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黎 | 静静的池塘
静静的池塘
人远离了故土,怎么延伸,依旧感觉无依靠。而家乡,即便是简陋、粗茶淡饭,或者已多年不见的清澈甘甜的老水井、大槐树、元宵的灯会、自制的风筝、百年老庙会、村里的池塘,也都是静静地港湾,是暖暖的依赖……
我老家太子岗村和大妺的三道河村只相距二里,母亲从小生活在农村,已习惯于农村那种生活状态,尽管我和小妺都在城市工作,母亲来城市住上几天,就吵着要回农村。后来,父亲去世后,母亲年龄也过了八十,兄妹们都不放心让母亲一个人住,就让喜欢农村生活的母亲住在了大妹家。
自此,大妹家也成了我经常去的地方,因为母亲在那里。
大妺家的菜园旁东边,有一口几亩大的池塘,塘口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长满了各种树,槐树、杨树、榆树、枣树,长的最多的是柳树。柳树喜水,水边最宜栽。柳树的枝条,婉约、细腻、千丝万缕。微风中,柳丝那种动态,仿佛是洛神凌波微步时的动态,让人爱怜。偶尔从树上飞起一两只小鸟,在这蔚蓝的天空下,扑腾着翅膀,随风而去。
池塘的水面上布满了荷叶,莲叶似少女的裙裾,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洁白如玉的莲花纤尘不染,花瓣三片一层,一朵莲花一般由四层花瓣错落有致组合而成。莲花掩映于莲叶之间,无数洁白粉红的花儿朵儿,在水面上漫卷开来,像晚霞,像彩云,像少女那一抹不经意飘起的红晕。
被花瓣层层包围的莲心羞答答不肯露面,等到花瓣凋零时,便会披上深绿色的外衣脱颖而出,等待着属于她前来收获的主人。微风悄然过处,到处是芳香弥漫。台湾诗人余光中一生爱莲,他在《莲恋莲》中写出了自己爱莲的绝妙体验:“立在荷塘草岸,凝神相望,眸动念转。一瞬间,踏我履者是莲……亭亭临风的是我。岸上和水中,不复可分,我似乎超越了物我的界限,更超越了时空”。如幻似真的朦胧之境,勾画了莲与人的心心相悟。
有了池塘,就有户家养鸭子和鹅。鸭子毛发有的黄里泛黒,有的白里泛金,它们结伴悠闲地浮于水面,凫凫袅袅,好似仙子君临;鹅是呆鹅,黄金的足配黄金的嘴,它们喜欢放单,常常站在池塘周围的草地里,似乎把一生的时间都在吃草上。有时站在路中间望天,迎面来人也不让道,被撵打时,才张开大翅急于奋飞,连飞带爬到池塘,回过头依然呆望。
池塘在村庄的中央,养育了百户千家。夏天,有很多孩子经常到池塘里去捉鱼抓螃蟹,池塘边的水清澈见底,有时还能够在浅水处捡到鸭蛋、鹅蛋;常常见到邻家母亲拿着荆条,沿着池塘把孩子们从嬉戏的河里拎回家。
池塘边经常看到一个情景:有许多人拿着自制的渔杆钓鱼,一个上午过去,有的钓上了鱼,有的—条也没钓上,却依旧兴高采烈。他们在享受钓鱼过程的快乐,这种快乐大概就是他们更大的收获吧?
池塘周围的坡地已被池塘周围的户家整理得井井有条:错落的菜畦,被各种树枝扎成的篱笆隔离着,润湿肥沃的土地,鲜嫩翠绿的韭菜、豆角、茄子、辣椒、菠菜、黄瓜,在这个池塘的多户的菜园里,各家菜园都别具一番田园风味。
每年的春夏秋季,池塘边是人流不断,笑声依然。池塘的季节,不但给村里人留下一道风景,更带来了几多的乐趣。从春季开始,母亲几乎天天和村里的老太太、媳妇们坐在池塘边看晨曦东起,观鸟儿出林,觅鱼儿跃波,听青蛙鸣叫……。池塘周围的树木,家禽,荷花,一年年的繁荣,而池塘,在那处土地上是那样的宁静悠然,年复一年的迎来了春,迎来了夏,迎来了秋……
到了冬季,期盼的瑞雪,袅袅绕绕,纷纷扬扬地下了起来,洒满了整个池塘。瞬间,让人感受到了“千门万户雪花浮, 点点无声落瓦沟”的浪漫。很多孩子拽着父亲的衣角在池塘边滑雪,一边滑一边喊:“爸爸,快点,再快点。”满池塘边是大人们的大脚印和小孩子们滑过的两行窄窄的印痕。不一会儿,就被纷纷扬扬的大雪覆盖。新的孩子拽着父亲的衣角一出现,很快,池塘边又滑出父亲的大脚印和两行窄窄的小脚印。就这样,嗅着家家饭的喷香,看着满天的雪景,稚嫩的童音和欢笑溢满了池塘。
是的,无论在乡野村间,还是处风景名观,都有一种快乐驻于心间。故乡的池塘历经岁月寒暑,让无数人幸福,也让无数人留恋岁月。景色原本在心间,心有沧桑,不妨碍童心忆莲。故乡的池塘是青史,是心爱,是涉水追逐的一轮溪月、一捧心弦。
用一颗装有闲云的心去寻景,便可以深得天地之流韵、造化之机妙,让人心宁腹清。我终于明白,人生的终点,不在山水踏尽时,不在生命结束后,是放下那一刻。当你真的放下,纵算一生云水漂泊,亦可淡若清风,自在安宁。此时,我自然想到陶渊明。陶渊明在《饮酒》中他竟有这样的生命感悟:“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从愤激官场到沉浸田园,他开始关心劳动,关注自己的内心。他把自己的身心全部投入到田园之中,并体悟到人生的充实和宁静。
是的,心中珍藏一弯清水,何惧世间迷离。红尘之中,同样静赏花开、明月初绽,闲看小桥流水、池塘荷香……
赵 黎 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世界行河南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煤矿作家协会理事、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光源》杂志社副主编。以文艺评论、散文创作为主,兼写随笔、曲艺作品,先后获过“牡丹奖” 、“全国文学乌金奖” 等众多奖项,作品上千篇散见国内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