要,也有种属概念并列使用的情况,例如:(3)中国人民同全世界人民一样;是热爱和平的。在这个句子里,“全世界人民”指的是中国人民以外的世界各国人民。这个句子是合乎语言习惯的。(三)交叉关系“文学家”和“教授”这两个概念的外延有一部分重合,有的“文学家”是“教授”,有的“教授”是“文学家”。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就是交叉关系。象“共青团员”和“中学生”、“教师”和“妇女”、“大学生”和“运动员”等概念之间都是交叉关系。如:如果前一个概念用A来表示,后一个概念用B来表示,这种关系可以用图(3)来表示。有交叉关系的概念,一般也不能并列使用。例如:(1)业余大学的历史课程有古代史、近现代史、世界史。(2)第一车间有不少共青团员和先进生产者。例句1 的“古代史”、“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的概念外延交叉,可以在“古代史”、“近现代史”前加上“中国”一词来限制,也可以删去世界史。例句2,共青团员、先进生产者两个概念的外延有交叉的部分,可以改作“第一车间有很多共青团员,其中有不少是先进生产者。”有时候,根据表达的需要,也有把交叉概念并列使用的特殊情况,例如:(3)出席这次大会的代表有工人、农民、其他劳动人民、人民解放军、革命干部、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归国华侨等。这句话里,知识分子与爱国人士、归国华侨的外延有交叉的,归国华侨与工人、农民、其他劳动人民的外延也有交叉。这些概念的并列使用,是为了说明代表来自各个不同的方面。(四)并列关系所谓并列关系,指的是一个属概念下面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我们学习生物知识,了解到生物可以分为植物界、动物界。生物是属概念,植物界和动物界是并列的种概念,这两个种概念的外延是互相排斥的。植物界有可以分成五门:藻类植物门、菌类植物门、苔藓类植物门、蕨类植物门、种子植物门。植物界是属概念,下面分成的五门是并列的种概念。如果用A来代表属概念,用B、C代表并列的种概念,可以用图4来表示这种关系。象“小学、中学、大学”,“诗歌、散文、戏剧、小说”,“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等这几组中的概念之间的关系都是并列关系。(五)对立关系“颜色”这个概念下面,有“白色、黄色、红色、紫色、蓝色、黑色”等种概念,其中“黑色”和“白色”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差别最大,他们的外延是互相排斥的,他们之间还有“黄色、红色”等中间概念。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就是对立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图5来表示,其中,A、B代表两个对立关系的种概念,C代表属概念,AB之间的的部分随笔在这两个种概念之间的其他中间概念。恰当运用对立关系的概念,可以形成概念的鲜明对比,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例如: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的肤浅,何等贫乏,则现在我们对于这些的认识是深刻得多,丰富得多了。(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六)矛盾关系“我们共产党人一切阻碍进步的非正义战争,但是不反对进步的正义的战争。”在这句话里,“反对”和“不反对”,“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每组中的两个概念在内涵上是互相否定的,在外延上是互相排斥的,它们之间没有其他的中间概念,非此即彼,这样两个概念之间的 关系就是矛盾关系。如果用A、B分别代表两个矛盾关系的概念,它们的关系图6所示。矛盾关系的概念和对立关系的概念外延都是互相排斥的,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两个矛盾关系的概念之间,没有其他中间概念,它们的 外延加起来等于其邻近的属概念的外延,而两个对立关系的概念的外延加起来小于其邻近的属概念的外延,它们之间还有其他中间概念,对立关系和矛盾关系也是并列关系,不过这种并列关系比较特殊。三、简单判断什么是判断我们常常要对周围的事物有所断定,或是肯定点什么,或是否定点什么。比如我们可鉴晴空万里,就会断定:“今天是晴天”;可鉴乌云满天,就会断定:“今天天气不好”。对事物所作的这种肯定或否定,就是判断。判断是由概念构成的。在“今天是晴天”这个判断中,“今天”是表示判断对象的概念,叫做主词。“晴天”说明判断对象是什么或怎么样,也就是表示判断对象所具有的的属性概念,叫做宾词。“是”表示主词和宾词的关系,叫做系词,系词“是”表示肯定判断。任何判断都要有主词和宾词。但是,在语言表达上,并不是每一个表示肯定判断的句子必须出现系词“是”,但它所表达的是一个肯定判断;表示否定判断的句子也不一定都用系词“不是”,还可以用不、没有等表示否定的词语。【一】简单的判断简单判断是只包含一个主词、系词和宾词的判断。这种判断直接对事物作肯定或否定,不需要附加任何条件,因此又把它叫做直言判断。简单判断有多种形式。从主词和宾词的关系看,有的判断表示肯定,有的判断表示否定。从判断对象的数量范围看,有的判断对象是单个事物,这种判断叫做单称判断。例如:(1)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2)汉语语法并不难学。例句(1)的判断对象鲁迅,例句(2)判断对象“汉语语法”都是指单个的人或事物。前一个是单称肯定判断,后一个是单称否定判断。有的判断的习性是某一类事物的一部分,这种判断叫做特称判断。如:(3)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4)有些学生不是共青团员。例句(3)的判断对象“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例句(4)的判断对象“有些学生”,都是指一类人中的一部分。前一个是特称肯定判断,后一个是特称否定判断。例如:(5)一切革命干部都是人民的勤务员。(6)凡是学习不努力的人都不会去的好成绩。例句(5)的判断对象“一切革命干部”,例句(6)的判断对象“凡是学习不努力的人”,都是指一类人的全部,前一个是全称肯定判断,后一个是全称否定判断。这两种判断的主词常常带有“一切”“所有”“每”“任何”“凡是”等表示全部的数量范围的词语。【二】判断要符合实际判断反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判断要符合实际,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符合实际的判断是正确的判断,不符合实际的判断是错误的判断。要使判断符合实际,首先要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对事物缺乏正确的认识,就不可能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其次,要正确利用各种判断形式,不要缺少主词或宾词,避免主词和宾词配合不当的的毛病;要根据判断对象的不同数量范围,运用不同的判断形式;要注意植物地表示肯定或否定,该肯定的不能否定,该否定的不能肯定,而肯定或否定的范围和程度也要恰如其分。在各种形式的简单判断中,有的是说明一种客观事实;有的是说明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常常用“一定”“势必”“肯定”“必然”等词语来表示,有的是对某种事物的猜测,估计,表示一种可能性,常常用“可能”“也许”“说不定”等词语来表示。这三种不同的判断形式,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浅程度的不同。恰当运用这些判断形式,可以使我们的思想表达得准确、严密。看下边的例子:(7)实现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是一场及其深刻的革命。(8)在这场革命中,必然会遇到许多我们没有遇到过的新矛盾。(9)我们前进的步伐可能比预想的还要快一些。例句(7)说的是客观事实,表示判断的实在性;例句(8)说的是一种必然性;例句(9)说明一种可能性。再看下边的例子“(10)小张发烧一定是感冒了。(11)不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人可能要碰钉子。(12)田野里麦浪滚滚,表明今年获得了大丰收。例句(10)“小张发烧”,感冒只是一种可能性,也可能是由于别的原因引起的,因此,应该把“一定”改为“可能”。例句(11)用表示可能性的判断是不恰当的。不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人,“碰钉子”的必然的。因此,应该把“可能”改为“一定”或“必然”。例句(12)麦浪滚滚只是表明了有可能货的大丰收,还没有使大丰收变成事实,因此,应该把“了”字删去,在“获得”前加“可能”。由此可见,把可能性说成必然性或实在性,把必然性说成可能性或实在性,把实在性说成可能性或必然性,都不符合实际;不能正确反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因而都不是恰当的判断。四、复合判断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判断。还有一种判断,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判断组成的,这种判断叫做复合判断。复合判断有各种各样的,有的复合判断断定某一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之间是条件和结果的关系,这种复合判断称之为假言判断,如“只有多读多写,才能提高语文水平”;有风的复合判断断定事物有几种可能的情况,其中至少有一种情况存在,这种复合判断称之为选言判断,如“这个作品在思想方面有缺点,或者在艺术性方面有缺点,或者兼而有之”;有的复合判断断定几种事物都存在,这种复合判断联言判断,如“它的哥哥是工人,姐姐是大学生”;等等。这里着重讲一讲假言判断和选言判断。【一】假言判断客观事物是互相联系的,联系的方式很多,其中之一是条件联系。某一种事物的发生、存在或消失,会促使另一种事物的发生、存在或消失。这两种事物之间的联系就是条件联系。假言判断是反映事物之间的条件联系的复合判断。在汉语中,假言判断通常是用假设复句或者条件复句来表达的,例如:(1)如果学习不努力,就不能取得好成绩。(2)只有生产发展了,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上面两个都是假言判断。例句(1)“学习不努力”是条件,“不能取得好成绩”是在这个条件下产生的结果。例句(2)“说成发展了”是条件,“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在这个条件下说成的结果。这两个假言判断虽然都反映事物之间的条件和结果的关系,但是这些关系是有区别的。例句(1)有了“学习不努力”这个条件,就越大会产生,或者说足以产生“不能取得好成绩”的结果。这个条件叫做充分条件。所谓充分条件,是指这样一种条件:有了这个条件,就必然有某种结果,但是没有这个条件时,未必就没有某种结果。在汉语中,充分条件和结果的关系常常用“如果……那么……”、“假如……就……”等来表示。(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公式:有之则必然,无之未必不然)例句(2)“生产发展了”这个条件如果不存在,就一定不会产生“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结果。也就是说,要产生“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结果,必须有“生产发展了”的条件。这个条件叫做必要条件。所谓必要条件,是指这样一种条件:没有这个条件,就必然没有某种结果,但是有了这个条件时,却不一定就有某种结果。在汉语中,必要条件和结果的关系常常用“只有……才……”、没有……就没有……“、”不……不……“、除非……才……”等来表示。(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公式:无之必不然,有之未必然)假言判断是一种广泛运用的判断,许多科学著作常常用这种判断形式来提出科学的预见,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常常运用这种判断形式。要恰当地运用假言判断,就必须注意各种条件和结果的关系,不同的条件联系要用不同的假言判断来反映,如果把不同的条件搞错了,判断就会不恰当。例如:(3)只有缺乏水分,植物才会死亡。(4)如果敢于斗争,就能取得胜利。例(3)把“缺乏水分”说成“植物会死亡”的必要条件,植物缺乏水分固然会死亡,但病虫害好其他原因也可能使植物死亡。可见,“缺乏水分”并不是“植物死亡”的必要条件,而是充分条件。这个判断应该为“如果缺乏水分,植物就会死亡”从恰当。例(4)把“敢于斗争”说成是“能够取得胜利”的充分条件。诚然,然如果没有”敢于斗争“这个条件,就一定不能取得胜利;但仅仅“敢于斗争”,而不善于斗争,也不一定能取得胜利。可见,“敢于斗争”是“能够取得胜利”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这个判断应该为“只有敢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才恰当。要恰当地运用假言判断,还要注意不要把条件和结果的关系弄颠倒,否则就要犯逻辑错误。例如“(5)只有提高群众的劳动积极性,才能提高群众的觉悟。在这个判断中,“提高群众的劳动积极性”不是“提高群众的觉悟”的条件,而是“提高群众的觉悟”的结果。【二】选言判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当人们对某个事物做出正确判断时,就要估计到这个事物有几种可能的情况,或是这样,或是那样。选言判断就是反映事物有多种可能性的判断。这种汉语中,选言判断是用选择复句来表达的。例如:(6)一个革命的政党,不是实行正确的政策,就是实行错误我政策。(7)地主剥削的方式,主要地是收取地租,此外或兼放债,或兼雇工,或兼营工商业。例(6)包含两个简单判断:“一个革命的政党实行正确的政策”“一个革命的政党实行错误的政策”,两者用“不是……就是……”联结起来,表示一个革命的政党在实行政策问题上存在着两种可能性。例(7)包含四个简单判断,其中三个简单判断“兼放债”、“兼雇工”、“兼营工商业”(它们的主词都是“地主剥削的方式”)用“或……或……或……”联结起来,表示地主的剥削方式,除收取地租外,还兼有这种货那种方式。这两个选言判断虽然都反映了事物的多种可能性,但例(6)所反映的两种可能性,是互不相容的,非此即彼,不能既执行正确的政策,又执行错误的政策。在汉语中,这种不相容的可能性常常用“要么……要么……”“不是……就是……”来表示,有时也可以用“或者……或者……”等来表示。例(7)“兼放债”、“兼雇工”、“兼营工商业”这三种可能的情况,对某一个地主来说,可能有一种情况存在,也可能有两种情况存在,或三种情况都存在。这三种可能性是相容的,而不是互相排斥的。在汉语中,这种相容的可能性常常用“或者……或者……”“……或者……”等来表表示。运用选言判断,要注意判断所反映的可能性是相容的还是不相容的。用不相容的选言判断来反映相容的可能性,或用相容的选言判断来反映不相容的可能性,都是不恰当的。例如:(8)稻子长得不好,不是缺肥,就是缺水。这个选言判断的两种可能性是相容的,因为稻子长得不好,可能是既缺肥,又缺水。应该把“不是……就是……“改为”或者……或者……“从恰当。五、演绎推理做数学题的时候,如果已知”a>b和b>c”这样两个前提,可得出结论:”a>c”。这样的思维过程就是推理。再比如,我们想了解太阳系里其他星球上是否存在象人这样的高级动物。我们已经知道象人这样的高级动物生存的条件必须具备适当的气压和温度、足够的氧气和饮食品等许多条件。经过考察,了解到火星、金星、木星这些星球上不具备象人这样高级动物生存的那些条件,就可以推知火星、金星、木星这些星球上不存在象人这样的高级动物。这个思维过程也是推理。推理就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过程。正确的推理可以使我们从已经有的知识退出新的知识,作出符合实际的结论。我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考虑问题和论断事情,常常要进行推理。从事科学研究,也要运用推理。【一】三段论三短论是由两个前提和一个结论组成的。比如:(1)凡绿色植物都含有叶绿色;(2)菠菜是绿色植物;(3)所以,菠菜含有叶绿素。这个推理有三个简单判断,(1)(2)是前提,(3)是结论,这三个判断的主词和宾词只有三个不同的概念,即“绿色植物”、“含有叶绿色”“菠菜”。在两个前提中,“绿色植物”这个概念出现过两次,它是由前提推出结论的媒介,叫做“中词”,结论中的主词“菠菜”和宾词“含有叶绿素”在前提里并没有发生直接的关系,只是通过中词“绿色植物”从发生关系的。在日常说话和写作中,常用到三段论,但往往是用省略形式,即略去其中的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或者结论。比如说“我是共青团员,应在工作中起带头作用”,这就是省略一个前提(共青团员应在工作中起带头作用)的三段论。运用三段论推理,要注意前提是否正确。有时,前提错了,即使推理的步骤不错,也得不出正确的结论。比如:(1)语言是阶级性的;(2)汉语是语言;(3)所以,汉语是由阶级性的。这个三段论的结论所以不正确,是因为前提(1)是错误的,它是不符合马列主义关于语言没有阶级性这个正确观点的。又比如说:(1)会滑冰的人都是北方人;(2)她会滑冰;(3)所以,她一定是北方人。这个三段论的前提(1)也是错误的,因为,南方人也有会滑冰的,因此,由前提(1)推出的结论是不可靠的。前提正确了,还要注意推理的过程必须正确。下边这些推理都是不正确的。(1)具有无产阶级思想内容和较高的艺术性的作品是好作品;(2)《红楼梦》好作品;(3)所以,《红楼梦》是具有无产阶级的思想内容和较高的艺术的作品。我们知道,《红楼梦》虽然是好作品,但并不是具有无产阶级的思想内容。为什么前提(1)(2)都是正确的,由此推出的结论(3)会不正确呢?因为中词“好作品”是不周延的,就是说,这个概念在两个前提中都不是指这类事物的全部。结论里的主词和宾词,在前提里都只和中词的一部分外延方式关系,这样就不能通过中词的媒介作用必然地推出主词和宾词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结论。因此,这个结论是不可靠的。(1)所有的共青团员都是青年;(2)他不是共青团员;(3)所以,他不是青年。这个结论也是不正确的,因为前提里并没有说“所有的青年都是共青团员”,前提(1)只涉及青年的部分外延,是事实有些青年不是共青团员。因此,不能根据“他不是共青团员”,就推断“他不是青年”。(1)小说不是韵文;(2)这篇作品不是小说;(3)所以,这篇作品是韵文。这个结论显而易见是不可靠的。这篇作品不是小说,也可能是散文,是报告文学,或者是别的什么体裁,不一定就是韵文。由此可见,两个前提如果都是否定的,是不可能必然推出结论来的。(1)鲁迅著作不是一天能读完的;(2)《一件小事》是鲁迅著作;(3)所以,《一件小事》不是一天能读完的。《一件小事》是个短篇,一会儿就可以读完,更不必说一天了。那么这个推理的错误是怎样产生的呢?从前面举得例子可以看出,三段论中一共只能有三个概念,这三个概念各以同一意义使用两次。上面这个三段论中,“鲁迅著作”在前提(1)(2)里分别表达两个不同的概念,(!)里表达所有的鲁迅著作,(2)里只指鲁迅著作中的某一篇,字面虽同,缺水两个不同的概念。在这个三段论里不止有三个概念,而是出现了四个概念,因而结论是不正确的。运用三段论,要合乎正确的推理形式,也就是常说的推理要合乎逻辑。特别是运用省略其中一部分的三段论推理,更要注意推理过程是不是正确。【二】假言推理以前我们学习过假言判断,以假言判断作前提的演绎推理,就叫假言推理。假言判断分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和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因此,假言推理也分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和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先看下面的例子:(1)如果光对它照射的物体产生压力,那么就可以断定光具有质量;(2)物理学家用实验证明光对它照射的物体产生压力;(3)所以,可以断定光具有质量。这个假言推理的前提(!)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其中一个判断“光对它照射的物体产生压力”叫前件,后一个判断“光具有质量”叫后件,前件是后件的充分条件,后件表示在充分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在这个推理过程中,前提(@)承认(!)里前提“光对它照射的物体产生压力”,结论(3)则承认(!)的后件“光具有质量”。这样的推理就是充分条件的假言推理。在充分条件假言推理里,如果前件成了立,后件也一定成立,因此上面的推理形式是正确的。再看一个例子:(1)如果一个图形是正方形,那么它是四边相等的;(2)这个图形四边不相等;(3)所以,它不是正方形。这个假言推理的前提(!)也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我们知道,如果这个判断的后件“它是四边相等的”不成立,前件“一个图形是正方形”一定也不成立。这个推理的前提(2)否认了(1)的后件,所以结论(3)就可以否认(1)的前件。这个推理形式也是正确的。上面两个例子告诉我们,在充分条件假言推理中,承认前件就要承认后件,否认后件,就要否认前件。下面两组例子和上面的有不同,它们是以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为前提的必要条件假言推理:(1)要肥料充足,菜才长得好;(2)这块地的菜长得好;(3)所以,这块地的肥料充足。(1)育种时,只有达到一定的温度,种子才能发芽;(2)这次育种没有达到一定温度;(3)所以,种子没有发芽。“要肥料充足,菜才长得好”和“育种时,只有达到一定的温度,种子才能发芽”都是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其中,前件是后件的必要条件,后件是前件的充分条件。因此,承认后件“菜才长得好”就要承认前件“肥料充足”;否认了前件,如“育种没有达到一定温度”,就要否认后件,得出“种子没有发芽”的结论。这两组推理都是正确的,它告诉我们,在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中,承认后件;就要承认前件,否认前件,就压否认后件。总之,假言推理是根据前提(1)的前件和后件的条件关系进行推理的,前提(2)结论(3)在前提(1)之中,所以,假言推理是不是合乎逻辑,首先要看前提(1)中的条件关系是不是恰当,是不是合乎客观实际。同时,要注意推理方式是不是正确。【三】选言推理以选言判断作前提的演绎推理叫选言推理。由于选言判断分为相容判断和不相容判断,所以选言推理也分为相容选言推理和不相容选言推理。选言判断的简单判断叫“选言肢”。一个相容的选言判断的选言肢可以只有一个是正确的,也可以几个都是正确的,但不能都是不正确的。下面的例子是以相容的选言判断为前提的选言推理:(1) 这个三段论的错误,或者是因为前提不正确,或者是因为推理不符合规则;(2)这个三段论的前提是正确的‘(3)所以,这个三段论的错误是因为推理不符合规则。在这个推理过程中,前提(1)提出了“这个三段论的错误”的两种可能,而且只有两种可能。前提(2)既然否认了“前提不正确”的可能,那么,结论(3)便承认了前提(1)提出的另一种可能“推理不符合规则”。这是正确的相容的选言推理的形式,即否了选言前提中的一个选言肢,就要承认另一个选言肢。如果把上例换成下边的说法,就是不正确的。(1)这个三段论的错误,或者是因为前提不正确,或者是因为推理不符合规则;(2)这个三段论的前提不正确;(3)所以,这个三段论的错误不是因为推理不符合规则。“这个三段论的错误”,可能是“前提不正确”和“推理不符合规则”两个原因都存在,所以,不能承认了选言前提中的一个选言肢,就否认另一个选言肢。不相容的选言判断则提出了几个不相容的可能。几个不相容的可能中如果一部分可能是错误的,那么,另一部分可能就是正确的。以不相容是选言判断为前提的选言推理,如果否认前提中的一个选言肢,就要承认另一个选言肢。这一点和相容的选言推理相同,比如:(1)从这个山山村到县城只有两条路,一条大路,一条小路,要么走大路,要么走小路;(2)大路比较远,不走大路‘(3)所以,只有走小路。“要么走大路,要么走小路”,二者只能选其一。既然否定了走大路,就要肯定走小路。但是,在不相容的选言推理中,如果承认了前提中的一个选言肢,同时就可以否认另一个选言肢。在这点上和相容的选言推理是不同的。比如:(1)某小学规定,三年级学生可选上一门外语课,或者是英语,或者是日语;(2)王小华选上英语课;(3)所以,他就不能选上日语课。在英语和日语只能选上一门的前提下,既肯定了“选上英语课”,就要否定“选上日语课”。选言推理在认识过程中有很大的作用,当我们已经了解所讨论问题的一切可能时,运用这种推理,能够作出正确的结论。六、归纳推理【一】什么是归纳推理在《崇高的理想》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在封建社会,金榜题名,衣锦还乡,往往是那些地主阶级或者是向往地主阶级生活的人的理想;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的理想是希望钱越赚越多,利润越来越高,而且希望这个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是‘永恒’的。而无产阶级,却要打破这个‘永恒’,把这个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推翻。在社会主义社会,为人民服务,实现共产主义事业,就成为广大人民的共同理想,所以,我们说,理想是受到一定的社会、阶级的限制的。”这段话列举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不同阶级的人所具有的不同的理想,从而得出一个带普遍性的结论:理想是受到一定的社会、阶级的限制的。这种由一些个别的特殊的事例推出同一类事物的一般性结论的思维方式,叫做归纳推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两个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一般地说,人们总是先认识许多个别事物的特殊性质,然后才进一步进行概括,认识这一类事物的共同性质。认识了这种共同性质以后,人们又可以以这种认识为指导,去研究那些尚未认识的事物,找出其特殊性质。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就要运用归纳推理。通过对这一类事物中若干个别对象的考察和归纳,我们可以获得关于这一类事物的共同性质的认识,因此,归纳推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归纳推理的形式,有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不完全归纳法又分为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一】完全归纳法先看下面的例子:某工厂由五个车间。为了了解全厂完成第一季度生产计划的情况,工厂领导部门向各车间做了调查。调查的结果,第一车间完成了第一季度生产计划,第二车间完成了第一季度生产计划,第三、四、五车间也都完成了第一季度生产计划。据此他们得出结论:全厂完成了第一季度生产计划。这个结论是用完全归纳法推出来的。完全归纳法,是从一类事物中每个事物都具有的某种性质,推出这类事物全体都具有这种性质的方法。运用完全归纳法,前提必须包括一类事物中的每一个事物,不能有遗漏,而且作为前提的判断要真实,这样才能得出真实可靠的结论。像上面的例子,如果只调查了四个车间,就得出全厂完成了第一季度生产计划的结论,这个结论是不可靠的;或者,虽然五个车间都做了调查,但对其中某个车间的生产情况判断不正确,得出的结论也是不可靠的。完全归纳法适用于包含的对象数量不多而又可能逐一了解清楚的一类事物。在大多数情况下,一类事物所包含的数量是很多的,甚至多到无穷无尽。要认识这些事物,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每个对象都加以考察。我们常常通过对这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的考察,从中推出有关这一类事物的一般性结论,这就是在运用不完全归纳法。【二】简单枚举法我们发现某一类事物中有许多对象都具有某种性质,没有遇到相反的情况,我们就可以推断这类事物午安体都有这种性质。例如知道铜能导电,铝能导电,金、银、铁也能导电,铜、铝、金、银、铁都是金属,我们又没有发现某种金属不能导电,于是可以推断:所有的金属都能导电。又如人们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看到乌鸦都是黑的,没有见过别的颜色的,于是得出结论:天下乌鸦一般黑。这种对一类事物中部分对象的判断为前提,推出关于这类事物的一般性结论的推理方法,叫做简单枚举法。简单枚举法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例如“瑞雪兆丰年”、“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等农谚,就是我国农民根据实践经验,用简单枚举法归纳出来的。这种推理方法,是根据某种现象的多次重复来推出一般性结论的,这种结论是否真实可靠,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比如原来人们认为凡是棉花都是白的,后来发现少数地方的棉花还有其他颜色,这说明原先的结论是不完全正确的。运用简单枚举法,考察同一类事物的数量越多,结论的可靠性就越大,因此必须尽可能占有大量材料。如果只根据少数或个别事例就下结论,那就失于轻率,往往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额得出不可靠的结论。人们犯以偏概全的错误,有的是是由于调查研究不够,占有材料不足;有的是由于思想方法主观片面,对事物先入为主,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也有的是故意用这种逻辑错误进行诡辩。例如在高中第一册学过的“晏子使楚”的故事,楚王假造了一个齐国人偷盗的个别事例,然后以此为前提,推出“齐国人善于偷盗”这样一个一般性的结论,这个结论当然是虚假的。这是楚王为了难道晏子而有意制造虚假前提,玩弄以偏概全的把戏。【三】科学归纳法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着的。因果联系是事物间的一种重要的联系形式。某种事物的重新或消失,必定有它的的原因;反过来说,某种原因在一点条件下必定产生某种结果。比如关于光合作用的一个实验:在黑夜里,把植物的一片叶子的一部分上下两面都遮盖起来。第二天在阳光下晒几个钟头后,摘下这片叶子,放在酒精里加热,使其褪掉绿色,再放到碘酒里浸一浸,就会发现,叶子没有遮盖的部分变成蓝色,被遮盖的部分不变色。这是什么道理呢?原来叶子没有遮盖的部分的叶绿体在阳光的照射下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出淀粉,淀粉遇到碘就变成蓝色。叶子被遮盖的部分见不到阳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不出淀粉来,因此在碘酒里不会变色。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这种依据一类事物中部分对象的因果联系,推出关于这一来事物的一般性结论的推理方法,叫做科学归纳法。科学归纳法和简单枚举法都属于不完全归纳法,它们都是以对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的判断作为推理的前提的。但是,科学归纳法不象简单枚举法那样,依据某种现象的多次重复来推出结论,而是通过对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科学分析来推出一般性结论。因此,这种结论一般说来是比较可靠的。寻求事物间的因果联系,可以采用各种方法,其中主要的有求同法和求异法。求同法的意思是:凡是我们考察的现象出现的场合,其他条件都不同,只有一个条件相同,我们就可以推断,这个条件是我们考察的现象反生的原因。例如太阳光中的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可以在雨后的彩虹中看到,可以在肥皂泡中看到,还可以在光分镜中看到。这种现象出现的场合虽然不同,但这些不同的场合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光线发生了折射。可见,光线的折射是出现七色的原因。求异法的意思是:凡是我们考察的现象出现的场合,其他条件都相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我们就可以推断,这个条件是我们考察的现象发生的原因。例如在两块田里进行水稻实验,这两块田的土质、肥料、水利等条件都相同,管理方法也一样,只有水稻品种不同,一块田是良种,另一块田是非良种。试验结果,良种稻的产量大大超过非良种稻。由此可见,采用两种是水稻增产的原因。运用科学归纳法分出的结论是不是可靠,并不取决于它的前提数量的多少,关键在它的前提是否典型。如果前提是在一类事物中有代表性的,那么,尽管这些事物的数量不多,也可以通过对它的本质及其相互间的因果联系的科学分析,推出正确可靠的结论来。在日常工作中采用的“抓典型”“解剖麻雀”的方法,说话写文章用典型材料说明观点的方法,就运用了这种方法。这种说明性、议论性的文章中,运用归纳推理是不乏其例的。我们阅读的时候,要细心领会文章用的哪一种归纳推理方法,是怎样从前提推出结论的。这样不但可以使我们对文章理解得更加深刻,而且有助于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我们写作的时候,特别是写调查报告、工作总结一类文章时,常常用到归纳推理(主要是科学归纳法)。要正确运用这种推理方法,首先是必须认真观察事物,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占有资料,特别是要注意掌握典型材料,在观察事物、掌握材料的过程中,切忌先入为主,主观片面,务求材料准确可靠。还要知道,有了这样的材料,并不一定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人们的立场、观点不同,往往会从同样的材料中引出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结论。因此,我们不但要充分占有材料,还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来分析这些材料,找粗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从中推出一般性的结论。这样,我们的思维过程才能正确反映客观实际。概念与推理一、概念(一)定义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概括反映。概念是理性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比如:从白雪、白马、白纸等事物里抽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就得出“白'的概念。“定义”与“概念”密切相关,但有别于“概念”。“定义”是对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而简要的说明。“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XXX (种概念)是XXX (本质特征)的XXx (属概念)”。比如:无理数(种概念)是(判断词)无限而不循环(本质特征)的小数(属概念)。(二)基本特征概念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1.概念的内涵就是指这个概念的含义。即该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所特有的属性。例如:“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中,“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概念“商品”的内涵。2.概念的外延就是指这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的范围,即具有概念所反映的属性的事物或对象。例如:“森林包括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殊用途林”,这就是从外延角度说明“森林”的概念。(三)概念间的关系1.全同: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例如: 珠穆朗玛峰和世界最高峰    中国的母亲河和黄河2.全分: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例如: 猫和狗   奇数和偶数3.交叉:两个概念的外延有重合的部分,也有不重合的部分。(二者是不能并列的)例如: 学生和党员   演员和歌手4. 包含: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外延。(二者是不能并列的)例如: 人和女人  学生和小学生(四)概念偷换概念偷换是指在思维和论辩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违反同一律(“同一律”详解见下一讲中“逻辑规律”)的逻辑要求,用一个概念去代换另一个不同的概念而产生的逻辑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1.任意改变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之变成另一个概念。2.利用多义词可以表达几个不同概念的特点,故意把不同的概念混淆起来。3.抓住概念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抹杀不同概念的本质区别。4.混淆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5.断章取文:从对方真正的言论中选取有误导性的段落。例如:当有人说欧谛德谟克说谎时,他狡辩说:“谁说谎就是在说不存在的东西,而不存在的东西是无法说的。所以没有人能说慌”在欧谛德谟克的狡辩中,两次使用了“不存在的东西”这一语词,但其所表达的概念却是不同的。前者表达的是“不符合事实”的概念,后者表达的是“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概念。他就是故意用后一概念去偷换了前一概念。二、推理逻辑学是一门比较复杂和繁琐的学问,论证中常用的逻辑有演绎、归纳、类比推理。(一)演绎推理演绎推理。就是以一般性事理或普遍性结论为前提,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这是由一般到个别的认识方法。演绎推理的核心可以归纳为:三段:  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例如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这一段, 就是典型的演绎推理。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作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这个推理过程归纳为三段: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就比泰山还重。 (大前提,这是普遍性结论)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兹而死的。  (小前提,这是客观事实)他的死悬比泰山还要取的。        (由已知推导出个别结论)(二)归纳推理归纳推理,就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的原理。关键词是“概括'。归纳和演绎是方向相反的两种逻辑过程,但两者又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又是另一个归纳的前提。例如,一篇名为《媒体.霉体》的时事评论,就见运用口纳推理。(个例1)台北,一个姓吴的,伙同恶少,绑架仇人,结果把仇人给活理了。姓吴的承认,他是从电影里学来的。(个例2)香港一名大盗,用挖土机挖走自动提款机。怎么想到的?也是看电影,学作案。(个例3)广州两名十七岁男孩,挟持一名十岁儿童,勒死人后打电话勒索赎款。是电影告诉他们的。(个例4)达拉斯七岁男孩醉心于电视上的职业摔跤。后来摔死了他三岁的弟弟。(结论)媒体长期密集进行暴力表演,形成暴力文化,让许多人心智麻本,恶性被激发,不啻在人群中预置了无数定时炸件。(三)类比推理类比推理亦称“类推” “类比”。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通过比较而推断出它们在其他属性(这一属性已为类比的一个对象所具有,另一个类比的对象那里尚未发现)上也相同的推理过程。它的逻辑模式可以表述为:A本物具有甲乙丙等属性,B事物具有甲乙等属性,A与B是一类事物,所以B也有丙属性。类比不同于比较。类比是为了推理出具有共同的属性结论,比较是为了区分二者的异同点。类比不同于比喻。类比的事物是同类的。比喻则是不同事物;类比是逻辑推理,比喻是修辞手法;类比是以推理结论为目的,比喻是为了形象描述。类比推理,不要陷入“以喻代证”的逻辑错误中。(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向齐王进谏,运用的便是类比推理。相同点邹忌齐王1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2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吾之蔽甚矣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结论,共同点)练练悟悟1. 下列各项中,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类型与“白领——研究生”相同的一项是(   )A.老师——学生    B.松花江——清江    C.工人——工厂    D.大学生——志愿者2.下列旬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建设的启动,对道路、媒体、通讯等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相关,长沙商业圈无疑也将面对重新洗牌的机会。B.为亿万炎黄子孙和海外同胞所瞩目的桥山黄帝陵公祭活动,已经成为传承中华文明,凝聚民族精神的文化盛典。C.美国《预防》杂志刊文指出,年龄在七八十岁的老年人如果每天买菜、煮饭、干家务活的时间在一小时以上,将有利于身体的健康。D.我们要重视对火需的研究,因为导弹、人造卫星、航天飞机、宇宙飞船这些航天器都是用火箭发射升空的。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大观园旅游纪念品商场里摆满了名人字画、根雕作品、导游地图、古玩、配饰等多种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游客们精挑细选,讨价还价,热闹极了。B.这个法律职业培调基地由省司法厅和南海大学合作建立,是全国首家有效联合政府行政职能和高校教育资源而成立的培训机构。C该厂家抓生产质量,重视企业文化,十几年来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所生产的内农产量成为全国同行业销售额率先突破十亿大关的一个著名品牌。D.柄息地的缩减,使得野生虎的数量急剧减少,将来老虎能否在大自然中继续生存取决于人类的实际行动。4.从下列材料中选取必要的信息。为“心理咨为”下定义。①心理咨询是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活动。②这种话动必须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来妥善处理各种心理问题。③这种活动通过言语、文字或其他信息传播媒介来达到咨沟目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S题。“反智论”译自英文的anti-intelleelualism,也可以译作“反智识主义”。“反智论”并非一种学说、一套理论,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在文化的各方面都有痕迹可循,并不限于政治的领域。中国虽然没有“反智论'这个名词,但“反智”的现象则一直是存在的。因为这个现象可以说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文化之中,中国自然不是例外。研究这一现象的学者都感到不易给“反智论”下一个清晰的定义,不过一般地说,“反智论”可以分为两个互相关涉的部分:一是对于“智性”本身的憎恨和怀疑,认为“智性”及由“智性”而来的知识学问对人生皆有害两无益。抱着这种态度的人我们可以叫他作“反智性论者”。但是在西方,“反智性论者”和“反理性论者”一方面颇相牵缠,而另一方面又有分别。哲学史上颇不乏反理性之士,此在西方即所谓徒恃理性不足以认识“真理”。所以一般地说,反理性论者只是对“理性”的使用际限有所保留,并非完全抛弃“理性”。“智性”在通常的用法中则含义较“理性”为广,并可以包括“理性”;反理性论者之不必然为反智性论者,其道理是显两易见的。至于这两者之间容易牵涉不分,则是因为反智论者往往援引反理性者的思想学说以自重。例如尼采、柏格森、詹姆士诸人的反理性论,便常成为政治和社会上反智运动的思想武器。“反智论”的另一方面则是对代表“智性”的知识分于表现一种轻鄙以至敌视。凡是采取这种态度的人,我们称他们作“反知识分子”。必须指出,“反知识分于”和“反智性论者”之间的区别主要只存在于概念上,而在实践中这两者则有时难以分辩。我们之所以提出这一区别,是因为社会上一般“反知识分子”常常以知识分子为攻点的对象,而不必然直接触及“智性”的本身,虽则对知识分子的攻击多少也会蕴含着对“智性”的否定。在下面的讨论中,我们将尽量用“反智论者”一词来兼指“反智性论者”和“反知识分子”两者,非十分必要时不再进一步加以区别,以免引起理解上的混乱。中国政治上的反智传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现象,我在本篇中只能从政治思想史的角度提出一些初步的看法,详论且俟将来。首先必须说明,本文虽以讨论反智论为主旨,但我并不认为中国的政治传统是以反智为其最主要的特色。相反地,至少从表面上看,中国的传统政治,在和其他文化相形之下,还可以说是比较尊重智性的。自汉武帝以来,尤其是隋、唐科举制度建立之后,政治上用人遵守一定的知识标准。明、清以八股取士最受现代人攻击。然而撇开考试的内容不谈,根据学者统计,明初百余年间进士之来自平民家庭(即三代无功名)者高达百分之六十。这样一种长时期吸收知识分子的政治传统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选自余英时《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有删改)5. 下列对文中“反智论”相关信息的表达,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反智论”也可以翻译为“反智识主义”。如果要对其下一个明确的定义,研究“反智'现象的学者都觉得是比较困难的。B.“反智论”这种理论并不只在政治领城才出现,它存在于文化领域的各个力面,如果仔细分析,总能找到一些存在的痕迹。C隋唐科举制度建立之后,各王朝都在以一定的知识标准选拔人才,这种长期选拔使用知识分子治国的政治传统是独一无二的。D.“反智论”的规象普遍地存在一切文化之中,在中国,虽然没有“反智论”这个名词,但这类现象依旧存在于文化之中。6.判断下列论说文段的推理方法,属于演绎、归纳、类比中的哪一种。(1)孟子的话揭示了中庸的真正含义——不偏激却要变通。杨子和墨子的做法都是偏激的体现,或许他们的主张都符合自己的理想利益,但如此偏激的做法在孟子眼中都或多或少有损“大道”。在他眼中,对待事情,“中庸”是最好的办法,但他又进一步提山“执中无权,犹执一边。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无愧为“亚圣”之美誉。他认为,“中庸”虽好,但若一味坚持中道而缺乏变通,其实也是一种偏激,与上二者无异,同样是有损大道的行为。就像郑人信码买履、楚人刻舟求剑,他们本意只是想做成事,却因死守教条、遇事刻板、不懂变通而闹出各种笑话。我们立身处世,既要坚持该坚持的,也要临时而变,遇事而通,如此通权达变,才能真正地践行“中庸之道”。属于(     )(2)他人的帮助能让生命开出更灿烂的花。相声演员岳云鹏获得了 《欢乐喜剧人》第二季冠军,他的成功离不开恩师郭德纲的的悉心裁培、妻子郑敏的体贴支持、搭档史爱东的默契配合,他们的热心帮助,使得岳云鹏步入了成功的殿堂。管仲因鲍叔牙的无私帮助成为春秋名相,刘备因诸葛亮的倾心相助得以蜀中建国。刘邦因张良大力帮助开创汉家百年基业。由是观之,在漫漫的人生路上,仅有自身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他人的帮助。因为他人的帮助,我们获得了事业发展的机会:因为他人的帮助,我们获得了事业发展的策略。他人的帮助使我们的梦想之花获得了雨露。属于(     )(3)当前,拐卖妇女的犯罪活动依然十分猖獗,“打拐”工作依然形势严峻。拐卖妇女的犯罪活动为何屡禁不止?一个取要的原因是不少地方只打击人贩子,不打击“买主”,认为“买主”只违法不犯罪。果真如此吗?否!无数事实证明,在拐卖妇女这一犯罪活动中,“买主”同人贩子一样,都侵犯了妇女的人身权利,绝大多数“买主”都犯了强奸罪(甚至强奸14岁以下幼女)、非法拘禁罪、故意伤害罪、重婚罪、妨害他人婚姻家庭罪,等等。对这些“买主”,不追究他们的刑事责任行吗?属于(     )(4)“武汉加油”真的很“土鳖'吗?其实不是。“武汉加油”是口语,或者说叫俗语。“风月同天”相反,是雅言,或者说叫雅语。它们两个,地位是平等的。我们今天的社公,人生而平等,语言也生而平等。雅言和俗语,两个都是工具,都是武器。就好像一把紫薇软剑,一把是丈八蛇矛,都是兵器。用剑的一定比用蛇矛的厉害吗?反正罗贯中肯定认为不是。又好像花衣服和素衣服,不能说有高下之分。今天该穿什么?看习惯,看场合。属于(     )7.图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英雄”一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辛弃疾《水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声音。而今,时代变迁,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还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英雄只有偶像的时代。当今的时代还有英雄吗?对此。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因果推理与逻辑规律一、因果推理根据客既事物之间具有普遍的和必然的因果联系的规律性。通过揭示原因来推论结果,或者根据结果来推论原因,这种思维方式就是因果推理。常用关联词例句因为……所以……因为有你的陪伴,所以我从不感觉孤单。之所以……是因为……她之所以考试取得了好成绩,是因为平时努力学习。由于……因而……由于怀揣梦想,因而他觉得前途一片光明。正因为……才……正因为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才要好好珍错。既然……那么(也/就/便/则)……既然你执意要离开。那么我就不强留你了。以致(导致/使得/造成/致使)……他事先没有充分调查研究,以致得出了错误的结论。因此(因而/故此/由此/从而/于是/正因如此)……小刚在校期间品学兼优,因此被评为三好学生。可见(看来/由此可见) ……由此可见,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总之(总而言之/综上所述/也就是说)……总之,我们要主动,不要被动。(一)因果推理常用关联词注:因此=因为这样,一般不能与“因为“搭配”。(二)因果关系的类型1.一因一果。例如:当地球运行于太阳和月亮之间,并且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就会产生月食。2.一因多果。例如:生态平衡遭到破坏,造成气候异常、水土流失、动植物受损等后果。3.同因异果。例如:下雪了,农民说“鸡雪兆丰年”,小孩说“使可以打雪仗了”,快递员说“通路变泥泞了”。4.分园同果。例如:原子核的裂变会产生大量的热能,原于核的聚变同样会产生大量的热能。5.互为因果。例如:轻易就感染病毒的人,人体免疫力也会大幅下降。人体免疫力大幅下降的人,会容易感染病毒。6.多因一果。例如:风调雨顺,农业政策正确,农民生产积极性高,引进新的农业科学技术,使今年农业获得了大丰收。7.多因多果。例如:这个工厂经过整顿领导班子、改革体制、加强管理,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科学技术指导,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领导班子团结了,职工生产积极性高了,职工业务水平提高了,厂子效益变好了,职工福利待遇也改善……(三)因果推理的方法1.由因推果。一般强调结果。具型句式:因……所以……。例如:因为1976年唐山大地震,1997 年亚洲金融风暴,2004 年印度洋大海啸,都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危害,所以之后人们建立了灾难预警机制。2.由果溯因。一般强调原因。典型句式:之所以.……是因为……。例如:人们之所以不敢拒绝时方的无理要求,是因为害怕得罪人,害怕留下骂名,更害怕别人报复。原因包括内部的、外部的、主要的、次要的、直接、间接的、根本的、一般的、必然的、偶然的等,探究各方面原因,可帮助人们找到问题的症结,并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例如:“食品安全常出问题”的原因有:①生产者、经营者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而违反食品安全相关法律(直接的、根本的、主要的原因),②政府部门监管不力(间接的、一般的、次要的原因),③老百姓认识上的误区(间接的、一般的、次要的原因)。因此,加强食品安全的措施有:①加强对生产者、经营者的守法经营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②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管力度;⑧加强舆论宣传,提高老百姓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在论述文中,为使论述走向深刻,经常使用由果溯因这种论正方法。典型句式:为什么……是因为……例如:瞬间铸就永恒。(论点)三岁女孩宋欣宜在汶川地震中与死神抗争了逾40个小时后从废墟中被解救出来,人们惊奇于她生命力的顽强。随着挖掘的深入,女孩奇迹生还的谜底被揭开:已经故去的年轻父母脸对脸、駱膊搭着賂膊,用自己的身体搭成一个拱形,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双双挡住倒塌下来的沉重墙体,用血肉之躯为自己的孩子构筑了一道“生命的圆墙”。(论据)为什么这个感人的情节在当时只是一瞬,而它却永远留在我们记忆深处?是因为这短暂的一瞬震撼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亲情在这一瞬间体现得如此动人心魄!求生是人的本能,而在这生死一瞬间,伟大的亲情却超越了本能。正是亲情的伟大力量使得原本转瞬即逝的刹那保存到永远。(析因)世界上所有的父亲和母亲都是爱的天使。他们用无数爱的瞬间铸就了一个个不朽的永恒。(结论)(四)错误的因果推理1.因果倒置,即把原因和结论颠倒的一种错误推理形式。往往因为结果看起来像是原因或者更像其他的因素,使得我们的思维发生了倒置的想法。这是主观的意向,而非事实如此。例如:错误:由于有机物的腐败,导致微生物入侵。盲人的听力一般比正常人好,所以听力好的人容易失明。飞行员的空间感必须非常好,所以空间感好的人才能当飞行员。正确: 由于微生物入侵,导致有机物的腐败。失明的人听觉得到进一步开发,因而听力一般比正常人好。因为飞行员经过飞行锻炼,所以他们的空间感非常好。因果倒置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错误推理形式,也是因果类逻辑判断题中最强的一种削弱形式。例如。甲说:“手机导致我们聚会时交流变少了。”甲的表达里运用了因果推理,则乙可以运用因果倒置,形成最强力度的削弱论证:“由于我们聚会时没东西可聊,所以玩手机。”再如:尽管家长、老师都大力宣扬体育运动能有效改善孩子的健康情况,但是他们还是会把运动和学业对立起来,认为孩于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业上,以提高学习成绩,而有专家表示,活动时间越多的孩子,学习成绩越好,建议家长、老师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运动。以下哪个选项如果为真,则最能削弱专家的推论?(  )A.体育运动能让孩子在上课时精神更集中,从而提高学习成绩。B.家长、老师倾向于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有更多自由话动的时间。C.体育锻炼能促过脑细胞之间建立新的联结,从而提高思维反应速度。D.身体健康的孩子比不健康的孩子更能获得老师的关心。[答案]B.专家的推论为:运动时间越多的孩子,学习成績越好,因此建议家长、老师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运动。此题的推论是建立在因果关系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要进行削弱,首先考虑因果倒置。分析选项: A项说明体育运动能够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属于支持项。B项指出“因为学习成绩好,所以才有更多的自由活动时间”,而不是题干论点“运动时间多导致学习或绩高”,说明题干论断属于因果倒置,制弱了专家推论。C项说明体育锻炼能够提高思维反应速度,具有一定的支持作用。D项为无关项。不能制弱题干推论,故选B.2.强加因果。即把不是必然的因果关系说成必然的因果关系的一种错误推理形式。例如:错误:最近我这位朋友去了一趟南方,结果他的思想依然如故。其他同学都有了手机,所以我也要有手机。因为今天下雨了,所以我们还是照常来到了学校。正确:最近我这位朋友去了一越南方。他的思想依然如故。其他同学都有了手机,可我还没手机,我很伤心。虽然今天下雨了,但是我们还是照常来到了学院。今天是公园游国活动的最后一天,游人寥寥无几。因果推理是人们日常的一种思维方式,为命题者所好,经常出现在病句题、衔接题、论述类文本的选择题和论述文因果分析论证中。二、逻辑规律逻辑规律是关于思维的逻辑形式的规律,是人们运用概念、命题和推理等思维形式进行思维时必须遵守的一般规测。逻辑的基本规律有三条: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这些规律是思维确定性的具体表现。(一)同一律同一律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维的对象、概念、判断和其他思维形式必须始终与其自身是同一的,可简述为: A是A。同一律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正确交流思想的必要条件,而违反同一律则违反混淆或偷换概念、转移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试分析下列例子:例1:一切工作要以人为本,我是人,因此一切工作要以我为本。分析:前面的“人”和后面的“人”含义不同,前者是整体意义上的概念。后者是个体意义上的概念,属于混淆或偷换概念。例2  你有一条狗,它是有儿女的,因此这条狗是父亲。你有一个父亲,你父亲的儿女是狗,所以你是那些狗的兄弟成姐妹。并且本身是狗。分析:“这条狗是父亲”和“你有一个父亲”里的两个“父亲”含又不同,前者属于狗类,后者属于人类,属于混淆或偷换概念。例3  富翁:你能告诉我什么是最好的写作方式吗?海明威:从左往右写。分析:富翁问的“写作方式”是就写作艺术而言的。海明威答的“写作方式”是就写字顺序而言的,两者含义不同,属于混淆或偷换概念。例4  凡是你没有失掉的, 就是你有的;你没有失掉角,所以你有角。分析:“你没有失掉的“与“你没有失掉角”含文不同,前者指本来具有且现在还没有失掉的东西,后者则指本来没有现在也没有的东西,属转移或偷换论题。例5   司机质疑执法人员乱罚款,执法人员说:“罚款本身不是目的,严格执法是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分析:司机质疑的是“乱罚款',执法人员回复的是“罚款',两者含义不同,属于转移或偷换论题。例6  老师批评王刚不该谊在上课时去看电影,王刚反问道:“看电影不是好事吗?看电影不是很能受教育吗?”分析:老师批评的是“在上课时去看电影',王刚反问的是“看电影”。两者含义不同,属转移或偷换论题。综上可见,同一律的作用在于保证思维的确定性,不过这井不意味着同一律要求把思维对象看作某种永远确定不变的东西,毕竟思维只是客現现实的反映,要随着现实的发展而发展。(二)矛盾律矛盾律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思想不能都为真,必有一假,可简述为: A一定不是非A。矛盾律不允许思维处于自相反对的状志或得出自相反对的结果,违反矛盾律就会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或者陷入悖论。试分析下列例子:例1    这张纸既是黑色的, 也是白色的。分析:“黑色”与“白色”是相反相对的,同时肯定两种自相反对的状态,就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例2    景阳冈原是一片古水参天、沙丘起伏、莽草无涯的山冈。分析:依据常识,古木参天属山岭景观,沙丘起伏属沙漠景观,莽草无涯属草原景观,这种状态互不能容,用它们共同修饰最阳冈,就自相矛盾了。例3    我国拥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分析:“我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世界上没有”,那么“我国也没有”,而原句说“我国拥有',这就自相矛盾了。例4   他是许多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分析:“死难者”和“幸免的一个”是相反相对的,同时肯定两种自相反对的状态,就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例5    我在说谎。分析:如果我所说是真,那么我在说谎;如果我所说是假,那么我不是在说谎。这个句子无论是真或是假,本身始终是自相矛盾,不可能成立的。这就是悖论。则6  鳄鱼偷了村里父亲的儿子,它承诺父亲猜对它要做什么,它就会将儿子还给父条。于是父亲猜:鳄鱼不会将儿子还给他。分析:父亲的猜测是一个悖论,若鳄角不还儿子,则父亲猜对了,那么依据承诺,鳄鱼要还儿子;若鳄鱼还儿子,则父亲猜错了,那么依据承诺,鳄鱼不能还儿子。无论还儿子或不还儿子,都内含了自相矛盾的元素。综上可见,矛盾律的作用在于保证思维的首尾一贯性。当然矛盾律只是要求排除思维中的逻辑矛盾,并不否认或要求排除现实矛盾,现实矛盾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固有的,即事物自身所包含的对立统一。(三)排中律排中律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都为假,必有一真,可简述为:A或者非A。排中律要求在矛盾的命题面前,必须做出明确选择,肯定其中一个命题,违反排中律则会在鲜明的是非面前含糊其辞、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试分析下列例子:例1  这个说法不能说是全面的,也不能说是片面的。分析:“全面”和“片面'是相互矛盾的,这个句子既否定了“全面',也否定了“片面',这就违反了排中律,变得模棱两可。碰到这种情况,要么说“这个说法不能说是全面的',要么说“这个说法不能说是片面的',两者不能同时否定。例2  班长: 天天,你是否参加周末的活动?     天天:谁说我不参加了?班长:既然参加,那就交20元活动资。    天天:谁说我参加了?分析:在这番对话中,“参加”和“不参加”是一对矛盾,不能并存,而天天既否定不参加活动,又否定参加活动,这就违反了排中律,是不可能出现的情况。因此,天天只能选择其中之一。例3  鲍西亚对求婚者说: “这里有三只盒子,一只金盒,一只银盒,一只铅盒。每只盒子的铭牌上各写有一句话,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谁能猜中我的肖像放在哪只盒子里,谁就能做我的丈夫。”金盒上写的是“肖像在这里”,银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这盒里”,铅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金盒里”。求婚者该如何判断,才能抱得美人归呢?分析:铅盒上的那句话与金盒上的那句话是互相否定的,属于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根据排中律,在互相矛盾的两个判断中,必有一真。鲍西亚说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而这句真话只能在互相矛盾的两个判断之中,那么银盒上的那句话肯定是假的。既然银盒上的话“肖像不在这盒里”是假的,相反的就可断定肖像是放在银盒里。综上可见,排中律的作用在于保证思维的明确性。在一定范围内,真理总是属于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中的一个,所以必须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但排中律并不否认客观事物之间的过渡、转化形态。练练悟悟1.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李白丰富多彩的诗篇,既是其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的反映,更是儒家、道家、佛家等多种思想影响的结果。B.门罗的许多小说写的是平凡小镇上的普通人物,因而文笔细腻、精致、能够准确把握节奏,准确拿捏人物心理。C.由于大街上仅有的几个行人都戴上了口罩,所以这次严重的疫情使得大家都自觉居家隔离,不敢轻易出门。D.因为舒适又无人监督的环境很沉重,种种娱乐放纵的诱惑很沉重,因此这些沉重拖慢了有些同学前进的脚步。2.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下面的推论?(    )有人说看电视会影响小学生的学习,可是对一所学校的调查发现,该校者电视时间较长的学生比看电视时间较短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好。由此看来。看电视不会影响小学生的学习。A.该被调查学校的代表性不强,B.看电视可以开阔小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有助于学习。C.该学校小学生的父母经常让孩子看一些具有教育意文的电视节目。D.该学校小学生的父母只有在孩子取行了好成绩的时候才允许他们看电视。3.  对下面义段理解有误的一项题(    )我们是一个含蓄的民族,眼泪是懦弱的代名词。遇到大事,总被劝慰“节哀顺变”。先要厘清一个观态:悲伤是我们再正常不过的反应。悲伤不是一种要被治愈或是需要克服的什么东西,而是我们人生里都要有的经历。它让我们更了解自己,更关怀他人,也更谦卑。通常我们一遇到哭泣者,第一个反应就是去安慰,递面巾纸到对方手上,或是亲自帮对方去拭泪,其实这是不适宜的。递面巾纸的潜台词是不允许对方继续哭注,合宜的做法是把面巾纸放到对方可以拿到的地方,把用不用的选择权让给时方。悲伤需要被看见,需要被表达。如果我们没有经历过生离死则的剧痛,常常无法有对对方的同理心。这也是为何我们看到一些人在很长时间依然走不出感伤情绪,就会心生厌恶,我们会以为“你应该好了'。就好像悲伤是有量表的一样,必然会随着时间消退。其实,每个人与逝者的关系亲疏远近不同,所以每个人的悲伤表达方式也不同,表现出的悲伤面貌就也天差地别。A.因为我们是一个含蓄的民族,眼泪是懦弱的代名同,所以遇到大事,总被劝慰“节哀顺变”。B.悲伤不是一种要被治愈或是需要克服的什么东西,因为悲伤是我们再正常不过的反应。C.不要递面巾纸到哭位者手上,或是亲自帮他去拭泪,因为用不用面巾纸的选择权在哭泣者。D.每个人与逝者的关系亲疏远近不,使得每个人的悲伤表达方式和悲伤面貌也天差地别。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许多人误认为竹子不开花。其实,竹子是有花植物。①           ,这是遗传基因的影响。如群蕊竹一年开一次花。牡竹、版纳竹三十年左右才开花。有的种类甚至需要上百年才能开花。那么,为什么竹子开花之后会成片枯死呢?科学家解释,有些植物为繁衍后代,在生命结束之前开花、结果。因为②              ,而这些养料来自植物的根、基、叶,营养器官中贮存的养科大部分被消耗了,所以植物就还逐渐枯死了。在天气长期干旱、土壤板结、杂草丛生的竹林中更容易发生竹子开花现象。可见,③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竹子的特性,采取适当的措施,为竹子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5.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爆竹声声除旧岁”,说的是欢度春节时的传统习俗。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虽然喜庆,但会带来空气、噪声等环境污染问题,还可能引发火灾,一旦引发火灾,势必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现在很多城市已经限制燃放,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火灾,而且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让空气新鲜、环境优美。①火灾不一定公造成人身伤亡 ②                              ③6.  下面这个推论是否正确?试做简要分析。有一天,洗车行里开来了一辆劳斯莱斯,有一个擦车小弟非常欣喜地摸了下方向盘,被客人发现了,客人扇了他一巴掌,告诉他,你这辈子都不可能买得起这种车。后来,这个擦车小弟买了六辆劳斯莱斯。擦车小弟叫周润发。当年的羞辱,竟成为巨星起飞的动力之源。要是没有这一巴掌就没有后来周润发的成功,可见逆境能催人奋进,助人成功。7.  围绕“成功不是偶然的”这一中心,用因果分析法改写下面语段,使中心突出,论证深刻,不少于300字。“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被一个年仅16岁的复旦附中学生武亦妹夺得,着实让人折服。特別是她在一场比赛中随口说出《诗经.幽凤》中的诗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时,连那些大学教授也大呼惭愧,她的对手陈更赞叹说“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武亦姝从小喜爱读诗词,只要一聊到古诗词她就会抑制不住地兴奋。她不仅随身携带一苏轼的诗集,更奉陆游为自己的男神,学习也非常认真刻苦,敢于挑战困难,被复旦附中提前录取为高一学生。她的父母也喜欢阅读,藏书很多,特别喜欢江南古镇。8.  在一次赔偿案件的庭审中,原告绘声绘色地说:我的肩膀被升降机上掉下来的轴给砸伤了,右臂至今仍拉不起来。”说完,他很是艰难地把右手慢慢地举到耳部的位置。被告律师很关切地问:那么在受伤之前,你的右臂能举多高呢?”原告马上演示,将“受伤'的右臂轻而易举地高高举过了头顶。请问:原告违反了哪一条逻辑规律?9.   请根据所学的逻辑规律,在下面横线上填一句恰当的话。古时候有一个残暴的国王,统治着一个奇怪的国家。这个国王颁布了一条奇怪的法令,所有从前线抓回来的俘虏都要回答一个问题:你来这里干什么?如果回答的是真话,就得烧死;如果回答的是假话,就得绞死。有一天前线送来了一个俘虏,执法官按惯例问他:你来这里干什么?俘虏回答:                                 。俘虏的这句话让执法官不知如何是好,上报国王裁决,国王也被难住了,最后只得把这个俘虏放了。10. 马老师认为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某个国家的地形和位置完全可以跟这个国家的历史同时学习。马老师主张把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这样学生学起来更方便,占用时间较少,学习效果更好;否则,这个国家的地理归地理,而它的历史归历史,各管各,不能相互贯通。请问:马老师的观点存在着什么样的逻辑问题?答:                         。11.  邻人偷了华盛顿家里的一匹马,华盛顿同警察到邻人的农场索讨,邻人拒绝归还,声称那马是他的。华盛顿用双手蒙住马的双眼,问:“如果这马是你的,那么请你告诉我们,马的哪只眼睛是瞎的?”邻人说:“右眼。”华盛顿放开蒙右眼的手,马的右眼并不瞎。“我说错了,马的左眼才是瞎的。”邻人急着分辩道,华盛顿放开蒙左眼的手,马的左眼也不瞎,“我又说错了……”邻人还想狡辩。“是的,你错了,”警察说。“这证明这马不是你的,立即把马还给华盛顿先生!”请间:邻人违反了哪一条逻辑规律?华盛视的问话包含了一个什么假定?答:                                                          。练习答案——概念与推理1. D。白领和研究生是交叉关系,大学生和志愿者也是交叉美系。故选D.2.A(B.概念混乱。“炎黄子孙”包含“海外同胞”,两不能并列使用。    C.不合逻辑,“干家务”不能与“买菜”“煮饭”等并列。    D.“航天器”概括不当,因为“导弹”不是“航天器'。)3. D(A.“工艺品”概括不当,名人字画、导游地图,古玩不属于工艺品。    B项主宾搭配不当,“基地”与“机构“不得配。    C.主宾搭配不当。“产量成为……品牌”不搭配,可改为“所生产的内衣在全国同行业销售率先突破十亿大关,成为一个著名名品牌”。)4.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言语、文字或其他信息传播媒介,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活动。(或: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言语、文字或其他信息传播媒介,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活动叫作心理咨询。)5.A(B.“‘反智论’这种理论……”中“这种理论”一说错误,文章开头就说“‘反智论’并非一种学说、一套理论,而是一种态度。”    C.该项表达与题干“反智论” 无关。    D.“在中国,虽然没有‘反智论’这个名词,但这类现象依旧存在于文化之中”错识。偷换概念,误把“这类现象”理解为“反智论”,而文章第一段说的是“中国虽然没有‘反智论’这个名词,但‘反智’的现象则一直是存在的”,可见“这类现象”在原文中应为“反智”。)6 (1)类比.(2)归纳(3)演绎(4)类比7.提示:立意的关键是廓清“英雄”与“偶像”这两个概念。因果推理与逻辑规律1.A (B.强加因果,剩去“因而”。 C因果倒置,应为“这次严重的疫情使得大家都自觉居家隔离,不敢轻易出门,因此大街上仅有的几个行人也都戴上了口罩”。D“因此”即“因为这样”。不能与“因为”搭配,可将“因此”改为“所以”。)2 D (题干“看电视时间较长的学生比看电视时间较短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好”推出“看电视不会影响小学生的学习”的结论。  D项指出只有孩子取得好成绩时才可看电视,即说明题干论证是“因果倒置”,有力地削弱了题干论断。  A项削弱程度不知D项,B. C两项加强了该推论。)3. C (强加因果。“递面巾纸到对方手上,或是亲白帮对方去拭泪,其实这是不适宜的”,因为“递面巾纸的潜台词是不允许对方继续哭泣”,而非“用不用的选择权在对方”。)4.①不同的竹子开花周期会有不同   ②开花、结果需消耗大量养料③恶劣的环境更容易使竹子开花(或“外部环境对竹子生长有重要影响”)(本题考查讲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①处,由后文“如群蕊竹一年开一次花……有的种类甚至需要上百年才能开花”的举例可知,此处应填“不同的竹子开花周期会有不同”。②处,由“而这些养料”可推知。横线处必然提及“养料”,再由“因为”一词及后文“……贮存的养料大部分被消耗了,所以植物就逐渐枯死了”可推知,此处应填“开花、结果需消耗大量养料”。③处,“可见”是个引导结论的词语,根据前文“在天气长期干旱、土壤板结、杂草丛生的竹林中更容易发生竹子开花现象”都可推知答案。5.②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并不一定能避免火灾的发生 ③不是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就能避免环境污染6.这是单一因果谬误。这一推论看似给身处逆境或底层的人以希望和鼓励,却片面夸大了偶然事件的作用,而忽视了成功背后真正的原因。就周润发而言,他的成功还有多方面的因素,比如个人的努力奋斗、高超的演技等内因,影视公司的包装宣传,顺应了时代需求等外因,这些才是他成功的真正原因。7.示例:成功不是偶然的。(观点)“中国诗词大会”中年仅十六岁的高中学生武亦姝夺冠成名,不禁让人感叹“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小小年纪就有了成年人难以企及的诗词储备量,就有了与众多“老学霸”一较高低的勇气和从容。(论据)感叹之余,我们不禁要问,她的成功是偶然的吗?当然不是。我们看她在賽场上意气风发的时候,千万别忽视了她对诗词那份独有的挚爱和台下十年功的汗水。正是因为她从小受父亲熏陶,喜爱诵读诗词,只要一聊到古诗词她就会抑制不住地兴奋,才成就了她的才气。正式因为她的勤奋和坚持,不仅随身携带一本苏轼的诗集,更奉陆游为自己的男神,才让她在诗词大会中一鸣惊人,就连大学教授也大呼惭愧。(析因)我敢说,天才的成功永远是九十九分的汗水加一分的灵感,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通行在阳光大道上的天才,只有把征服困难当成一种乐趣,从困难中走过却又永不放弃的天才。(小结)8.不矛盾9.我来这里是为了被绞死10.违反同一律。11.排中律。此马有一只眼睛是瞎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