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黄天骥:张生为什么跳墙?——《西厢记》欣赏举隅

  古代优秀的剧作家,往往运用一些典型的细节,或显或隐,或曲或 直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这些地方,有时貌似平凡。甚至若有疏漏,其实 正是作者精警之笔。因此,在改编名著的时候,需要仔细揣摩每个细节 的韵味和作用。偶一大意,便会失掉原作的精华。如何认识王实甫《西 厢记》里“张生跳墙”的细节便是其中一个例子。
  张生跳墙,是闾巷皆知的有趣关目。然而,有人认为作者写得不合 理。早在明末,槃迈硕人便认为它有漏洞(王季思《西厢记定本后记》 的介绍,见《光明日报》1963 年 4 月 17 日)。石凌鹤同志也说:“《西 厢记》的'赖简’,诗中明明写道:'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 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莺莺分明开门等候,为何要跳墙过去呢?这是 几百年一直未解决的问题。承某同志指出:清代某一版本写着由于红娘 气愤小姐对她不信任,她到时候将小姐打开的门悄悄关上了。逼得张生 不得不跳墙过去。”(见《光明日报》1962 年 5 月 9 日)
  上述说法,大可商榷。骤然看来,写红娘关门,逼使张生无奈跳墙, 似乎弥合了原作的漏洞。但人们会问:红娘的恶作剧不是太过分了吗?

  本来,她是一直热心帮助崔、张的,即使受了委屈,但诚心助人的精神, 正是红娘的美德。当然,她埋怨小姐不信任自己,存心取闹一番,也是 会有的。但在最紧要的关头把角门“牢拴”了,就未免过分,假若张生 是个“银样蜡枪头”,不敢跳墙,岂不损害了热心助人的红娘的形象?
  照我看,王实甫对张生跳墙的处理,表面上颇不合理,仔细分析, 这正是作者艺术手段高明的地方。
  关于张生跳墙的写法,在元稹的《会真记》原是不成问题的,它分 明写道:“崔之东墙,有杏花一树,攀援可逾。既望之夕,张因梯其树 而逾焉,达于西厢,则户果半开矣。”那么,它写张生跳墙是合理的, 因为他必须过了墙,才能达于小姐闺中那“半开”的户。《董西厢》的 处理也没有问题,它写张生跳墙后,才喊红娘:“快疾忙报与你姐姐, 道门外玉人来也。”看来莺莺是约张生在房里相会,迎风户半开的“户”, 当是指房门而言。
  但是,王实甫不同于元稹和董解元的写法,他把崔、张会面的地点, 改在后花园里,园里有墙,墙上有“角门儿”,两边可通。在这里,王 实甫把规定情景略略改变,便使这个细节增加了新的情趣。
  王实甫《西厢记》杂剧写张生接到诗简,是红娘受了莺莺的气,拒 绝再替她效劳的时候,是张生感到爱情已经无望的时候。可是,当他打 开诗简一看,原来是小姐约他幽会。这时,他大喜过望了。红娘便问: “怎见得她著你来?你解与我听咱。”他解释:“'待月西厢下’,著 我月上来;'迎风户半开’,她开门待我;'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著我跳过墙来!”这段话很重要。晚上,他便据此跳墙赴约。
  在这里,王实甫写张生把诗解错了!
  张生第一句诗的解释是没有错的。至于第二句“迎风户半开”,这 里的户,他也明白知道就是指花园的“角门”而言。在王实甫《西厢记》 里,这道角门有很多的戏,“惊艳”时张生追着莺莺,莺莺秋波一转, 进入角门;在“酬和”时,张生从门外撞过来要会莺莺,红娘忽地把角 门儿关了,张生只好在门外惆怅徘徊。由于这角门和张生有不少因缘, 小姐诗中所指,他断不致于会有误解。从当晚莺莺果然怀着鬼胎到后园 烧香的情况看,也可反证张生对诗简第一、二句的解释不差。
  错误出在张生对第三、四句的解释“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十个字,无论如何也不能解释作小姐叫他“跳墙”。这两句只是莺莺盼念 之辞,她想象着当看到隔墙花影摇动,意中人便会翩然而至。如果联系 上两句解释,这明明是小姐著他从角门里过去,怎能凭空生出一个跳字 呢?这真是一个可笑的疏忽。
  本来,张生是个才子,当不致于不会解诗。他之所以会聪明一世, 糊涂一时,是因为绝望之余,突然受宠若惊,于是连诗也解错了。作者 这样的处理,正是要点出张生情痴至诚的性格。
  值得一提的是:《会真记》、《董西厢》里莺莺的第三句诗均作“拂 墙花影动”,但王实甫《西厢记》则改“拂”作“隔”,我翻阅了手边 几种明代王实甫《西厢记》的版本,包括最早的“弘治本”和流传最广 的“暖红室本”,都是如此。我以为,这一字之改,其中颇有文章。在
  《会真记》和《董西厢》中,莺莺确是暗示张生跳墙,诗中用“拂”字 是恰当的。但王实甫改变了这个细节的构思和场景,他笔下的莺莺,并不叫张生跳墙,改“拂”为“隔”,诗意十分明确,谁也不会和“跳” 联系起来。然而,偏偏是这样平易的诗句,多才的张生却误解了。
  只要细心检查一下,不难发现,关于张生解错了诗这一点,王实甫 是处处关照着的。当红娘问张生对诗简的解法有没有把握时,他回答: “俺是个猜诗谜的社家,风流隋何,浪子陆贾,我那里有差的勾当?” 晚上,红娘在后园碰见张生,问他:“真个著你来哩?”张生答:“小 生是猜诗谜社家,风流隋何,浪子陆贾。”后来莺莺翻脸,红娘在旁边 唱道:“却早禁住隋何,迷住陆贾。”莺莺走了,红娘就嘲笑张生:“羞 也,羞也!却不风流隋何,浪子陆贾?”最后还唱:“猜诗谜的社家,
  ■拍了'迎风户半开’┅┅”一句同样意思的话,在“闹简”、“赖简” 中竟反复出现六次之多,这绝不是行文累赘,而是作者有意的安排,他 紧紧抓住“猜诗谜的社家”猜错了诗这一环,处处提醒观众注意。由此 可见,王实甫《西厢记》处理张生为什么跳墙而不进角门,用意原很清 楚,没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那天晚上,红娘由于恨小姐不信任自己,立心要瞧破她,故意跟她 到后园烧香。到了那儿,便把角门打开,却刚巧遇见张生。红娘想:如 果我一开门张生便进来,岂不太凑巧了,“则道我使着你来。”同时, 她也认为小姐是着张生跳墙的,便叫他:“你跳过这墙去。”而一向热 恋莺莺的张生,这时正头脑发热,如饥似渴,既受红娘怂恿,那分青红 皂白,而且又有解错诗简在先,当然自以为遵小姐之命,于是攀垣一 跳┅┅
  至于莺莺赴约,作为一个初次偷情悖礼的少女,心中是慌乱的。况且她原想瞒着红娘,如今红娘竟跟着去“烧香”,便更加慌乱了。“金 莲蹴损牡丹芽,玉簪抓住荼蘼架。”到了后园,红娘径自开了角门,还 说:“怕有人听俺说话,我且一看”,借故走开。这些异常的表现,不 能不使黠慧的莺莺感到可疑。就在这一方面忐忑惶悚,一方面注意着半 开的角门之际,——她的诗简原是叫张生从门里过来的呀!——突然有 人“扑”的跳过墙头,一手把她搂住,这完全是出乎她意料之外。她下 意识地惊呼:“是谁”?对方回答:“是小生”。这一刹那,莺莺骤然 感到一切都被红娘瞧破了,也许自己的惊呼和张生的跳墙惊动了红娘, 也许红娘正躲在什么地方偷看。于是,少女的羞怯,封建的思想,身份 的优越感,对红娘的疑忌情绪,霎时间,一齐涌上心头,当然便翻脸喊 贼。再说,莺莺追求爱情虽然大胆,但身份和教养又使她的行动表现得 比较矜持,她约张生相会,而张生却误认为叫他跳墙,跳墙过来以后的 态度又那样轻狂冒失,从莺莺的性格出发,如果她不发作,倒是奇怪的 事。
  王实甫《西厢记》是一部抒情喜剧,我认为王实甫对于“跳墙”的 处理,有助于加强喜剧色彩,使这一情节更富于戏剧性。在这里,崔、 张喜剧性的误会,是以人物的性格冲突为基础的。王实甫高明之处,就 在于把《董西厢》所写的场景轻轻改动,便锦上添花,使人兴味盎然; 既保留了董剧所要交代的一切,又把人物的性格表现得更加细致深刻。
  (选自黄天骥:《冷暖集》,花城出版社 1988 年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