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蓝色的天空《读书,铸造了如今的我》

读书,铸造了如今的我
粗算下来,有好几年没有买书了。最近,重新开始买书,看着网站上的一本本书,像是个逛淘宝的剁手少女一般,每本都心痒难耐。可深知买书不能一口气太多,否则贪多嚼不烂,反倒是容易让其吃灰。忍了半天买了《百年孤独》和《霍乱时期的爱情》这两本。
我虽读过很多世界名著,却少有接触到魔幻现实主义。而在读《百年孤独》这本早有耳闻的著作时,文中的剧情却让我深深的震撼。
无意间,想到个问题,自小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到底带给我了什么呢?一时间没有什么头绪,那就从我小时候开始说起吧。
幼年
在我印象中,我拥有的第一本书是《安徒生童话》的绘本。那时候,这些故事很多都耳熟能详,我看书时,更多的是被其中的插画所吸引,毕竟故事多数都听过,却都是模糊的印象,直到一幅幅配合着故事的插画摆在眼前我才知道。原来拇指姑娘是那么可爱,逼婚的鼹鼠先生是那么丑陋;原来丑小鸭这么可怜,飞向天空时是那么自由。随后,父母又给我买了诸如《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这些。可让我印象最深的,却是一本动画片的衍生图书:《舒克和贝塔》。可能,目前看文的你并不甚了解。那么我再说一本《葫芦娃》各位总知道了吧?总之,在那个影像匮乏的年代,这些童话图书陪伴了我的幼年。那时候的书都阐述着一贯的思想:真善美终有好报,假恶丑终将自食其果,用一则则小故事为我指明了简单的是非黑白。
小学
长大了些后,上小学的我依旧和书结缘。那个时候,父母管教的严厉,很少让我看动画片,反倒是在读书上给予了相当大的支持。母亲在商场购物时,经常会将我留在顶楼的书店,我就与很多和我一样大的孩子们坐在地上,读一本本书。后来,为我买回了第一本世界名著《鲁宾逊漂流记》。那时候,读起来相当吃力,经常要借助字典。可渐渐地,当我沉浸在小说中,原本让我困顿的字却能从前后文中解读出来。在之后,我又订阅了整年份的《少年文学》,年少时的我发现,原来好多和我这样大的孩子已经开始了写作。读着他们或青春质朴、或天马行空的文字,既羡慕又赞叹。
我记得,小学语文老师让我们报名了“小学生作文”大赛,要求写出八百字的作文。回家后,灵感来源于那年赵本山的春晚小品,写下了《昨天·今天·明天》这篇作文。将自己的想法和展望一字一句的写在格子稿纸上,厚厚一沓的交给了老师,可随后就石沉大海了。后来才知道,原来我看错了字数要求,比人家多写了很多很多……
当然,我并未受什么打击。反倒是父母和老师看到我居然能写出内容这么“庞大”的作文时,那惊异目光,满足了我小小的虚荣心。在之后,父母在买书上更是大开绿灯。其中,最让我获益良多的便是《哈利·波特》,那时候我的阅读速度已经开始明显提升。仅用了一周的时间便全部读完,沉浸在了魔法世界当中。不可否认,是它帮我构建了脑海中的幻想世界。另外,这期间我还订阅了两年的《少年漫画》,同样叫我爱不释手。
那时候我还买过一本书,名叫《道德伦理故事》。这是一本由各类传说和史文编写而出的故事集。均是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管鲍之交、孔融让梨这类故事。它们无不闪烁着华夏民族伦理道德的光芒,经过千年来的流传,被我们奉为中华精神文明的科律。在这些故事里,真善美和假恶丑泾渭分明。这些昭彰千古、百世流芳的故事,无疑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了我道德自律上的精神标尺。所以时至今日,我仍能自豪的说自己是个善良之人。
这里要特别说句题外话,别再让你的孩子看诸如《熊出没》、《喜洋洋》一类的动画片了。它不仅教育不了孩子,更是将善恶的观念模糊化,浪费的不仅是时间,更是浪费了自小树立良好品格的好机会。
还有一本书不得不提一下,那就是韩寒的《三重门》,起初对于这本书的好奇是由于看了一档访谈节目。当我看到一位稚气未脱、不到十八岁的少年居然出了一本书时,我是震惊的。因为,自幼在我的印象中,能独立出一本长篇小说的人,怎么也得是年过不惑的老先生了。带着这份好奇,正巧在一位阿姨的家中发现了这本书,便厚着脸皮将其借来,随后便被文中那宛若野马脱缰的独特思想所深深影响。这本书让我开始学会用自己的理解去看待事物,学会了思考时的不盲从,当然也留下了一身的逆骨。一直到现在,当别人问起我最喜欢的青年作者时,我仍会毫不犹豫的答曰:韩寒!
初中
随着升入初中后,父母便不再给我买课外书了,就连日常订阅的期刊也被令行禁止。无书可看的日子是无聊的,毕竟电视仍旧被严格控制着。好在我经人打听发现了学校不远处的市图书馆。
那时候,中午放学是不回家的。我每天的午餐费大概是两块钱,而我会特意用一块钱草草填饱肚子,再跑出校门去图书馆,缴上一块钱的阅览费,再次沉浸在阅读之中。面对一座座高大的书架,我宛若置身于书的海洋之中。
我的求知欲很强,为了了解各国的文化,我去翻阅了诸如《埃及神话》、《希腊神话》这类书籍。中午的时间太少,每天也只有一个来小时的时间,这类小故事的书籍倒正合我意。任何一个文明的发展都脱离不开神话故事,而这些神话故事又客观的反应了其民众的思想起源。那时候,将其与我国对比后,我总结出了差异。在我国的神话中,人更多的是被神化。而在外国神话中,更多的是给神赋予了人的特征。它们不再是高风亮节、仙风道骨的不食人间烟火。反倒是有着七情六欲,尔虞我诈。它将我带入了中外文化根本中的差异之中,给予我更广阔的认知和思考。
可放学回家后,依旧要陷入无书可读的窘境,不能买书,图书馆更是不能去。饥不择食的我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父亲年轻时买下的书上。那时候,总觉得他的书肯定不是我应该看得,原因是早年出于好奇,从书架中抽出一本名叫《1999年世界毁灭》的书,封面是一张碎裂的地球,从其裂口处喷涌出血海岩浆。至于内容则是各种有关于世界末日的寓言。我敢于读这本书的时候已经过了千禧年,所以这些寓言都成了无稽之谈。却仍然让我体验到了那个时期的一种恐慌感,这让我在之后的2012末日言论中能坦然自若,丝毫不受蛊惑。还有一本是毕淑敏的《红处方》,看到封面上的那滴血泪,我曾一度以为这是本恐怖小说。也是在几年后才敢翻开来看,才知道了其原本的深刻内容。
好吧,尽管是满含着忐忑,我还是从其中发现了一些看上去正常的书,诸如《中国现代文学名篇选读》、《古文古诗选讲》、《简述如何写作》这类,虽说这类书籍对于那时候的我显得枯燥无味许多,却仍然出现了一本对我影响极大的书:《中国当代爱情散文诗精选》。起初读起来还没觉得什么,可后来我发现,正是因为它,让我走上了自诩为诗人的道路。甚至于,在今后日子里,对于爱情有了近乎于洁癖的追求。直到初中毕业的暑假,情窦初开的我真的写出了人生的第一首诗歌。
也不知从何时起,父母就成功的将出身贫寒灌注到了我思想中。现在想来,大概是由于爷爷奶奶去世早,外公外婆比较冷漠的原因。所以我零花钱的源头只有父母,而父母却很少给我零花钱。“想要什么可以跟我们说!”这就是当时父母的回答,问题是,多半的愿望都被夺回了。我曾一直以为家里很穷,这观念一直持续到我毕业后才有所改观,过了段纨绔子弟般的生活,这里暂且不提。
在我印象里,最让我囊中羞涩的是当《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出版时,面对高昂的59元价格,我从饭费里攒了许久才如愿购得。可问题是,我读书相当快,用了三天读完后,就又觉得不值。自此,买书对我来说好似一件奢侈的事情。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办了图书馆的借阅证,常常在假期里扫荡书架中的书。从世界名著到侦探小说,从各国神话故事到往年的杂志。印象里,图书管理员永远是两位将冷淡和热忱集于一身的织毛衣阿姨,而那个时候,网吧已经开始遍地生根,甚至于图书馆里也开始做起生意。有次换书时,无意间听到两位阿姨的聊天内容:
“哎……看来咱们这快关门了。估计以后就要去当网管了!”
“可不是嘛,谁让现在一天天的也没几个人来看书,都去网吧上网了!”
自那以后,我退了借阅证再也没去过。走出图书馆时,心情异常低落。我知道,那图书馆里面没有读过的万卷书籍算是与我无缘了。图书馆的借阅经历,是我阅读量剧增的时间,无论是读写能力还是思想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记得上大学时,当我一次次在众人面前演讲或者给学生干部们开会后,常会有人给予我诸如:语言表达能力强这类评价。而经过与其他人的对比,最根本的原因就取决于阅读量上了。我可以在面对一篇陌生的文章时,连贯有序的将其读出;能在不打草稿的情况下将一件件学生工作顺利的布置下去;能在和人交涉时,清晰的表明自己的意图。这其中和天赋没有丝毫的关系,无非是积累的成果而已。
高中
上了高中,学习压力骤增,我几乎很少看课外书了。印象里,无意间听说学校里也有图书馆,在看到同学借来一本《金瓶梅》时我震惊了。跟着其去了一次,发现自己没有借阅证,只好拜托他帮我借了一本《简爱》,读完后,自由、尊严与坚持自我的字眼更是深深的烙印在心中。
复读时,写了几年诗歌的我开始着迷于写古词。那时候还没有现在的电商一说,我抽空逛遍了所有书店却找不到一本《纳兰词》。最后只得从网络上将其抄下,那是我唯一抄录的一本书。后来,前女友在外地帮我淘得一本《纳兰词注》,我如得至宝,至今仍然留存。当然,留下来的原因有二,一是从不丢弃书籍,二是……这里苦涩的话题暂且不说。
其实,无论是课本中还是自己买的诗词,我都十分喜欢。也效仿着写了很多。至于收获,则是语文考试中,这些试题都是我的拿分点。
大学至今
大学时,由于学生工作繁忙。图书馆也只是去了几次,其中借阅过一本《牛虻》。“不管我活着,还是我死去,我都是一只牛虻,快乐地飞来飞去。”这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主人公对于自由和爱情的坚贞令我折服,也让我向往。
毕业后,我曾写网络小说一年,留下两本数十万字的“扑街”小说后便封笔,投身于生存之中。这其中的收获,除了那几千块的稿费外,主要是显著提升了我的打字速度,让其能跟上我的思维。期间偶尔看书,也都是些网络小说打发无聊的时间。直到最近再次开始写作后,在与一位朋友说起买书一事时,我才恍然发现,曾经爱书如命的我,已经多年没有买过书了。
曾经我囊中羞涩且读书奇快,所以书在我心中是昂贵的奢侈品。可现在呢,书价这些年几乎未变,甚至于电商的促销活动层出不穷。而我也再不是那个靠着从伙食费中省钱买书的少年。于是,我开始重新买书。今晚,又一批书送来,打开包装时,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
以上大概是我读书的经历和收获,接下来容我说一下自己对于读书的认识。
读书可以显著的提高内涵
这源于发生在我身边的改变。我母亲初中毕业后就接了姥姥的班,按理说文化和思想水平都不会太高。可是,当她连续订阅了数年的《读者》后,所积攒下来的不光是半个书架的杂志,也提升了自己的思想。甚至于,很多时候,母亲会自己总结出些生活中的感悟,即便她不会去写,却经常一语成箴。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母亲开始迷恋上了网络上的言情小说,《读者》也再没有续订。我不能左右她的兴趣,但相对来说,我更欣赏她翻着书页的时候,显得恬静而富有知性。
书的价值,从不体现在价格上。
买书的时候,我从不买典藏类的精装书。不光是因为其经常要比通版贵上至少一倍,更是因为见到过太多这类吃灰的书。我二姑夫是位高材生,即便是身居高位也依旧将学习贯彻到底,最近更是自嘲“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开始考取博士学位,家中的书籍自然随处可见。我从未怀疑过他对读书的热忱,可却在他庞大的书架角落中发现了一套精装版的《四大名著》,拿出来时,上面覆盖了一层尘土。类似的情况,我在其他人家中也发现过不少。有时候我会想,之所以《四大名著》会畅销这么多年,各类再版层出不穷。也许并不是它们的购买者对其有多么痴迷,而是有鉴于它们的名气,觉得势必要在家中留有一套而已。
我认为,书是用来读的。当它仅仅作为一件收藏品而被束之高阁时,它存在的价值连家中摆放的廉价花瓶都不如。
那么,我们该读什么样的书呢?
其实,正如学者陈平原所说:“上流书”和“下流书”都可以读。上流的书读多了,会太过于清高,下流书读多了,人又会变得粗俗且容易产生偏见。其实,如何区分一本书是否上流还是下流并不重要。读书时,只凭着兴趣与否即可。
我始终认为,每一本印发出来的书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首先,出版社的编辑和策划都不是傻子,不可能自毁财路。其次,能收录成书的作品必然有着其可取之处,即便是泥沙混杂也能从其中品出一番独到的见解。而且,当你读一类书太多时,难眠会审美疲劳。就像我当年在图书馆借书时,一开始只读世界名著,可渐渐的,当我再拿回一本时,读下来却宛如嚼蜡,没有丝毫的滋味。是这本书不够精彩吗?我也一度这样认为。可当多年后我再拿出一本当时看不下去的世界名著时,却依然能看的津津有味。其实,各类书籍就像食材,在浩瀚的书海中包容着品类繁多的内容,而我们就像以捕鱼为生的渔民,你不可能只吃一种鱼,因为会腻。
读书,是一件安静的事情。会腻。
即便是我这类速读的人,读完一本书仍旧需要很多安静的时间。想要细心体会文字中的世界,就必须有一个安静的环境,才能沉浸其中,类似于打坐悟禅的意境。我们可能达不到“心无旁骛似明镜,无风何处起涟漪”的境界,却可以主动营造一份类似的外在环境。不要和我说“出淤泥而不染、闹市之中心态自然”的话。我等不是圣人,有时候,手机的一条短信提示音都会让我们分神。所以,若你想读一本书,读完又想有所收获时,请将自己置身于一个相对简单而安逸的环境中,翻页的婆娑声将是你最好的背景音乐。
最后提一点,读书,什么时候都不晚。只要你想要去读,它就会将自己的全部内容展现在你面前。
我自幼读书,铸造了如今的我。我是万千平凡之人的一员,可能一生之中,都不会在这世上溅起半点水花。但我庆幸自己读了这么多年书,它将我塑造成型,也给予我种种启迪。它让我能遨游于不同的世界之中,体验别样的人生。所以,我会一直读下去,继续让文字丰满我的羽翼。
我不求读书能给我带来任何功利性的东西,只贪恋它给予我的那份安逸和充实感。这样读书,我觉得就挺好。
我是一只鱼,遨游于汪洋大海,不求探遍所有的角落,只求身在其中,领略其冰山一角的风采!
(0)

相关推荐

  • 席延飞:一位教师说,要我们读书,书从哪里来?

    有位朋友给我留言,学校也不买书,书又这么贵,教师工资这么低,你还天天说读书读书?书在哪里?怎么读? 我无言以对,理屈词穷了.我只想说,叔叔我就在这里,你爱读不读! 这几天,一直在和朋友论辩这样一个话题 ...

  • 你是否想与阅读做个伴?

    首先,很肯定的是,阅读是一件很棒的事儿.它不仅可以充实你的时间,还可以充实你的大脑.如果没有阅读,你活一辈子,就只有一辈子的经验,一辈子的故事:但是,通过阅读:你可以看遍人生百态:想了解多少故事就可以 ...

  • 上海二手书店 | 这才是真·淘“宝”

    你上次逛书店买书是什么时候了?我最近的记忆大概是去年在杭州的单向空间里买了本二手的神奇女侠拍摄的幕后故事.品相很新,厚厚的一本,全英文,我单纯就当摄影集看了.其他时候,买书大多都是直接在网上下单,&q ...

  • 最幸福的收藏家

    来源:周末画报 美国编辑与自由撰稿人汤姆·罗伯在他关于爱书人的名作<嗜书瘾君子>中写道:"可不是随随便便哪块料都够资格藏书.得饱腹诗书.机关算尽,还要上通天文.下知地理:除了具备 ...

  • 我的故事:我与书的故事

    说来也奇怪,其实,我买了很多的书,这个习惯应该是从高一那一年开始养成的,当时我们很多人都喜欢看书,所以,学校的两个图书地方成为了大家的常去之处,因为借书便宜,所以,大家都是相互看,最后一个看完的,要把 ...

  • 对孩子来说还有什么比阅读更重要

    估计中国的家长都受够了孩子语文考试中那些阅读理解问题,一篇文章的理解如果不是按照标准答案来回答,那么十有八九会扣分.幸运的是,我的女儿所在小学的语文老师与其他学校的老师有很大区别,没有让孩子们死记硬背 ...

  • 人物 | 邱晓刚:父亲一生迷恋的 “久迷书屋”

    藏书之人都喜欢为自己的书房取个名,以此寄情寓志.陶冶情操,"久迷书屋"便是父亲邱克勤在遗言中为自己的书房所取的名字.父亲曾担任南京图书馆副馆长,也是一位"书痴" ...

  • 米蓝色的天空《近日诗词》

    <时光荏苒> 昨夜落下的雨,你未必记得 那天漂在肩膀的雪,化了,你未必知晓 镜前的容颜,若不提醒,也没个参照 即便是日历,也时常忘了翻页 于是,静悄悄的,我们都忘了 莫怪她无情,只因你走的 ...

  • 米蓝色的天空《我终究没能拥有你》

    十一年前,就像如今的夏天一般,我遇到了你.在这之前,我是学习很差的转校生,你是我没能记住的同班同学.只因为在网络上一同游戏时说出了心里面的话,我便应了你的心意,尝试着去喜欢一个人,尝试着去经历一份对于 ...

  • 米蓝色的天空《忆韶华的你们》

    这几天在整理空间里的文字,给自己留一个备份,免得真丢失了才后知后觉. 实话实话,整理的过程便是往事汹涌的过程,并不那么愉快,好在后期找到软件帮忙,算是大大减少了工作量,能只在惊鸿一瞥中完成复制黏贴,不 ...

  • 米蓝色的天空《守望你的日记》

    " <初雪> 无意识的醒来 看那梨花的骤开 无论我的身边有没有你在 我都有一份期待 此时甜言蜜语都变的苍白 心底的那份初雪化不开 你,我,有受上帝宠爱的花海 " < ...

  • 米蓝色的天空《如果有时光机》

    赵轲今晚怎么也睡不着,都是晚上的那条短信的原因.辗转之下,他又拿起手机,点开收件箱:我不想回去了. 简单的一个句子,赵轲却看了许久.最后叹了后气,发送了一条回复:那好,我放弃吧. 扔掉手机,觉得闷热去 ...

  • 米蓝色的天空《我想再给你写诗》

    我依稀记得,分手后的那个夏天.我依旧能陪在你身边,走过一条条街道,载你去一个个地点.依旧能闻到你的幽香,依旧能牵起你的手,再寻一个地方,然后自然的让彼此舒服的靠在一起,诉说一段段繁琐的小事.即便你固执 ...

  • 米蓝色的天空《没错,我就是免费的在写》

    没错,我就是免费的在写 写这篇文字起因是微信公众号的一位编辑,委屈的发了一段对话截图.大致是一位作者因为投稿公众号被收录却没有稿酬而抱怨.问题是,公众号的征稿声明里有写:收录文章没有固定稿费,所有稿费 ...

  • 米蓝色的天空《看开点,对你我都好》

    看开点,对你我都好 每个人都曾有着自己的守护天使,他或许是你的恋人:他或许是你的挚友:或许--只是那个追求过你的人-- 时间在慢慢的改变你我,无论是面貌.生活还是心智,所以才会有各自的喜欢,才会有各自 ...

  • 米蓝色的天空《今晚,请让我轻松地想你》

    在又一个晚睡而辗转的夜晚,忽然想起多年后,我到底还有什么能值得你想念.想来想去又躲到厕所去吸烟,洗手的时候看着镜中的自己苦笑连连.还有什么能值得你再次想念呢?恐怕只有回忆中的那个我了吧. 回忆中的那个 ...

  • 米蓝色的天空《三行情书—离书》《我仍寻着那位姑娘》

    三行情书-离书 [1] 那些映着你的诗,愿你读后记在心里 它们拦不下你离开的脚步 只能焚成飞灰,才能吹往远方的你 [2] 你在车上低头,我在车外踌躇 可否告诉我,下一站是哪个路口? 好赶过去,等你下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