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良好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并发迟发性脑缺血的治疗:有创神经功能监护的价值

PMID:  33305337 DOI: 10.1007 / s12028-020-01169-x 

▲ 

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医院神经外科Michael Velderman教授评估了有创神经功能监护(Invasive Neuromonitoring,INM)用于分级良好的aSAH发生继发型病情恶化时的作用,结果发表2020年12月的Neurocrit Care上。

输12

研究背景

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患者在首次出血后,还会面临迟发性脑缺血(DCI),导致预后不良。血管痉挛一般发生于出血后4-14天,越来越多的临床和影像证据提示,它并不是神经功能恶化的唯一因素。目前的观点认为,DCI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血管痉挛是其中一个因素,其他包括层去极化传播、微血管痉挛、微栓子形成以及自动调节功能障碍

临床上有多个量表用于评估aSAH的严重程度以及DCI的风险。Hunt & Hess评分以及WFNS评分是其中最为常用的。两者既有发病时的临床状况进行评估,并于DCI、DCI相关的脑梗的发生率以及远期临床预后相关。

典型的H&H分级为1或2级的患者在出血后仅有头痛而意识无影响,这些患者发生DCI的几率较低。然而,一旦患者病情恶化以后出现意识不清,此时DCI进展以及治疗过程就无法通过临床状态进行评估。目前针对DCI后昏迷的患者如何进行监护尚无共识。有创神经功能监护(Invasive Neuromonitoring,INM)能对昏迷患者进行连续的床旁监护,并有助于识别DCI事件。在分级不良(poor-grade)的重症aSAH患者中,INM有助于早期识别DCI,早期采取干预措施,并能减少影像检查的频率。而在分级良好(good-grade)的aSAH患者中,也可能通过对脑代谢、氧合进行定量监测,从而指导治疗。本回顾性研究的目的在于评价INM用于分级良好的aSAH发生继发型病情恶化时的作用。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核研究设计

本研究为观察型队列研究。纳入2010年至2018年间收治的确诊为aSAH的患者,年龄为18-90岁,H&H分级为1-2级。H&H评分采取入院24h内的最高评分。早期死亡(<4天)、感染性或外伤性假性动脉瘤、AVM血流相关性动脉瘤予以排除。病情恶化的原因包括:DCI、脑积水、再出血、感染、电解质紊乱、癫痫等均予以记录。2014年,研究中心开始开展INM。因此将队列分为开展有创INM前pre-INM组,以及post-INM组。两组患者的血压(RR收缩压、MAP)、颅内压(ICP)和脑灌注压(CPP)等均每小时记录。总体疾病严重程度在入院24小时内次啊用APACHE II级SAPS II评分进行评估。

标准治疗方案

诊断明确后48h内,破裂的责任动脉瘤采用手术夹闭或者介入栓塞的方式进行治疗。每位患者均在NICU内观察至少14天。DCI诊断标准采用Vergouwen等的定义:新发神经功能障碍或GCS降低≥2,持续至少1h,排除其他病因。清醒高评分的aSAH患者不进行INM。2014年后,当患者出现意识不清时,采取脑氧监测以及脑组织微透析监测。探头放在责任动脉瘤同侧脑组织;若动脉瘤位于中线,则置于SAH出血量较大的一侧。探头置于ACA和MCA灌注的分水岭区域,即冠状缝前方,中线旁开4.5cm处。脑组织氧分压(PtiO2)、脑组织糖、以及脑组织乳酸/丙酮酸比(LPR)均予以连续监测。

 出现DCI后治疗为去甲肾上腺素诱导等容性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INM监测的情况下,纠正脑缺氧(PtiO2<10mmHg)、脑代谢异常(LPR≥40)等指标也用于指导治疗。若诱导高血压治疗无效,则进行CTP再评估,发现灌注不匹配,则采用血管内补救治疗,包括动脉内注射解痉药物、球囊扩张等治疗(图1.)。

图1. INM开展前后DCI的治疗策略

预后指标

1)主要终点为首次出血后12个月的GOSE评分。GOSE二分为预后良好(GOSE 1-4)以及预后不良(GOSE 4-8)。

2)次要指标为DCI期间CT扫描的数量、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发生率、DCI相关的脑梗死的总发生率以及DCI相关的死亡率。同时分析分级良好的aSAH患者中能预测DCI相关的继发性病情恶化的指标。最后也评估了INM监测指标在DCI治疗前后的变化

研究结果

患者入组流程见图2.。

图2. 患者入组的流程图

研究期间总共341例SAH患者在研究中心接受治疗。16例患者因早期死亡而排除。分级良好者135例。其中pre-INM组60例,post-INM组75例。两组各有12例患者失访。这些患者均未在NICU内发生继发性病情恶化。因此,共111例患者纳入研究。Pre-INM和post-INM组中发生继发性恶化的患者数分别为28例(58.3%)以及26例(41.3%)。相关的基线状态总结见表1.,两组除post-INM组接受介入治疗患者更多外,无显着差异。

DCI治疗流程在研究期间无改变。DCI平均发生时间在pre-INM组为6.7±4.0天,在post-INM组为7.7±2.9天(p=0.467).

表1:患者基线状态表

继发性恶化与预后的主要预测指标

回归分析显示,出血后改良Fisher评分(OR = 1.882; 95% CI 1.276–2.776; p = 0.001)以及年龄(OR = 1.033; 95% CI1.001–1.065; p = 0.043)是发生继发性病情恶化以及预后的主要预测指标。

主要预后指标

在所有分级良好的aSAH患者中,98例(88.3%)的患者12个月GOSE预后良好。出现继发性恶化的54例患者中,仅30例(55.6%)预后良好。Pre-INM组14例(50.0%),post-INM组16例(61.6%),无显着差异(p=0.253)。但良好预后(GOSE 7-8)在开展INM后更常见,pre vs post 为6(20.4%)vs 14 (53.8%),p=0.014。见图4.

图4. 主要预后指标12个月GOSE比较。

次要预后指标

 Post-INM组头颅CT检查数量显着低于pre-INM组,9.8±5.2次vs 6.1±4.0,p=0.003。因此,患者的转运也显着减少,(12.2 ± 5.8vs. 8.2 ± 5.3; p = 0.011)。见图5.

图5. 次要指标比较。

INM后,无症状梗死(8 (28.6%) vs. 2 (7.7%),p = 0.048)和DCI相关的脑梗死(12(42.8%) vs. 4 (23.1%); p = 0.027)均显着降低。见图6.。两组DCI相关的死亡率无差别(3 (10.7%) vs. 1 (3.8%); p = 0.336)。

图6. 次要指标比较

DCI治疗后INM指标变化

Post-INM组中10例患者接受了血管内拯救性治疗。治疗后PtiO2显着升高5.8 ± 19.6 vs 23.7 ± 32.2 (p < 0.001),LPR有降低,但未达显着性差异135.0 ± 139.6 vs 45.1 ± 11.3 (p = 0.777)。

研究结论

有相当数量的分级良好的aSAH患者仍然会发生继发性病情恶化,发生后患者的神经功能评估变得困难。本研究显示,采用INM指导DCI治疗后,能改善出现继发性恶化的患者的12个月GOSE预后,而且能显着降低CT扫描的数量,以及无症状性梗死的发生,这些对SAH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精细神经心理缺陷可能有重要影响。

杜倬婴

博士,上海市神经外科急救中心、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神经外科颅脑创伤与神经重症团队主治医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