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长生,发掘先天之气!
分
01
自从有人类以来,一代接一代,历经数万年,繁衍不息,由于健康的原因,逝去者也时有,有大有小,有老有少,时至现代仍无确切的定数。本文就是效法自然界的形式在这个方向上做的尝试。
小河流水,只要有源头,水就会一直流淌下去。同样,生命体的活力及其运行,也是有一个能量在支持着,只要这个能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且源源不断的供应于生命体的使用,那么这个生命体的活力也就会像小河流水一样的长期运行。问题是这个能量是什么?它产生于什么地方?又运行于什么通道?最后留注于什么部分?它的作用是什么?这个能量是否可以用人为的方法去获得?等等这些问题、尤其是最后一个问题如果得以肯定的解决,那么剩下的就是实践了,这也是本文的意义所在,实践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这个生命体是人的身体,则这个能量就是身体的元气,它来源于五谷杂粮、蔬菜瓜果等饮食的化生;元气是人体自身所具有的、由里往外散发的、促使身体发育、生长及活力运行的一种功能性的物质,是阳气。五谷杂粮、蔬菜瓜果等饮食则是这种功能的物质基础,是阴性的“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饮食入肚,经过胃肠的消化与吸收,其精微物质在小肠溶入血液,并在心脏的作用下,被血液所载,且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皮、肉、筋、骨、脉等],与该部分的阳气共同作用,化生肉体、养育身体。而这个阳气就是肾气,就是肾脏所发之气,是肾之藏精地蒸发之气,而肾所藏之精又有“主生长、发育与生殖。”的功能。所以说饮食的、溶入血液的精微物质在肾气功能的作用下生成、壮大了人的身体,这就是气血运行。
阴无阳则阴无以生;阳无阴则阳无以化。阳化阴生,人之身体靠着气与血的化生发育、成长,在气血运行中,血液中的精微物质是肾气功能的物质基础,精微物质借助肾的功能丰富肉体,精微物质就与肾气有着直接的关系;化生体【即肉体】是肾气功能的产物,化生体【即肉体】也与肾气有着直接的关系;精微物质通过肾气的功能而丰富化生体,精微物质与化生体【即肉体】就是间接的关系。这就是说血液中精微物质只有通过肾气的功能才能充实到化生体【即肉体】,如此肾气与化生体【即肉体】就有着直接的关系,肾气的多与少直接影响着化生的多与少。
02
既肾气就是化生的能力。而人体需要的就是化生的能力,所以说肾气、也就是肾阳的多少才是最重要的。再者,身体的新陈代谢依赖于气血运行,而气血运行依赖于气与血运行的动力与通道,在通道畅通的情况下,重要的就是动力。血液运行的动力显而易见,是由心脏地收缩与扩张提供的;气则是肾气,其运行的动力是肾气的多与少。所以增加肾气的份量就显得格外重要。这样一来,不管是化生,还是运行,肾气的多与少都是最重要的。
肾阳既肾气,是肾精所化之气。肾主藏精,精要化气就需要有一定的热量,所以肾脏自然就要常常温暖,以便增加肾气,提升肾阳。要提升肾阳,最有效的方法是从该脏的经脉入手,而“属肾”的经脉正是“肾足少阴之脉”《黄帝内经 灵枢 经脉第十》,而“少阴之上,热气主之;”〈素问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这就是说在足少阴肾经上面以热气为主。这正迎合了肾脏须常常温暖的需要。
肾脏保暖,不但要在穿戴上考虑,而且还要从营养肾脏方面着眼,用后天饮食的热量【胃气】加上自身由于运动所产生的热量去温煦肾脏,进而提升肾阳。饮食的热量由胃肠产生,通过足阳明胃经的穴位——气冲【或气街】穴注入冲脉,进而注入足少阴肾经;运动的热量则由足少阴肾经之络脉、奇经八脉之一的阴跷脉去获得。这就是:“八脉者,先天大道之根,一气之祖。采之唯在阴跷为先,此脉才动,诸脉皆通”《奇经八脉考》。
在八脉中,督脉行于后背正中;任脉、冲脉行于胸腹;带脉横围于腰;阳跷脉虽然起于跟中【脚后跟】,但与阳维脉一样都是从足太阳膀胱经别出;阴维脉虽然是从足少阴肾经别出,但却起于小腿内侧之筑宾穴,只有阴跷脉:不但起于脚后跟中,而且还是足少阴肾经的分支“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灵枢、脉度第十七。而足少阴肾经又是直通肾脏,肾脏者,人体先天之本、健康之根、发育生长之源,自然是'阴跷为先’。”支而横着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灵枢,脉度第十七,支脉下面还有孙脉、浮脉,最细、最小的脉络才是最容易获取热量的入口处。
03
在先天,也就是出生之前的十个月,母体血液与母体肾阳的化生滋养了胎儿,但此时化生的能量只供胎儿维持本身活力的存在并发育、成长之用。在后天,这种血与气《肾阳既是肾气》的化生依旧是人之身体发育、成长的动力,只不过是本身血液与本身肾阳的化生。
从襁褓时期到幼儿时期,从儿童时期到少年时期,直至青年时期,一路走来,并没有什麽特殊的、规定的动作促使气血化生,但气血及其化生的份量还是在逐年增加,身体还是在发育成长。显然这中间有着自然的、不易被察觉的、非常简单、但日常生活中必须的动作。正是这个不自觉的动作提供了热量,且与饮食的热量合在一起共同去温煦肾脏,产生肾气,继续着气血的化生,养育着身体的成长。
但人到中年,身体的健康便开始走下坡路,这又是为什麽?这是因为在青年期及其之前的历程,血液与肾阳化生的能量分为两部分使用:1 维持本身活力的存在并发育、成长之用 ;2 抵抗外界因素《寒、暑、湿、燥、风、火》对身体的侵蚀之用。但到了中年期,身体对气血化生能量的使用又增加了一个方面,这就是索取生活资料、进行社会活动、承担社会责任。
这无疑增加了化生之能量的消耗,况且所做的、能从经脉上温煦肾脏进而增加肾气的不自觉动作并没有被人类所意识到或规范化,使所产生的肾气不够用,再加上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体积的增大,维持本身发育、成长之能量也要增加分量。
04
如此以来,别说人到中年,就是人在青年时期光依靠那自然而然地、简单地、日常生活中必须地、不自觉地动作来产生肾气,进而化生身体成长之能量,是远远不够地,再加上血液流通的阻碍,所以人体的发育、人体的成长就停止,器官的功能就开始退化,身体就开始变老。
因此必须把这个能温煦肾脏,使肾阳与血液化生、进而产生人体成长之能量的动作完善化、规范化,把这个动作来一个质的完善、量的规定,依据“子午流注”,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专门的练习,以便短时提升人体之温度约0.4度左右《过程中的体温。动作结束,体温恢复正常》,增加化生之功能的份量,最大限度地弥补由于对能量地过份使用而出现地缺口。
所谓“子午流注”就是人体气血运行与地球自转一周所需时间的对应关系。地球自转一周,在其过程中地球同一位置所收受日照的强弱有所不同,人体气血运行也就有强有弱。
利用这个关系,在足阳明胃经之经气运行的高峰时间内跷脚后跟,刺激足少阴肾经的分支——阴跷脉及所属的孙脉、浮脉,使其由于运动而产生热量,一次、两次;一天、两天;日积月累,随着时间的增加,这个热量的积累先是在浮脉内进行,其热量由少聚多,由于温差的原因,积累起来的热量必然注入到孙脉,又由于同样的原因再注入到阴跷脉,天长日久,由于运动而积累起来的热量最后注入足少阴肾经,进而去温煦肾脏,蒸发肾气,壮大肾阳。
用这样的方法,去养育、成长人之身体;用这样的方法,去增加人身之正气,去抵御邪气,增强人体对疾病的免疫力。用不同份量的肾阳去排除人体不同层次的疾病;用壮大了的肾阳去排除寒、暑、湿、燥、风、火等自然因素给予人体的创伤;用练出来的阳气去温煦人体、用熏蒸的形式去排除身体内已有的邪气,重新塑造人之肉体。“跷”出健康,“跷”出长生。
当然这是要有感觉《肚脐眼周围某一点皮下有剧烈的热量瞬间流过》的,得气有得气的感觉;发热也有不定点到定点之分。从有得气感到肾脏部位发热,这是需要时间的,而且是经年累月的时间。发热部位不定点是因为每一次练气时其发热部位在外表,且不在同一点。
发热部位定点则是每一次练气时其发热部位在内部,且每一次都是那几个部位。而且其热象与表层发热也不相同。以腰为界,上身为一个发热区域,即头部、胸腔、腹腔。外加背部、两前胳膊,尤其是两手腕发热最为明显。至于腰部以下【与季节关系密切】,则不容易发热。若有反应便以膝盖为界分为两个发热区域,臀部和大腿为一个区域;小腿和足为另一个区域。
05
除此之外,还因为每一个人的身体在自然界中所受到的湿寒等邪气其部位、其程度是不一样的,再加上每一次练气时不同的气溫、不同的气候与不等量的时间对发热程度的制约、所以其感觉也就不一样。
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在经过数年之后、且在练气时每一次都能做到质、量、度的统一地前提下,最后固定的、虽然不是同时出现但显著的发热部位是腰部、腹部和前臂,其热象是烧烘烘的热,而不是汗津津的热;又似乎是在发烧,但动作停止烧感就没有了;身体皮肤的韧性也得到提高,且逐渐变的光滑、有棉融融之感觉。
如此一来,只要有做这个动作的能力,且在有得气感后还能长久地做下去,再加上合适的饮食,且不说小河流水的逻辑在人身体上是否能够实现,但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延年益寿是最起码地。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地是要有得气感觉。
因为只有得气才谈得上祛病健身。得气感觉是获得功能的开端,功能则是化生精微物质的手段,饮食是精微物质的来源,精微物质在肾阳《得到的气》的化生中发育、营养了人之身体,肾阳则借助精微物质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因此,在这一过程中要有必不可少的两个因素:一是能连续的做这个动作,用以产生生化的功能:二是要有合适的饮食。以用做生化的物质基础, 最后生化功能再作用于物质基础。
最后需要谨记的是:付出和得到是相对的,有什么程度的量就有什么程度的质,在通向本质的方法确定之后,量的增加就是决定的因素 ,这就是【在量上所规定的质与在质上所规定的量《辨证法唯物论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