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不会“构图”?关键是你不会“移步换景”

【摘要】:在山水画的学习过程中,大家估计都会面临这样的一个问题,虽然学习了很多年,还是不能随心所欲的构图。自己很迷茫,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又找不到根本的解决办法,非常焦虑。其实,这个问题不只是你一人遇到,而是所有学习山水画的朋友都碰到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你不会“移步换景”。本文对此作一简单探讨,欢迎诸方家批评指正!

关键词:山水画;构图;经营位置;移步换景;

专栏
黄公望秘不外传的山水心法
作者:山水弘毅xsy107
¥79
17人已购
查看

元 黄公望 《天池石壁图》

一、何为山水画的“构图”?

所谓的“构图”,是指在山水画的创作过程中,如何在一张空白的宣纸上,恰如其分的安排山石、林木、道路、桥梁、人物点景等。

古人不叫“构图”,称之为“经营位置”,是谢赫的“六法”之一,非常重要。

大家或许都看过古代和当代的许多山水画作品,为何古人的构图说那么的自然天成、意境深远,让人心旷神怡,非常舒服。反观当代的“展览山水画”竟然索然无味,看过即忘,不能反复玩味。其原因何在?其实关键是,古人善于“移步换景”,用心经营,符合天道,当然经得起反复推敲和玩味了。

专栏
山水画笔墨进阶实战课
作者:山水弘毅xsy107
¥109
3人已购
查看

元 黄公望《层峦秋霭图》

二、什么是“移步换景”,对山水画构图的影响有多大?

何为“移步换景”?古人所说的“移步换景”,最早出现在文学上,如诗歌和游记的一种常用写作手法。作者的观察点说随着游览地点的不断变化而发生转移,读者能感悟到一幅幅多姿多彩、不断运动着的全景画面。

北宋 郭熙《 早春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真正把“移步换景”作为绘画理论来论述的,就是北宋的郭熙、郭思父子,他们在《林泉高致》中说道:

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远十数里看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山正面如此,侧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

这就是中国山水画家的对物象的审美观照,不像西方绘画那样采用固定的视点,而是采用“移步换景”的,不断游走的动态视点,也就是所谓的“散点透视”。这种构图法则,可以非常灵活把自己的对自然山川独特感悟形诸笔端,可以在有限的尺幅内,展现出无限的意境。这就是中国山水画优于西方绘画的重要特征之一,当然还有笔墨精神更是西方绘画所不具备的。

北宋 范宽《 溪山行旅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移步换景”的构图法则,对山水画的丘壑布置具有重大影响:

第一是超越时空的限制,真正达到与天地精神独相往来的极高追求;

第二是引发画家身体性的投入,让画面可观可游;

第三是可以发挥画家的无限想象空间,以暗示或象征性的物象来寄托作者的人生理念。

真正具有“移步换景”的山水绘画作品,一定是超越时空的限制的,诸如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郭熙的《早春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倪瓒的《容膝斋图》等等,无一不是观者带来心灵上的震撼和启发。作者当时的创作意图,其雄健刚强的笔墨,跃然绢帛上,穿越上千年的时间限制来与我们交流,犹如眼前。

元 倪瓒《容膝斋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

由于他们全身心的投入绘画创作,其画面的位置经营宛如天成,非常自然得体。观赏这样的画作,人的精神境界不知不觉的得到极大的提升,内心的尘垢荡然无存。

历代山水大家的作品,他们的构图都谙熟“移步换景”的构图法则,完全符合大众的审美观照,让人极为舒畅,精神焕发。在悉心品读过程中,你就会不断发现许多精彩物象,这些精彩之笔,恰恰就是你内心深处久违的天性,让你久久不能平静,回味无穷。

二、结语。

总而言之,山水画的构图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如果只是把古人的丘壑位置进行“搬前挪后”,就会显得非常的不自然。其实,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对“移步换景”不了解,不明白。一旦你真正掌握了“移步换景”的构图原则,你的山水画境界就会提升几个档次,再也不怕青天对白纸的创作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