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读后感‖文/萧木
《黄帝内经》读后感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循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作为《黄帝内经》上古真天论篇第一的首句,相信我们都已耳熟能详。关于此书的读后感暂愧不敢书,《黄帝内经》是一部难得的医学著作,然年代久远,面对古人的哲学思想加上对文言文理解不透,读来实在困难。时间有限,暂未一览全书,然少有拙见,便写来献丑。
从形式和结构上看,《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十八卷各八十一篇。各18卷,各81篇的编辑体例,是古人重数思维的结果。九为数之极,18和81个,包含两个九和九个九。《内经》的篇章之间长短差别很大,有的文章很长,而有的文章很短,且有重复之处,显然是为了凑足81篇。单凭文章结构,用现代的思维自然难以理解,更别说文章内容了,所以我认为读好《内经》一定要用古人的思维去思考去领悟里面的奥妙。
《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这几篇在养生的总纲和原则上做了精当的论述,其中一些理念极具现实意义。比如“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知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很早就听过天人合一的理论,原本给我的感觉像是蒙上一层薄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读过此书后认识到人就是法效天地生成的,因此想要“年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就至少要做到“法于阴阳,知于术数”。反观我现在的生活状态,晚上熬到很晚睡,早上又起的很晚,饮食规律也随之被打破,从前我认为现在还很年轻,体质也好,觉得养生是老年人才要干的事,所以不注重这些问题,读了此书后,我发现养生要从现在做起,到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另外,我认识的情志的调节也很重要,许多疾病都是由情志不调引起的,并且情志不调直接伤及内脏,如果不能够及时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后果将不堪设想。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内经》用治理军队的道理来告诉我们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假如疾病形成以后再去治疗,动乱形成以后再去治理,这就好像口渴才去挖井,发生战斗再去铸造兵器,那不是太晚了吗?古人的智慧真是不可估量,这应该是所谓的取象比类法。治军和治病的的共同点是未乱和未病时就去治理。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顺应四时阴阳是养生的根本,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中生动地论述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养生调神方法,比如“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告诉我们如何在春天进行养生以及违背养生原则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总而言之,我们一般翻开《黄帝内经》,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好像是从中国的玄学,哲学讲起,读也难读懂,看也不想看了,但是举痛论篇中讲到“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 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我认为大概意思是:天人合一的内涵,如果只说抽象的天文和有形的天体,而对人生生命和生活不相关,那是学问上的空谈理想,不是没有用,而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了,它必须要在人事上有实际应用,及实验经历才对。另外博古必要通今,任何学问,如果只讲现在,都是容易落入偏见。从政或从医,必须先从本人自己身上实验做起。“如此则道不惑而数极,所谓明也”。
读此,《内经》全书的中心是“医世、医人、医国、医社会。”不过是先从如何养生来切入而已。所以我认为《内经》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相信每天读一点每天收获一点,一定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