誉满鄂西“范珍记”
作者覃守宪:男,现年74岁,长阳资丘镇人,退休干部。现为长阳诗词楹联学会、长阳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柏山秋韵》《柏山秋韵续集》,历史文化散文集《老资坵》,长篇记叙文《如梦实录》等,主编有《资丘》画册、《资丘诗词》诗集、中州堂《覃氏族谱》等。
《长阳县志》记载:“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进犯长阳县前后,县城龙舟坪更趋冷落,而县西资坵,则因水陆交汇,离前线稍远,成为沦陷区外来商贾云集之地,商业贸易顿呈繁荣之势。一时间,居民增至600余家,商号达191户,摊贩达100多个,客商往来于市,整天熙熙攘攘,渐至遂有'小汉口’之称。”
图片来自网络
为了顺应商业发展,小镇上先后设立了银行、电报局、电话局、邮政局分支机构,“信汇自带”“邮政兑汇”,极大地方便了货币流通,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小镇上,商户密集如云,诸如国药“皮恒盛”“皮同顺”“皮隆记”“陈义昌”“德昌森”“怡丰”“寿康”;杂货行“鲜仲记”“范明记”“周铁记”“吕华记”“天成美”“义隆”“永盛祥”“姜永兴”;布业“范珍记”“魏林记”“陈吉顺”“余星记”“袁吉昌”“刘彩章”等,举不胜举。粮行、油行、旅栈、烟丝、京货、斋铺、酱园、染坊、书店等,应有尽有。
鼎盛时期,下码头日停泊船只上百艘,货物年吞吐量36000多吨,小镇被誉为“小汉口”,声名远扬。
八十多年过去了,小镇的繁华早已成为过眼烟云,古老辉煌的小镇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数不清的往事,如依稀逝梦,留给人们难以忘怀的记忆。老资坵人聚在一起,总爱说起当年,从模模糊糊的记忆中去搜索那些难以“复制”的印象。当年众多的商号中,最有名气的应数“魏林记”“鲜仲记”“ 范珍记”,合称“资坵三记”。“三记”之中,尤以“范珍记”持续时间最长。
“魏林记”,老板魏昌发,是当时镇上鼎鼎有名的大商家,宽敞的天井式四合院,坐落在菜场西南角,是全镇最繁华的地方。“魏林记”以经营布匹杂货为主,同时收购山货土产,诸如山漆、桐油、木油,蜂蜜、皮毛、猪鬃等,论名气,在古镇数一数二。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因全县经济萧条,市场疲软,很快就失去了当年的景象。
“鲜仲记”,也是以经营杂货为主,虽规模不及范、魏,但精明能干的女老板在商界颇负盛名,为世人称道。
资坵“三记”,以“范珍记”影响最大。 老板范珍山,一代商业精英,老籍宜都范家湖。13岁来到资坵“谦泰”商号当学徒,三年期满后又参师一年。四年时间,不仅初谙商道,还在结识了很多朋友。17岁时,他凭着自己的人脉和商业才华,开始独立行商。当时,他的二爹范才华,在宜都“同丰号”帮工,从事棉布购销经营;他老家与枝江交界,两地都盛产棉花,家家户户纺纱织布,名曰“家机布”。棉农们将白坯布拿到到集市出售,以换取必要的生产生活资料。
开始,范珍山以行商生意为主,收购山里运出来的山漆、桐油、木皮油、黄豆、蜂蜜等土产,用木帆船运到宜都、沙市等地推销,再从宜都购回土布、匹头、线春以及食盐、煤油及少量文具,运回资坵,将无色布交给喻家染坊染成青、蓝、灰等色布,俗称“毛冲”“毛月”或连称“冲月”,光滑平整,久不褪色,最受客商青睐。棉布加工好以后,以薄利批售,发往长阳县西、五峰、巴东以及鄂西各地,既加快了资金周转,也深受各大商号欢迎。
年轻的范老板从商,尽管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但他还是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业。在运输中,货物由木船运输,人则陆路步行,为了跑在货到之前,经常是日夜兼程,就靠两条腿,常年往返于资坵和宜都之间,十年如一日。
经过十年的努力奋斗,到1931年,范珍山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将家眷带到资坵,租用刘彩章家房子,开设属于自己的铺面,挂牌“范珍记”,从此,一个响亮的商号诞生了。店铺除请有一位账房先生从事坐商以外,他自己仍然以行商为主。到1939年,“范珍记”已有了一定规模,周转资金达到五六千串铜币,学徒多达6人。为了扩大经营规模,让货主减少往返运费,他与桃山田家华结为干亲家,将田家收购的山货土产代运销售;同时,在淋湘溪开了一个分店,交由舅父经营,牌号“玉成祥”。 由于他吃苦耐劳,严谨治店,生意越做越大,实力也越来越雄厚,到抗日战争时期,已经成了誉满鄂西的大商号。
资坵古镇东街一角(来自网络)
大商号“范珍记”,著名的不仅是规模和经济实力,广受赞誉的还有范珍山的人格魅力和经商之道。范老板生活简朴,不吸大烟,不酗酒,不赌博抹牌,不举办宴会,不经营奢侈品和化妆品,终年和店员们同吃同住,从不单独开餐。一生中除了爱听戏,别无嗜好。凭借他在商界的声誉,哥老会、国民党几次邀请他参加都被拒绝。他曾与生意伙伴宜都“同丰行”的项贡久关系密切,多有业务往来,后来,项的弟弟项文清做了国民党的军法处长,范就与项家断绝了关系。1949年,湖北反共救国军第一路中将总指挥何大熙驻兵资坵,要商家捐款制作军衣,他就顶着迟迟不办,甘愿被抓去坐禁闭也不屈从。他的这些故事蜚声商界,一直到现在。
在长期的商业活动中,范老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营理念和商业道德:不买黄金,不购房子,不置田产;用人不疑,待人诚恳;注重信誉,严谨经营。他做坐商时从不派人外出拉生意,靠信誉等客上门。对进出的山货土产,依质论价,公平交易,从不欺诈。本县枝柘坪、榔坪及巴东、利川等地,都有他的老主顾,每次前来交接业务,他都会留宿招待。
他的当家先生陈慧之,为人正直,从不苟且,办事尽心尽责,范对他放手放心。范老板经常外出进货销货,跑宜都、沙市、沔阳,很多时间不在家,店内业务全交由陈掌管,他很少过问。他俩共事20多年,期间陈两次离店单独经商,但两次都亏了,他不但不鄙视,不嫉恨,反而给予资助,在商界传为美谈。
有一次,他的夫人和二舅背着他用私房钱买了一斤多黄金,同时在淋湘溪买了一份田产,遭到他的坚决反对。资坵解放后,他将黄金交给了人民政府。
范珍山的为人和范珍记的经商道德,深为同行称道和老百姓认同,也可为后人之师。
抗日战争结束不久,资坵商贸迅速走向萧条,加之通货膨胀,物价疯涨,税捐科目日重,不少商号歇业倒闭。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坚持营业的不到70家,“资坵三记”毫不例外的受到冲击。然而“范珍记”在众多的商家中仍然名列榜首。
1953年,政府安排范珍山进了县城,为国营企业代销棉布。1955年社会主义改造中,他作为资方代表参加了公私合营企业。由于爱岗敬业,成绩显著,1956年,他赴省参加了“神仙会”,工作实绩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赞赏和肯定。
曾经名闻一时的“资坵三记”已经成为历史的记忆,范老板也谢世多年了,曾经繁华的古镇变成了水下遗址,一切都从这个世上轻轻的走了。唯有老资坵商人吃苦耐劳,勇于开拓,诚实守信的经商之道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作者:覃守宪
编辑:向家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