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 | 千龛佛像唐雕凿,万世神功禹削裁

龙门石窟

tips:夏日天热,注意防晒

石窟邻水,水名曰“伊”,漫步江边,不由得想到“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隔水而望,对岸有山曰香山,山上有寺曰香山寺,为龙门十寺之首。

白居易与香山寺有不解之缘,最终葬于此寺。

窟龛造像中,北魏所造占三成,唐代所造占六成。

当年北魏携敦煌莫高窟匠人至平城(今大同),建云冈石窟,复迁都至洛阳而建龙门石窟,这三大石窟之间实则大有渊源,其手法工艺也必是前后相接,共同连起数百年的“佛教传入中国史”。

洞窟大小错落,造像大者举头而观,小者手指可量,大窟顶部复有彩色纹饰,虽多已残破,亦可想见当日之精美。

鲜卑本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拓跋氏推行均田、迁都洛阳、移风易俗,北魏方立足于中原大地。

久经割据分裂,隋唐重整八荒、天下一统,经初唐蓬勃发展后万象更新,入百年盛唐(公元650年到755年),气象非凡。

此后却是安史之乱,国运日衰。

这天下分合、王朝更迭,石窟佛像可为一缩影。

“以瘦为美”或“以胖为美”,是审美观念的变化,也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嘛)

北魏(及分裂后的北齐、北周)与初唐时期造像面容清秀、身姿纤细。

盛唐时期则丰腴莹润、端庄稳重;

至于将近盛唐之时,可见已逐渐丰盈。

虽是管中窥豹,亦已可见一斑。

走在石壁之下,偶然发现有小洞窟竟深陷泥土,想必是千年历史中沉积所致。

拜访的首窟便是“宾阳三洞”,由其“宽袍大袖”可见北魏汉化改革中“易服饰”一项。

宾阳中洞创立了“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造像艺术风格,称为北魏皇家石窟造像艺术“中原风格”的典范之作,引领当时中原北方的开窟风格与造像艺术。

万佛洞是680年为唐高宗、武则天和太子祈福而建造,侧面有满壁的小佛,大小共计整整23000座佛。

万佛洞集我国“莫高”、“龙门”、“麦积”、“云岗”著名四大石窟之精华,塑佛主、菩萨、弟子、天王、力士近三万尊,游人至此,可一瞻北魏、唐、宋造像之风采。

旁有尊观音菩萨,左手提净瓶,右手握柳枝,仿佛顷刻间便要发出一声仁慈而不失威严的“你这个泼猴”。

头部据说是1935年有人欲盗佛像,无法整尊搬移,致遭破坏。

想这里路无数雕像,完好无损者却所剩无几,有天灾,亦有人祸也。

奉先寺功毕于675年,是龙门最大的石窟,其中的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座造像,据说是根据武则天自己的容貌仪态而雕刻,因其神秘的微笑被誉为“东方蒙娜丽莎”。

“卢舍那”意为“光明普照”,大佛丰颐秀目,气度恢弘。

卢舍那佛像左右还有两位弟子迦叶和阿难,形态温顺虔诚;再向左右是两位菩萨,和善开朗。

再向两边是天王和力士。天王手托宝塔,魁梧刚劲;力士右手叉腰,左手合十,威武雄壮。

观罢石窟,过桥渡伊水至对岸,可见龙门石窟全貌。

劈破层峦一水来,俨然双阙向城开。

千龛佛像唐雕凿,万世神功禹削裁。

——吕维祺《龙门山色》

峥嵘两山门,共挹一水秀。

滩声千鼓辇,石壁万龛窦。

金银佛寺古,夜籁笙竽奏。

惟当效乐天,早晚弃冠绶。

——苏过《无题》

凿山导伊流,中断若天辟。

都门遥相望,佳气生朝夕。

精舍绕层阿,千龛邻峭壁。

日落望都城,人间何役役。

——韦应物《龙门眺游》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

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

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

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杜甫《游龙门奉先寺》

预告

下一站:汉口江滩

(0)

相关推荐