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女性出现大量脐凹状皮疹,双肺弥漫性病变,疾病诊断与治疗调整基于哪几种特征?
编前语
年轻女性40余天前开始咳嗽、发热、气促;20天前面部开始出现皮疹,食欲减轻、全身乏力,经肺泡灌洗及影像学检查、两次血培养后明确了啥?临床上的哪些症状是重要提示?在浦江论坛现场,CT影像展示刚进行到第一阶段,台下专家就迅速做出了诊断建议和猜测,最终诊断结果在意料之中吗?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内容来自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举办的第二届「呼吸系统疑难、少见病临床诊治浦江论坛」,现场讨论请戳以上视频观看,或查看下方文字版回顾。
患者,女性,25岁。
主诉:咳嗽、发热、气促40余天。
现病史
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白痰,发热时伴有畏寒,无明显寒战,主要集中在晚上,体温未测,活动后气促加重,20天前面部开始出现皮疹,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无头晕头痛,食欲明显减轻,全身乏力明显。
既往史
既往体健。
个人及婚育史
5年前患者行剖宫产术,无生食虾蟹史,无血吸虫疫水接触史,无外伤输血史,否认糖尿病、结核、肝炎等病史。20岁结婚,育有1子,体健。
家族史
否认家族遗传疾病。
体格检查
T 36.8℃ 、 P 102次/分、 R 24次/分、 BP 96/61mmHg、SPO2 99%。神清,反应迟钝,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面部可见大量皮疹,有破溃,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心律齐,心音可,无杂音。腹平,腹肌无紧张,上腹有轻压痛无反跳痛,其余无明显压痛、反跳痛,双下肢无水肿,病理征阴性。
检查资料
【图1】胸部CT(2016.4.22)提示双肺弥漫性渗出样改变,局部有实变,纵膈淋巴结增大
检验资料
血气分析:PH 7.454、PCO2 29.8mmHg、PO2 81.6mmHg、HCO3-20.4mmol/L、SO2 96%
血常规:WBC 4.95*10^9/L,N 88.5%,L6%,Hb88g/L,PLT154*10^9/L
降钙素原:1.1ng/ml
电解质、胆红素、肾功能、血糖、心肌酶正常
总蛋白 51.9g/L,白蛋白:22.8g/L,腺苷脱氨酶:47.1U/L,乳酸脱氢酶:378U/L
甲状腺功能:正常
CEA:23.94ng/ml,AFP、CYFRA21-1:正常
弓形虫、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乙肝丙肝、疱疹病毒、结核抗体均正常。
HIV(+)
BALF中找到耶氏肺孢子菌
诊疗过程中纠结了啥?患者体温变化如何?
诊断为艾滋病合并卡式肺孢子菌感染后后予以「哌拉西林舒巴坦」,复方新诺明(SMZ)、强的松40mg/BID治疗后,患者体温曾一度好转,降到38℃以下,但又反复升高到39℃以上,且颜面部及全身皮疹较前增加,大量疣状皮疹,顶部有凹陷破溃,结痂(图2)。4月26日血培养2次马尔尼菲青霉菌阳性(图3),加用伊曲康唑治疗马尔尼菲青霉菌,5月3日仍有发热,血培养马尔尼菲青霉菌仍阳性,改用两性霉素B治疗马尔菲尼青霉菌后患者症状好转,未发热。5月10日复查胸部CT,肺内实变部分吸收(图4)。5月15日复查CD4为23cell/Ul,5月16日开始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HIV,两性霉素B治疗2周达到累计有效剂量,改用伊曲康唑继续治疗。
【图2】疣状脐样皮疹
【图3】马尔尼菲青霉菌。左:37℃酵母相,右:25℃青霉相
【图4】2016.05.10 双肺渗出性改变,部分病灶较前吸收。
疾病进入新阶段:5月19日患者再次出现发热,体温39℃以上
复查胸部CT提示肺内病灶再次进展(图5)。此时痰培养、血培养均已转阴,全身皮疹已明显好转,应该如何进行下一步治疗?
【图5】2016.05.20日胸部CT与05.10比较,部分渗出病灶较前加重。左侧为05.10,右侧为05.20
患者存在明确的AIDS,CD4细胞仅23/UL,5月22日再次行气管镜检查,活检病理结果:抗酸杆菌(++)。
诊断考虑
1、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2、耶氏肺孢子菌肺炎(PJP)
3、马尔尼菲青霉菌败血症
4、继发性肺结核
5、低蛋白血症
?
治疗及转归
明确诊断后,予以伊曲康唑+SMZ+四联抗结核,3天后患者未再发热,病情逐步稳定,后复查肺部CT明显好转,予以出院。
病例分析
这是一个发热、气促症状入院的年轻女性患者,入院后发现HIV阳性,CD4细胞计数小于50/UL,明确诊断为AIDS。经肺泡灌洗及影像学检查、血培养后,明确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耶氏肺孢子菌感染,经过哌拉西林舒巴坦、SMZ、甲强龙以及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治疗后,体温一度好转后再次出现反复,复查气管镜检查,活检病理提示结核菌(++)。
首先,针对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该患者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患者为AIDS患者,CD4细胞计数仅23/UL。
2、皮疹呈脐凹状。
3、血培养多次查见马尔尼青霉菌。
4、抗真菌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
明确诊断
针对以上特点,患者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诊断明确。
但患者经过积极抗感染、抗真菌、激素抗炎治疗后, 体温一度恢复正常后再次出现发热,复查气管镜提示结核菌(++)。
近年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合并结核分枝杆菌(MTB)感染逐渐引起世界范围内的重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2015年全球约有1 040万人感染了MTB,约有11%病人同时是HIV感染者;死亡的140万中有40万例为HIV合并MTB感染者。约5%肺结核(TB)病人进行了HIV检测,在HIV阳性的TB病人中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比例为78%。即使如此,目前MTB感染引发的死亡依然是世界十大死亡原因之一。
此外,自2000年我国首次报道后,艾滋病患者合并的机会性感染病原体除肺孢子菌外,马尔尼菲青霉菌也日益引起重视。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患者病变多集中于肺部和皮肤,其肺部影像学特征表现多样,易与肺孢子菌、结核感染相混淆,皮肤损害以特征性的脐凹状丘疹为特点。该菌在37℃培养呈现酵母相,在25℃培养时呈现青霉相,可见特征性帚状枝样孢子外观。
约10~50%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中会出现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immune reconstitution inflammatory syndrome,IRIS),IRIS是指免疫功能不全进展状态(已知有HIV感染后的免疫功能不全进展情况)下,应用抗HIV药物治疗后数周内出现具HIV特征的机会性感染的病症。
根据目前的研究,IRIS 发生的影响因素包括HIV血浆病毒载量的急剧下降、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前CD4+T细胞基数太小、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后CD4+T细胞数的急剧上升以及机会性感染等。临床上将IRIS分为两类:① 启动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后新鉴定的感染者,称为揭露型(unmasking)IRIS;② 前期接受了治疗,但启动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方案后临床表征加重的, 称为矛盾型(paradoxical)IRIS。后者因表现特征明显而更易于在临床诊断中鉴别出来。
在HIV合并MTB感染的病人中,IRIS的发生率为7%~40%,多数发生于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后6~7周,这一类合并感染者发生的IRIS反应称为TB-IRIS。目前为止,TB-IRIS仍然是一种复杂并发症,病人主要表现为发热、淋巴结炎症加重、脾脓肿、关节炎、骨髓炎和MTB感染的典型症状。对HIV合并MTB感染病人进行抗结核治疗4周或8~12周后随即开始抗反转录病毒治疗,能显著降低病人发生IRIS和死亡的概率。HIV感染者免疫系统CD4+T细胞数的降低与IRIS出现及MTB感染的发生率有一定联系。研究者发现CD4+T细胞计数小于50个/μL时,出现IRIS和MTB感染的比例为20.7%;而当CD4+T细胞计数大于50个/μL则诱发TB-IRIS的比例仅为17.7%。如若在开始抗结核治疗前进行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病人出现TB-IRIS 的概率会显著增加。为了降低HIV合并MTB感染病人发生IRIS的概率,一般建议在抗结核治疗强化后再进行抗反转录病毒治疗。该患者在CD4细胞显著降低,已有多重感染情况下迅速开始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可能是诱发IRIS发生的原因。
该病例提示我们
年轻女性出现低蛋白血症、淋巴细胞明显降低需要考虑免疫抑制或免疫缺陷。艾滋病患者病情复杂多变,容易合并多重机会性感染,肺孢子菌、结核菌、马尔尼菲青霉菌是常见多发的机会感染病原体。在HAART(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中很容易合并IRIS。
参考文献 (可上下滑动浏览)
[1] WHO. Global Tuberculosis Report[EB/OL].[2016.10.14] http://www.who.int/tb/publications/global_report/en
[2] WOODS ML 2nd,MACGINLEY R,EISEN DP,et al. HIV combination therapy :partial immune restitution unmasking latent cryptococcal infection[J]. AIDS,1998,12(12):1491- 1494.
[3] STONE SF,PRICE P,TAY-KEARNEY ML,et a l . Cytomegalovirus(CMV)retinitis immune restoration disease occurs during 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induced restoration of CMV-specific immune responses within a predominant Th2 cytokine environment[J]. J Infect Dis,2002, 185(12):1813-1817.
[4] BEHRENS GM,MEYER D,STOLL M,et al. Immune reconstitution syndromes in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infection following effe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J]. Immunobiology,2000,202(2):186-193.
[5] LAWN SD,BEKKER LG,MILLER RF. Immunereconstitution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mycobacterial infections in HIV-infected individuals receiving antiretrovirals[J]. Lancet Infect Dis,2005, 5(6):361-373.
[6] SHELBURNE SA,VISNEGARWALA F,DARCOURT J, et al.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immune reconstitution inflammatory syndrome during 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J].AIDS,2005,19(4):399-406.
[7] BLANC FX,SOK T,LAUREILLARD D,et al. Earlierversus
later start of antiretroviral therapy in HIV-infected adults with tuberculosis[J]. N Engl J Med,2011,365(16):1471-1481.
[8] Elston JW,Thaker H. Immune reconstitutioninflammatory
syndrome[J]. Int J STD AIDS,2009,20(4):221-224.
[9] MANABE YC,CAMPBELL JD,SYDNOR E,et al. Immune reconstitution inflammatory syndrome :risk factors and treatment implications[J]. J Acquir Immune Defic Syndr,2007, 46(4):456-462.
专家介绍
汤渝玲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中南大学及南华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南省医学会结核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变态反应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沙市医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南大学兼职教授。2010年由湖南省卫生厅选派赴德国研修学习。
赵黎明
医学博士,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呼吸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专科委员会青年委员,睡眠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对外交流工作委员会委员。美国胸科协会会员,美国梅奥医学中心research collaborator。
来源:第二届「呼吸系统疑难、少见病临床诊治浦江论坛」
病例提供:长沙市第一医院呼吸内科
病例整理: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呼吸医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