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汤宗阳明之治——千古之秘
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伤寒论》第263条)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伤寒论》第96条)
病机:少阳态,故一定寒、热交作,“寒热往来”。这种状态的产生,多由太阳病转归而来,或因其它原因造成了少阳之为病。寒者,阴邪进,寒性收引,故有“闭态”或“敛态”。热者,阳邪进,阳热外释,故有“开态”或“释态”。寒者,似太阳之为病有“闭”态之貌;热者,似阳明之为病有“开”态之容。所以,寒热往来,少阳病的焦点证状。在这一态下,少阳枢机不利,胆火引动上乘,灼阴伤津,故有“口苦,咽干,目眩”。脾胃也由于少阳寒热而受影响,故可见“嘿嘿不欲饮食,喜呕”。胸胁为肝胆殖民地,故少阳寒热可致阳气运动不畅而“胸胁苦满”。有热可“心烦”。所以,少阳可认为处于太阳、阳明两态之间的一个过渡态病种,但仅仅一个思想模型。因有寒,所以能将少阳态滞定于太阳之闭态;因有热,所以又能将少阳定格于阳明。寒热交作,因气虚无力祛邪所为。
治法:苦寒清疏解阳明开态之热,补气聚能祛太阳闭态之寒。
方药:小柴胡汤————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大枣十二枚
水煎服。
方解:柴胡、黄芩,苦寒,气质轻清,以清阳郁之热为最佳,治阳明开态热胜恰如其分。又顺阳明主阖主敛。人参、炙甘草、大枣,益气补中,大补阳明“土、火”位之气,使“阳明”有足够的能量“阳明主阖”。所“阖”能量,以阳气聚而生热的方式外越,祛除残寒,消太阳之为病的寒性“闭”态,恢复“太阳主开”。寒热消除,阳明、太阳各回到生理意义上的态势。
中焦“土”位,在脏为胰(传统认为脾)、肝,在腑为肠胃。腑主消化、吸收,主纳、主入;脏主传输、上达,主升、主开。阳明主阖,就消化吸收;太阴主开,就升清上达。半夏、生姜,降逆止呕,顺应腑气以降为和。
全方合,内聚阳明之热能,以祛太阳之为病的“寒”;苦寒之药,清解阳明之为病的“开”态余热。所以,本方主治,实只从阳明入手,这才是张仲景大师小柴胡汤的千年之妙。阳明之生理在于“阖”,故可补不可泻,参、草故也;阳明之为病在于因热有“开”,故可泻不可补,柴、芩可为。
关于腹位归属。
传统认为,腹位属土,在脏为脾,在腑为肠。但重脏轻腑的中医认识惯性,腑位也常由脏所辖。就说,脏奴隶主,腑奴隶。工作由腑所为,然而功劳却挂在脏的名下。正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苦力腑所出(打工宰),权利脏所获(老板)。笔者认为,腹位在脐四周,脐周者为大腹;脐下者为小腹;小腹两侧者为少腹。腹之位,应该由“土、火、木”共主,在脏为脾、胰、肝,在腑为胃、肠、胆。在五行属土、火、木。因“土”得“火”温则不凝,得“木”疏则不结。“土”不凝不结,方可稼穑。
脾居“土”位演于太极之“心”,演生之位,而不化谷之位。胰之“火”位,虽居下焦,然“火”性炎上,使“土”得温可耕。肝之“木”位,亦处下焦,木在土中藏,得火则萌发青芽。故腹之大位,实为土、火、木共主,不唯“土”独裁。腹之主“脾、胰、肝”,腹之民“胃、肠、胆”。“民、主”变了味,有权者作“主”,无权者作“民” 。玩尽无穷的统治伎俩。
说明:由于拘于传统六经的“经络说” ,所以少阳病提纲误认为“口苦、咽干,目眩也”。笔者在创立伤寒“六态”新说后,认为提纲应该“少阳之为病,寒热往来也”。它阳明与太阳互有胜负打持久战所为。阳明故有热,太阳故有寒。寒、热,最能反映机体性质的两大类病性因子。所以,以“寒热往来”命定少阳提纲,更具有临床意义。小柴胡汤,以补阳明之“肠胃”位固其本。《内经》云“阳明多气多血”,所以,大补气为首务。“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小柴汤宗阳明而治,实为千古之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