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老师的说教只能感动自己,学生不为所动,老师太难做了?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

老师的说教只能感动自己,学生不为所动,这是实话实说!因为好学生不需要老师说教,需要说教的学生如果能被感动,就不用老师一而再再而三的说教了!


有一种说法是:

世界上有两件事情最难:一是把别人的钱放进自己的口袋,二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

而老师恰恰就是天天在做最难的两件事中的一件,老师真的太难做了!

一、有学生违反常规,老师给予一定的批评教育,学生答应的好好的,以后再不违反纪律,结果呢?一转眼的工夫,学生又因为违反了纪律回到了老师面前,老师很是伤脑,试问学生:你能不能保持不违反常规两个小时呢?老师头疼!

二、由于马上月考了,为了给学生鼓鼓劲,上课的时候特别强调了几个重点内容,必考的知识点,发现原来已经会了的学生都在认真听讲,而原本不会的学生根本就不听,他们根本不关心考试考什么呢!

所以我一时就想给不认真听课的学生掰扯掰扯,做做他们的思想工作,目的就是让他们能听听我给他们提点的重点内容,当我讲的时候,我发现这部分学生根本就没怎么意识到我所讲的问题,他们继续讲他们的,所以我很受挫地接着讲我的课,他们继续讲他们的小话,等我停下来的时候,他们也会停下来,等我开始讲课的时候,他们继续讲下去!

当时我记得我的方式是给学生播放一段关于母爱的富有感染力(我这么觉得)的视频,之后我发现有小部分孩子真的是面无表情。

当然大部分孩子还是有感动到的,有个别孩子还掉了眼泪呢。所以我觉得还是和孩子自身相关。

学生见多识广。

现在的孩子在生活以及网络中耳闻目睹的事情太丰富了,知识、道理、情感,也许咱就了解、明白和体验过类似的内容。各大平台都努力推陈出新,吸引大人小孩的眼球,要不怎么说现在的孩子比以前的要心理上成熟许多。

听到的说教大同小异。

很多老师说教的内容基本相同,比如同一个话题如亲情、友情等,可能班主任要讲,道德与法治老师要讲 ,其他学科的老师如果接触到类似的内容也要来说一说。

同样的内容,第一次接触可能还能感动,次数多了就剩下苍白了。

个人觉得,现在的孩子知道的虽广,但却没根植于心,大多就是“浮在表面”。

所以我觉得应该多给他们创造机会在实践中体验、感悟。

比如让孩子认识到坚持的重要,可以安排一个三分钟的“木头人”小游戏,再让他们聊一聊或展现一下自己通过坚持的得到的收获,这样既有对坚持的直观感受,又有坚持后的成果。

在这样的活动中,帮助孩子加深理解,培养品质,激发情感,真正地被打动。

一些老师教育学生的时候,入情入理,发自内心,但有的学生似乎无动于衷。正常吗?很正常。

老师生活在成人世界,经历、文化、思维、习惯都是成人化的。学生则不一样,他们是儿童少年的时光,他们有自己对世界的理解。

一次听课,老师读一首诗,配得乐,老师读得特别好,感情很充沛,音乐也很搭,听课老师都被感动得眼泪汪汪的,一看学生,有的显得很冷静,好像在说,有这么感动人吗?

其实,很多时候,老师是用成年人的理解来衡量学生,苦口婆心的说了半天,学生都当“耳旁风”了。老师说得都对,大道理小道理都特别正确,只是离学生的世界比较远。

学生没有老师的那些经历,也没有形成老师那样的人生理念。所以,共鸣就不容易产生。老师认为刻苦学习是天大的事,学生心里却惦记着看动画或打游戏呢。

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大道理太多了,而且重复说,说服力就下降了。

现在的学生,接收到的信息量太大了,很多常规的正确的话,他都知道。还有一些网络流行语,学生比老师知道的还多。这个时候,老师想通过说教来改变学生,不太容易。还不如真诚的关心更起作用。

学生很多方面处于发展阶段,认识问题不成熟,不深刻,不全面,但他会对很多事情看在眼里,他有自己的感受。比如,当老师说公平竞争的时候,却指名道姓让一个学生当班长。有的学生学习落后,经常看到老师歧视的目光,这会让他心存不满。个别老师补课收费。这样的现象,也弱化了老师的威信,老师说什么学生也不会在乎。

老师教育学生,大道理要讲,也要讲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话,多一些平等民主,少一些居高临下,多一些活动中育人,少一些开会教育。总之,立德树人是一个长期的教育任务,没有捷径,也不会一蹴而就。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原因是这部分学生缺乏最基本的学习意识和动力,说白了就是不知道知识有用,也没有感受过知识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他们就是在学校里熬时间的,真真切切的是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回家玩游戏,老师的苦口婆心的劝说在他们看来实则是啰嗦,有谁愿意听啰嗦的话呢?这不就是老师操心费力地说老半天,把自己都感动了,而被说教的学生巴不得你快点闭嘴,好让他们耳根清静清静!

声明,我对教师没有成见。

所以我客观地谈谈我个人意见。

老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吸引力。

老套的教学方法,学生们已厌倦,根本勾不起学生听课的欲望。

老师们不妨积极变革,提高上课趣味性……

提高考试难度及评分严厉度,如此一来,学生们自然认真听课了。

大学生翘课,大都选择不严厉的老师,如果哪位老师严格,我想,学生们肯定不敢翘课,甚至不敢走神,必定认真听课。

大学生课堂为何会逐步沦为今天这个样子呢?值得我们深思。

严进宽出的大学风气一度盛行,这让许多大学生放松了,从而让学生养成了旷课、玩游戏、吸烟喝酒等陋习。

但最近,教育部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提出要加大学生毕业和课程难度,让那些不好好学习的学生毕不了业。

老师要与时俱进。

现在的孩子不像我们那个时代的孩子,现在孩子懂得多,接收的资讯非常广泛全面,估计好多孩子都比老师知识面还要丰富。请问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你如何去说服学生?如何能够走进孩子们的内心深处?

如果老师不管在诗词歌赋、音乐造诣、网络游戏、世界地理、军事、人文、历史、哲学甚至卡拉OK等等各方面都能够全面压制学生,才有可能让学生从心里佩服你、崇拜你!

那样带学生会觉得非常轻松。

所以,第一就是老师要检讨自己的修为够不够!

教师首先是要读书。

大家可能很奇怪,教师咋就不读书了?我告诉你,现在还真没有几个教师喜欢读书的。

我说的读书是指博览群书那种,是指开卷有益那种,而不是你是数学老师就只知道做算数题那种死读书。

其实这不能完全怪教师,跟整个社会氛围有关,大家看看周围,有几个人还保持着读书的爱好和热情?!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说明了读书的好处,古人还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喜欢读书,博览群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天上得知一半,地上的全知, 真的是一件有趣而且很美妙的事情!

喜欢书法的朋友应该知道,王羲之的兰亭序的来历吧!是他们几个喜欢吟诗作对的朋友聚会在一条小溪旁,在河里放一只纸船,纸船顺着溪水一路前行,停在哪个人面前,哪个人就吟诗一首,王羲之就在现场记录下大家随性发挥的吟唱,想想当年那种场景,感觉特别的妙不可言!

现在社会以钱为中心,聚在一起不是谈房价,就是谈股票,但我始终觉得,作为一个教书育人的老师,还是应该要有“读书”的爱好并且享受“读书”的美妙!

想想你在学校里,一身书卷气,谈吐幽默风趣,看问题睿智,学生不管请教啥问题,你都能够侃侃而谈,如涓涓流水,如春雨滋润大地,孩子们那种渴求知识的干枯的心灵是不是得到了滋润!?

教师最重要的是“育人”。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不只是教一点点专业知识,我个人觉得,更重要的是“答疑解惑”。

通过“答疑解惑”来“育人”。我记得我小时候,老师的一举一动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从老师们身上,我不但学到了专业知识,更多的是,我感受到了老师们的真诚的发自内心的爱护呵护!

现在有几个老师在“育人”!?现在老师们在一起谈的都是钱钱钱,,,是不是?还会谈怎样补课找外水是不是?这样的老师会给下一代怎样的影响?答案可想而知!

老师应该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呵护。

儿童,青年,都像一张白纸,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基本上取决于学校的培养,所以老师真的是重任在肩。

同时,他们也有一颗敏感而脆弱的心灵,他们有梦想,甚至是幻想。这个时候特别需要博学、睿智、既严厉又慈祥的老师去爱护、呵护、教育他们,让他们健健康康的、没有任何委屈、任何打击、任何阴影的成长!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观点,我觉得,一个老师如做到上面几点,何愁带不好学生、教不好学生?各位觉得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