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化文:儿时北碚琐忆

儿 时 北 碚 琐 忆

文/白化文
我生于1930年,因抗战随家逃难入川。1939年初至1942年初,在今重庆市北碚区度过小学时代。
约在抗战前不久,北碚实验区成立,由民生轮船公司的创办人卢作孚(时任四川省建设厅厅长)的弟弟卢中英任区长,开始一种地方行政与建设的全面改革实验。抗战开始后,重庆市成为“陪都”,事实上就是抗战首都。
一时,迁来重庆市市区的机关与人口骤然增加。1939年5月3日至4日的重庆大轰炸之后,北碚等郊区比较安全,因此疏散到北碚的机关、学校渐渐多起来。镇上和附近的缙云山、对岸的黄桷树等地,人口越来越多。
作者留影于20世纪末的北碚公园
我就在这时,由桂林市经重庆市内小住后,迅速迁到北碚,住在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院长陈调元新买的果园中。当时,四川虽然盛产桔子、广柑等亚热带水果,但不产苹果。这个园子里却栽满苹果树。
生产出的苹果,我们这些“下江人”(四川人对逃难入川的外省人的统称)可不敢恭维,认为比北方盛产的“沙果”强不甚多:个头和沙果仿佛,只是有苹果味儿罢了。
这个果园新命名为“雪英果园”,取陈调元字“雪轩(又写做‘雪暄’)”的“雪”字,和随陈入川的黄氏姨太太名字中的一个“英”字,拼凑而成。地址在北碚镇之北部,与镇区隔一道小小的溪水,此溪名“马鞍溪”,溪上有一座土石结构的桥,无桥栏,大体上可容两辆小汽车对开。溪水极少,可以徒涉。夏季发大水可就不得了啦,水漫桥而过,得靠临时的摆渡船往来。那是要收费的。
我抵达北碚后,即考入北碚实验小学三年级。此校春秋两季都招生,就以三年级来说,就有三上(秋季始业)三下(春季始业)之分,还各分甲乙班,其他各年级类推。因学生程度不齐,允许新学期开始时申请跳班,跳班考试成绩合格,便可提前半年,加入上一班级。我连跳两次,1941年暑期毕业。这样做的好处是,与大部分每年仅仅“秋季始业”的优秀中学搭上钩,以免停学半年,或只能被二三流春秋季兼收的中学录取。
当时的北碚实验小学似乎是直属教育部的实验学校,校长由教育部的一位“专员”级别的小学教育专家水心先生兼任。可是,我就读期间,水心先生始终未曾来校。学校由谁掌权,我从来也不知道。知道的是,此校是重庆师范学校的实验校。
重庆师范学校更是教育部的直属实验校。它招收初中毕业或同等学历的学生,学制三年(学前班即幼稚师范班似乎是四年制),包括毕业前的半年实习。指定实习小学即我校。后来,一则避难来的人口大量增加,我校容纳不下那么多学生;二则实习生也多,周转不过来;于是,又成立北碚实验二小。二小距离我校很远,我没有去过。
当时的教育部规定,师范大学和中等师范学校的毕业生,毕业后必须在中学或小学任教起码一年以上,方可报考研究生或官费留学(指大学毕业生)或大学(指中师毕业生)。北碚小学成为重庆师范学校实习生毕业后争抢之地。他们实习时,学校当局便暗中考察,准备留人。而优秀毕业生往往年头一满就走,形成车轮战之势。
新到校的新老师的分配方案,一般为:男老师教高年级,女老师教低年级。一上来就当班主任。我的五六年级主课老师全是新来的男老师。体音美小三门,原来的年资深的女老师居多。
从师范来的新的男老师中,我印象深的有三位。按到校顺序介绍:
头一位姓陈(?),擅长理科。他常常抛开课本,讲一些课外常识。如:讲抗战前夕,茅以升先生建筑钱塘江大桥,用“沉钟法”;夏季教学生用柠檬酸加小苏打制作汽水;又随时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如:看日全食,到“中国西部科学院”看恐龙标本等。我大开眼界。陈先生服务年头一到,就考入重庆市内某大学,学理科去了。
第二位姓孙,擅长文科。他不太爱讲课文,常在课堂上朗诵一些“美文”,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还有孙福熙先生过红海等地时写的散文。他似乎有点“唯美主义”的劲头儿。我从而学到积累“美丽的词儿”,特别是形容词,自编小本儿抄录,作文时使用。导致我直到青年时期还特别热爱朱自清、俞平伯以至何其芳等位先生早期的散文,如《燕知草》《画梦录》等书所载。
孙先生服务年头一到,也考入大学文科(中文系?),学习去了。他很欣赏我,但也看出我贪玩儿不用功学正课专看课外书的毛病。我还常常和他顶嘴。例如,我说,算术课的“鸡兔同笼”等学了无用,到时候一点数就行,再说,现实中哪有鸡兔同笼的事。临别时,他为我用毛笔题词:“聪明的人不要忘记了努力!”这幅题词虽早已失去,但我心里牢牢地记住,可惜,到老还是不知道正经用功,辜负师门期望!
第三位是接替孙老师的王皓(浩?)老师。他是前二位的师弟,晚一年。他教“国语”(中学称“国文”,现在统称“语文”),也是抛开课本“闹革命”。他是一位狂热的文艺爱好者,在课堂上从头到尾朗诵鲁迅翻译的《表》,一面读,一面自己笑,笑不可仰。
他还在黑板上抄录抗战时流行一时的唐宋诗歌名篇,如杜甫的《春望》,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夜思》,李商隐的《夜雨寄北》,陆游的《示儿》等。我受到感染,回家拿着《唐诗三百首》,似懂非懂地读,自觉读出点韵味来。
王老师还和音乐老师一起,组织高年级学生成立大合唱团,课余高唱“流亡歌曲”,即与抗战有关的歌曲,如现在的国歌,《黄河谣》,《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等等。学生们还自发地组织演出街头活报剧,如当时风行一时的《放下你的鞭子》《三江好》等等。
《三江好》是一出表现东北义勇军游击队除奸的活报剧,我经常在其中演配角。王老师和班上思想进步的学生往来密切。我们班有一对孪生姊妹,随母亲的姓,叫李竞、李力。岁数较大,非常正派。她们以小弟弟待我,我虽是班上的小调皮鬼,有时跟邻座女生段复泰、后座的由其瑾等人小打小闹,招瞪找骂,但被这姊妹俩镇住,从不敢跟这两位闹。
我现在怀疑,她俩的父母可能与共产党有关系。王老师常常在下班后,特别是空袭时,与她俩在防空洞内畅谈。我不敢靠近,有时远远听见几句,谈的都是各班学生的政治倾向,有分左中右之意。王老师不喜欢我,对李家姊妹说,这孩子倒还没学坏,只是太幼稚,课外书看了不少,啥也不懂。王老师服务年头一到,就考入当时与北碚隔嘉陵江的黄桷树镇内的复旦大学中文系。听说在系里颇为活跃。
当时北碚文化活动十分活跃。镇上盖了一处大席棚,常在那里演川剧。有时也请重庆市内的剧团来演话剧。一次,复旦大学组织话剧团,在那里演剧。演的是曹禺的名作《原野》,王老师担任主角。我们学生去捧场者颇多,我当然也去了。我对王老师激情澎湃的表演极为佩服。一时,北碚街头不断有人学唱“牛头马面两边排”。
卢作孚和卢子英在文化建设方面的确做了不少实实在在的事。下举两例:
一是,修筑了北碚体育场。这是个标准体育场,有四百米环形跑道,可供进行所有的田径赛事使用,也可供足球、篮球等赛事用。1992年我旧地重游,见北碚的旧建筑大部分无存,体育场如鲁殿灵光,依然故我。北碚小学在此场举行过一次运动会,是我平生第一次参加的运动会。会前,体育老师连续讲解各项运动内容与规则。我得知现代运动,从此处开始。
日寇专门针对北碚的轰炸有四次。
第一次在1940年5月27日,适在我校运动会后不久,国民党第18军见猎心喜,也借体育场开运动会,兼训练新兵。日寇飞机来炸重庆市,从北碚路过,见部队甚多,来不及疏散,也不去重庆市内了,炸起北碚来。重点是体育场一带。士兵伤亡颇多。
第二次在1940年6月24日,雪英果园是重点之一。果园主楼前约二三米处落一500磅大炸弹,炸出一个深度和直径约各10米的大坑,主楼震塌。这是我距离中弹地点最近的一次。
第三次在1940年7月31日,重点是炸北碚镇内。敌机刚飞走,卢子英就站立在运动场指挥台上,亲自指挥抢运物资,不分彼此,都运进体育场,堆积如山,事后组织相关人等认领。
第四次在1940年10月10日,国民党的“国庆日”,重点在黄桷树镇边的复旦大学,该校损失惨重,并炸死教授一人。北碚亦遭波及。事后在北碚镇内开追悼会兼向倭寇讨还血债大会,我校师生列队参加。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的追悼会。
二是修筑北碚公园。此园在我校右首一个小山包上,形成长条状,由一条小水泥石子路(砌出花样)连通。园内随便通行,不用买票。当时,北碚全镇都是土路,只有这里一条水泥路。此路不通车,只供步行。顺山势挖了十几个山洞形、约两间屋子大小的洞穴,外面用铁柱拦上,穴内开后门,料想后面定有机关。穴内豢养十几种珍奇哺乳类动物。
有大熊猫(学名“大猫熊”)约四五只,分养在两个洞里。小熊猫(学名“小猫熊”,Ailurus fulgens)也有四五只,合养在一个洞穴中。四川人认为不是希罕物,山里有的是,因其尾巴有九节黄白或黄黑相间的毛,称之为“九节狼”。后来,我见家养的黄色猫也常常有九节黄白相间的尾巴,认为它们是近亲,但未向生物学家请教过。
还有几只华南虎,成对饲养。更有豹类,不止一种,毛色不同,大约包括云豹、雪豹和梅花豹,分别饲养。还有几头狼、狐之类。这些动物,据说都是山上抓来送给或卖给这里的。
当时只道是寻常。现在想来,当代国外大动物园也未必全有这些动物。几次轰炸后,这些动物就运走了,不知何往。1992年我重返北碚,见此园风貌依然,大门修饰得金碧辉煌,也不售票。只见洞穴别来无恙,但只有一处有动物,聊胜于无。此动物乃两只猫,豢养于洞穴内大铁丝笼中,旁边一个当地儿童见我注目不释,就向我解释说:“波斯猫!”
作者近照及简介
白化文,1930年8月27日生,北京人。小学在重庆北碚就读,中学时期起定居于母籍北京市。担任中华再造善本工程编纂出版委员会委员,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工程委员会委员。担任北京市新闻出版局专家组专家。担任中国书店出版社顾问,同心出版社顾问,北京燕山出版社顾问,国家图书馆出版社顾问。与以上各出版社工作联系因时期而异,或多或少,时多时少。
参加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召开的某些专家会议,如制订古籍整理出版的“十五”“十一五”重点图书规划审议会等。曾任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中国佛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佛学研究中心和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通俗文学学会常务理事。
(0)

相关推荐

  • 涨知识了!原来重庆这些小学的名师这么多!

    (图源网络) 前言 关于学校, 今天我们不谈什么"五朵金花",也不说什么"三巨头".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我们直接上数据,上干货. 看看究竟重庆哪些小学的 ...

  • 刘志广:求真求实,学做真人

    编者按:"遵化文史"今天刊发<遵化名师>续集拟入选人物为求真求实,学做真人的刘志广. 刘志广(1935.11.9-),男,汉族,唐山市丰润县人.中共党员.1955年7月 ...

  • 高考巨献!谁,才是重庆教育最强区?!

    (图源网络) 前言 今天,是高考的第一天,很多学生和家长都在为高考而忙碌. 而最近整个重庆教育圈,也相当热闹. 各区小升初政策陆续出炉,"民转公"学校均在中考联招志愿填报第一批次中 ...

  • 这城市,光如瀚海——致永远的傅天琳

    10月23日11时03分 著名诗人.中国诗歌学会原副会长 重庆新诗学会会长 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获得者 傅天琳 因病医治无效在重庆逝世 享年76岁 傅天琳(资料图) 傅天琳,1946年1月生于四川省资中县 ...

  • 【军旅琐忆】陶有文‖想起老班长

    想起老班长 陶有文 不论哪个军兵种,都有班的编制.可不能小看班长的地位和作用:班长是兵头将尾,班长是军中之母. 连队是基本作战单位,班是最基础的战斗单元.军中千头万绪联系着班,班长的角色至关重要.班长 ...

  • 儿时琐忆(5)小滿三日 ||章永海

    5月21日,农历四月初十,小满,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也是初夏后的第二个节气.每年的小满,我都会不由回忆起童年时代奶奶总会重复唠叨的两句农谚. 一是"小满三天遍地黄",说的是小满后 ...

  • 儿时琐忆(4)勤劳善良,封建保守 ||章永海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造就一个勤劳善良而封建保守的家庭.我的父亲是名副其实的一家之主.生产经营活动的安排,全家经济生活的收支,皆依赖于父亲的运筹,他的思想直接主导着家庭的思想意识形态(这一点不一定是他意 ...

  • 【军旅琐忆】陶有文‖历历在目 难忘初心

    历历在目  难忘初心 陶有文 2016年11月15日下午3点多钟,我接到市行党委组织部通知,让我再去核查一遍党费补缴数据. 这已经是第二次复查了.之前在11月8日,我就去进行了补缴预算. 补缴党费,是 ...

  • 儿时琐忆(6)与牛为伴学农活 ||章永海

           我是农民的儿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从小跟着父母学干农活,随着时间的推移,倒也学会了不少本领,特别是与牛为伴的农活儿,都能提起我的兴趣.        在农业合作化以前,一般有十亩以上土 ...

  • 乡情琐忆‖儿时的棉槐条子

    ​我的童年,正逢生产队时期,那时庄外的"沟头崖岭"上都长着"棉槐". 棉槐在我们老家又叫"紫穗槐",棉槐开花是一簇簇紫色的穗子,这或许就是& ...

  • 【童年琐忆】回忆我们儿时的小孩书·小人书·连环画·小图书

    [童年琐忆] 回忆我们儿时的小孩书·小人书·连环画·小图书 匡天龙 上个世纪的一九七十年代,我还在读小学.那时在我们老家湖北大人.小孩都把连环画叫做小孩书.小图书.小人书. 平日里,我们除了买些本子笔 ...

  • 儿时琐忆(3)亦粮亦蔬,自给自足 ||章永海

    作者手记:之所以进入耄耋之年还写此儿时琐忆,主要是受胥全迎老师的启迪--我正在拜读他的赠书<忆清江>.读着读着竟勾起了对许多往事的回忆,想把它记录下来,那就从儿时开始吧! 解放初土地改革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